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週五,據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警察局局長透露,自從11月26日數萬名農民開始進行抗議遊行以來,至少有25名農民死亡。其中一人前兩天死於自殺,14個人死於嚴寒的天氣,還有10個人在參加抗議活動時死於交通事故。不過,有抗議領袖表示,死亡人數可能高達35人,他們都是在反對"黑農場法"的鬥爭中喪生的,是為了農民權益最終付出生命的勇士。
從抗議現場的圖片來看,參加抗議的農民們大多數都上了年紀,頭花和鬍子花白,衣著單薄,現在印度北部已經進入了深冬,寒潮席捲了整個印度北部,夜間氣溫驟降至3到4度,他們坐在徹骨的寒風之中,身上裹著薄薄的被子,用微弱的聲音和一貫強硬的莫迪政府抗衡。
農民和政府的拉鋸戰已經持續了三個多星期,期間雙方進行了五輪談判,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印度農民的訴求始終是要求政府撤回那三部涉農法案,他們認為政府成了資本家的代言人,為了讓資本家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損害農民的利益;政府則堅持認為,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印度必須進行農業改革。
莫迪雄心勃勃的農業改革重點放在了開放市場上,但是,市場化聽上去很自由,很美好,但在此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壟斷性的巨頭。在印度6億農民中,86%的農民擁有的耕地面積小於2公頃,一旦新的法案透過,那麼失去了政府的農產品最低價格保護,他們將直接面對各種大型企業。
由於資本的逐利性,極有可能發生買方壓價的情況,但是農民們卻沒有其他選擇,為了不讓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他們或許只能賤賣自己的農產品。主動權一直握在大型企業手中,在大型企業以低價收購了農產品後,轉手就能開個高價,把農產品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市場賣出,低買高賣,這一過程無疑增加了發生通貨膨脹的風險。
印度農民失去的可能不僅是金錢,還有尊嚴。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因為上了年紀,且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手裡的土地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發現,辛苦一年到頭來還是入不敷出,最終很有可能被迫賣地,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們只能去給別人打工,或者是租其他人的土地來種。當唯一一個值錢的資產和生活寄託也被剝奪之後,印度農民的絕望可想而知。
昨天,印度總理莫迪對該國最大的小麥生產邦中央邦的農民發表了講話,他聲稱,農民們不用擔心新法案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再次強調了印度進行農業改革的迫切性,印度的農業必須向機械化邁進。同時他也表示,如果有人"有任何顧慮",那麼印度政府將會"非常耐心"地就每個問題進行討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的確十分有必要進行農業改革,如果繼續守著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做變革,隨著印度的國家程序往工業化邁進,那麼這個曾經以農業為主體的國家,最終也會被農業所拖垮。莫迪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同去年透過的《公民身份修正案》一樣,操之過急的改革激起了大量民眾的不滿,導致改革沒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期,甚至還引發了社會動盪。
莫迪大機率會頂著重重壓力繼續推行新法,接下來或許就要看印度資本的鐮刀,會不會一刀一刀地"殺死"印度農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