首頁>資訊>

佛教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包容度十分高的國家,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便是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代表之一。道教、佛教、、基督教()、是我們國家的五大宗教。

約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這以後,佛教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大宗教,不斷的發揚光大。

劉景崇

在終南山上有一座觀音禪院,每朝每代都有很多修行的人在這裡隱居修道、參禪,傳說當中的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就曾在終南山修仙。曾經就有這麼一位小夥子,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工作,到此隱居修行。

輟學小夥步步高昇

劉景崇1976年出生於廣東省新興縣六祖鎮。家境貧寒的他不得不輟學打工,挑起肩上的擔子。一開始,他由於沒有文化,因此只能給人幹一些體力活。

劉景崇

由於收入微薄,他時常吃不飽,穿不暖,有時候甚至只能睡長椅或是橋洞。但是機會總能找上努力的人,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中,進入到了一家服裝企業,從最基層的普工開始做起。

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努力以及多年積攢的社會經驗,很快的,他得到了上司的賞識,職位不斷上升,最後當上了總經理。此時的劉景崇,年薪早已達到了百萬之多。

而後他又憑藉著自己積攢了多年的人脈和資源,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苦心經營使得他的資產過億。

劉景崇

在職場得意的同時,這位身價過億的小夥在情場也同樣得意。可以說,劉景崇是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成功人士,也是大家所羨慕的那種人。

許多人都以他為榜樣,渴望能夠成為他這樣的人。儘管這樣,劉景崇卻還是覺得這樣的生活並不是自己嚮往的。

劉景崇

許是自身經歷得太多,在經過自己的雙手打拼之下,當初他所迫切渴望的那一些:金錢、豪車、別墅以是唾手可得。對於銀行卡上每天不斷更新的數字,他內心不僅沒有一絲欣喜,反而覺得它們是一連串枷鎖。

每天,他都要透過各種虛偽的面具去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談生意。在各自酒局上,他不得不用自己虛偽的笑容去迎合其他虛偽的笑容。

漸漸的,他覺得累極了,這些形形色色的交往,把他壓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他似乎就快要窒息了。

劉景崇

就這樣,他與多數企業家開始變得不同。劉景崇無論是對於事業還是金錢,都逐漸變得沒有野心,而妻子對於物質上的追求,更是讓劉景崇感到疲憊不堪,這似乎與他的渴望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劉景崇與妻子的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他們的婚姻沒有持續多久,便以離婚收場了。

劉景崇

成功人士緣起終南山

之後,在一次企業發展需要的商業機會下,劉景崇來到了終南山。

來到山腳下時,劉景崇似乎感覺到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召喚著他,他不由得一步步向前邁進,往上走去。

一時之間,他被山上的這種質樸以及寧靜所深深的吸引住了。似乎,這山上的一切給他帶來的,正是他渴望已久的感覺。

劉景崇

在山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舒暢,他身上的重擔與責任還有壓力,彷彿在這一瞬間得到了釋放。

他心中翻滾已久的湖面在這一瞬間歸於平靜,而這平靜給他帶來的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安寧與祥和。一瞬間,他不由自主的發出了釋放的嘆息,輕鬆又自在。

但行程總有結束的時候,當劉景崇離開終南山,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軌跡時,那種無形的壓迫感與窒息感又紛紛向他襲來,他總是能夠不由自主的想起在終南山的那一刻寧靜。

劉景崇

漸漸的,他越來越渴望打破這種窒息,越來越想要撕裂這種壓迫。此刻,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念頭:去終南山!

放棄身家,剃度歸隱

2014年,劉景崇終於再也抑制不住心中這愈演愈烈的想法,來到了令他心馳神往終南山隱居,這一住就是大半年。

隱居期間,劉景崇在山上住的是黃泥糊成的房子,這與他年薪過百萬,身家過億的身份可以說是十分的不符,但是這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讓他感到十分滿足。

劉景崇

這裡不用在意時間,不用留意鐘錶,每天迎著朝陽而醒,伴著夜幕而眠。渴了就自己打水,餓了就自己動手做飯。平時閒暇的時候就打打坐,參參禪,誦經拜佛,泡茶看書,偶爾去山裡走走,寧靜又愜意。

這大半年的歸隱生活,使得劉景崇對於這樣的生活更加嚮往與渴望,同時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堅定的種子。

2015年,8月13日,劉景崇感覺時機到了,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剃度出家。此次剃度意味著,他將放棄自己與俗世之前的牽扯,斬斷紅塵,甚至自己的資產以及年薪百萬的工作也都將與自己無關。從此當一個平凡的,無名的山上僧人,長伴青燈古佛。

劉景崇

替他剃度的老和尚法號叫做邵雲,劉景崇曾表示:自己見到這位老僧,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外公一樣,滿心歡喜。

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是他與邵雲老和尚的緣分,更是他與終南山的緣分。經過了剃度儀式,從此世間便不再有劉景崇這一號人物,有的只是法名為衍定,法號為繼慧的僧人。

實際上,每個人追求都不同。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渴望富裕,有的人渴望健康,有的人渴望平凡。

劉景崇

有的人終其一生,只為獲取更高一層的學識與突破,有的人放棄家人與身體,只為獲得更多的財產,還有的人拼盡全力為的是在世間留下自己的美名,但也有的人放棄所謂,只為自己所追求的平靜與安寧。

我們永遠都無法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任何人的做法,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做選擇,無論如何選擇,只要是不危害社會,不給人們帶來麻煩,就都是正確的。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道"要修,畢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冬季補身體,我強烈推薦喝它,三天熬一鍋,解饞還增加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