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學時,班裡總會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各自身上都有著獨特的“毛病”。
最近見到十幾年前的班主任,她跟我聊起了那幾個有著“臭毛病”的孩子,還感慨道:想不到當初的淘小子們混的還不錯!
經過一次講座我才瞭解到,那些有著“臭毛病”的學生,往往在班級裡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這些表現往往是情商高的特徵。
9歲前孩子有’“臭毛病”,多半情商高一、愛送東西
喜歡見面就送東西,這種行為很讓家長不解,而且送出東西后孩子還挺高興。跟同齡人玩耍時也很大方,彷彿什麼都可以分享。
其實這種分享行為,是低齡孩子交往中最大的“殺傷武器”,分享後孩子們有了共同的快樂和話語,彼此之間的陌生也消除了。
李玫瑾教授對此現象做出過評價,因為分享是社交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交能力又是情商的組成部分,所以懂得分享的孩子會很吃香。
二、愛套近乎
孩子喜歡撩其他小女孩、被大人訓斥也不哭鬧、平時總是笑嘻嘻的,從小就盡顯“臉皮比城牆厚”。
這些形容詞看似是貶義,但通常意味著孩子未來的情商不會低。
《圓桌派》有一期中,馬未都老師曾說過:孩子要養成一個“厚臉皮”的習慣,被說兩句怕什麼呢?對此李玫瑾教授也深表贊同,並且深入分析了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孩子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在挫折中自我激勵,這是鍛鍊情商的最好方法。
臉皮厚的孩子從小就不害怕失敗,敢於嘗試,在挑戰面前會更有動力。敢於一次次的面對挫折,這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馬雲
三、嘴停不下來
有些孩子在學會說話後,每天小嘴“嘚不嘚嘚不嘚”的沒完沒了,家長心想家裡這是來了個“唐僧”唸經啊。即使是家裡來人,小孩會顯得更活躍,對此家長們可真是頭疼的不行。
李玫瑾教授曾就孩子“話多”現象做出過解讀:言語發展關係到社會性,社會性代表是否願意主動與人交流、親近等行為。
孩子喜歡見人打招呼,跟同齡人、長輩、老師、家長聊天,也很會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即使是面對外人,也總是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代表著孩子的言語發展好,他們會更適於社會性發展,而且這些孩子沒準還有當領導的天賦。
怎樣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人民日報》曾有過一篇文章“情商培養豈能速成”,這是在評價當下家長們雖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但盲目報班期望情商的速成是錯誤的思想。
培養情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們的長期努力。9歲是一個關鍵時間點。0-9歲被稱為培養情商的關鍵期,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需要從以下2點入手。
1.陪孩子多聊聊天,增進言語能力
培養情商最好的方式就是說話,很多高情商的體現都是在言語表達上。
李玫瑾教授就此做過分析:“嬰兒時期,周圍人的聲音、表情、行為都會是刺激孩子表達的因素”。在孩子2、3歲時多跟他嘮叨,不僅是簡單的教導孩子說話,更是教導孩子溝通的方式。
孩子的言語發展影響孩子的社會性,而言語發展的前提是情感發展。
2. 教孩子學會分享,鍛鍊人際交往能力
要教會孩子社交技巧,對他人的情緒變化有一定的觀察,保持一顆同理心。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群體的排斥時,可以在家烤一些餅乾,讓孩子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孩子分享了美食,換來了融入群體的機會。
讓孩子拿一些玩具帶到幼兒園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彼此之間既能增進友誼也能獲得快樂。
社交能力是情商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