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基督教會都是在星期日(主日〕做禮拜,而有的教會 是在星期六(安息日)做禮拜,到底哪一個是符合聖經的呢?
“星期”的由來
相傳,“星期制”最早起源於巴比倫,後來傳播到猶太地區,猶太人把它傳到埃及,又從埃及傳到羅馬。明朝末年,“星 期制”隨著基督教傳入中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就能區分恆星和行星。他們認為行星一共有七個: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 陽、月亮。在他們心目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其佘 星球都圍繞地球運動。古巴比倫人根據月相的變化,將七天定為一個星期,又叫一週。他們認為上蒼每天派一個星神光臨人間值 班。由於這七日都是天星值班的日期,就稱為“星期”。
而古羅馬人根據自己所信仰的神的名字命名了一星期的七天。後來,撒克遜人借鑑日耳曼民族所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個名稱,形成了今天英文一週七天的名稱: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 Saturday、Sunday。
拉丁語中的一星期七天分別是:太陽日、月亮日、火星日、水星日、木星日、金星日、土星日。法語直接釆用了拉丁語的名 稱,只是將“太陽日”改為了 “主的日”。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一星期中的各天也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耀”來命名的,由拉丁語轉變而來,依次是:日耀日、 月耀日、火耀日、水耀日、木耀日、金耀日、土耀日。在中國, 初期也是以七耀命名的,到清末才逐漸改為現在的叫法: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舊約的安息日
聖經中“安息日”這一單詞最早出現在《出埃及記》16章23 節裡。透過《出埃及記》16章23〜36節記載的事件可以看出,當 時對於以色列百姓來說,“安息日”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陌生的 概念,由此可以確定他們之前從來沒有遵守過安息日。關於安 息日的律例,最早是從西奈山賜下的,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聽到過“安息日”。
《出埃及記》20章8〜10節分明記錄說:“當記念安息日’ 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裡所說的“第七日”不是現代中國人習慣中認為的星期日,按猶太曆來說,“第七日”相當於我們的星期 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這一時間段。)
根據《尼希米記》9章13〜14節的記載得知,安息日是摩西律 法的一部分。他與結婚、獻十分之一以及割禮等都屬於摩西律法中的命令。此外,與此相同的教導在《以西結書》20章10〜12節 中也有所記載。
神在聖經中反覆地教導以色列百姓要守安息日,從而得知, 安息日是神與以色列百姓之間一種特別的記號,是作為應許賜給律法以下的以色列百姓的命令。安息日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不是新約的誡命,除律法以下的猶太人之外,沒有賜給其他任何 人。不管在哪一個律法時代,安息日都不曾賜給外邦人。
新約的安息日
在新約聖經中,“安息日” 一詞共出現了50多次。其中,在《馬太福音》中出現了9次,在《馬可福音》中出現了 10次,在《路加福 音》中出現了 17次,在《約翰福音》中出現了9次,在《使徒行傳》中出現了9次,在《歌羅西書》中出現了 1次。但是在新約聖經中一次 也沒有說要遵守安息日,記錄的都是耶穌在安息日如何享受自由、保羅在安息日如何講道等內容。
主在安息日之後,即七日的第一日凌晨復活了。(太28:1,可16:1,約20:1〉復活的清晨到來時,門徒們終於明白耶穌臨到的本身就是成全了安息日,終於發現創造與救贖工作都是在耶穌基督裡 完成的。復活事件之後,初期教會的聖徒們開始在主日(星期日) 朝拜覆活的基督,而不是在安息日(星期六)。
在四福音書中,只有在敘述耶穌復活事件時才使用了 “七日 的第一日”這一表達。本來,“七日的第一日”是當時猶太人在 計算日期時使用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用語。如此平凡的用語成了 聖經記錄者們所熟悉的記錄方式。
主直到昇天為止,共向人們顯現了11次,其中6次是在七日的第一日(主日〉顯現的,這給主日也增添了不少特殊的意義。(約20:11〜18,太28:7’ 路24:13〜33,約20:19〜23’ 約20:24 〜29)
應許給教會的聖靈是在五旬節澆灌下來的(徒2:1〜4),正是 從主復活那天算起第50天,也是七日的第一日(利23:15〜16)。主被釘在十字架的那天是安息日的前一日,獻禾捆為搖祭(象徵復活)是安息日的次日(利23:10〜11)’也就是主日。從逾越節 〔基督的犧牲,林前5:7〕算起,過了49天是五旬節(第50天), 正好就是主日。是主選擇在第一日使復活節得勝、使新約教會誕生的。那天,聖靈大有能力地降臨到教會中。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 五旬節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分歧點。也正是在這一天,透過彼得開始了最早的福音講道。
在保羅看來,主日是為了拯救生命而傳福音的日子。使徒保羅主日時在哥林多(林前16:2〉和特羅亞(徒20:7〉等地舉辦了聚會。由此,初期教會繼承了在主日這一天做禮拜的傳統。神透過耶穌的死與復活完成了救贖的工作,進而神國度的安息臨到了人們。
路加在《使徒行傳》20章中記錄說:“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 口節)“上去,擘餅,吃了,談論許久, 直到天亮。”〔11節)透過這些記錄可以知道,當時的聖徒們為了紀念主耶穌,按照定例,在七日的第一日,即主日聚在一起擘餅,舉行聖餐儀式。雖然我們無法得知他們這樣的定期聚會持續了多長時間,不過可以明確地知道,保羅是在主日進行聖餐儀式與講道的。另外,《使徒行傳》20章16節中說,使徒保羅巴不得趕五旬節(主日〉能到耶路撒冷,這也說明了主日禮拜的重要性。
為捐款而聚會的日子,也是七日的第一日。“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1〜2〉這裡說並不只是哥林多教會在七日的第一日捐錢,加拉太的眾教會也是這麼做的。
《啟示錄》1章10節記錄了使徒約翰在拔摩島上所受的啟示, 他寫到:“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 “主日(Lord's Day)”這一用詞首次這樣非常明確地出現。“主日”這一用詞在其它文獻中從未出現過,只有在基督教資料裡首次出現。
正如“主”這一名稱的使用是因為確信耶穌就是舊約中所啟示的主,“主日”這一稱呼的使用也是因為確信那天是屬於耶穌基督的日子。毋庸置疑,使徒約翰所說的“主日”就是耶穌復活的那天,即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是星期日。
公元111年,波利尼的報告書中記錄了主日聚會的內容,並介紹了在主日聚會的群體。也就是說,在公元111年就已經開始在主日聚會了。當然,這份資料並不能說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聚會的, 但是我們以聖經內容為根據可以知道,受使徒保羅影響的外邦教會在公元45〜50年間就開始這樣聚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