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後代"都是非常看重的,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在古代不孕育後代,是被視為不孝的。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結婚率和新生率大幅度降低,關於女性生育的問題也再次引起了大眾的熱議。

6月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女士公開在社交平臺宣揚“女人不是用來生兒育女的”,這一觀點引起了部分網友的贊同,同樣也有部分網友提出了異議。而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教授董藩則表示強烈的反對,他說道,公開宣揚該觀點實際上是價值觀出了問題,是反人類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女明星公開發言需謹慎,獨立女性與生育不衝突

細看董藩教授的觀點會發現,雖然該觀點有些偏激,但其中所指向公眾人物的部分值得大眾思考。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在公共社交平臺上公然鼓吹"不生育",實際上是欠妥當的。更何況楊麗萍女士的不生育是以"事業有成"換來的,如果將"不生育"與"當代獨立女性"相掛鉤,其實是會對許多缺乏辨別力的普通人產生誤導,難道孕育了小孩就不屬於獨立女性了嗎?

結論肯定是否定的,有的人本來就特別喜歡小孩,即使懷孕依然堅持在工作,在家她是溫柔善於傾聽的母親,在工作上她是精明幹練的女強人,不同的情景之下她扮演不同的角色,兩者並不衝突。而楊麗萍女士這樣公開倡導發言,會引起部分女性誤會,認為不生育才是獨立女性應該做的,認為不生育就能夠事業有成。

實際上女明星跟普通人的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她們生育後對事業帶來的影響遠大於一般的職場女性,而沒有後代的她們所擁有的資源和粉絲比生育後所擁有的要多得多。孕育一個孩子帶來的收益遠小於其得到的部分,她們中的部分就不願意為了孩子犧牲掉正在上升期的事業。

在大眾眼中只看到女明星鏡頭前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略了其背後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犧牲諸多愛好才能維持鏡頭前的風光。而有了孩子後,得對孩子負責,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無法與孑然一身時相當,所以不生孩子對她們來說是最優選,但並不適合每一個普通人。

關於是否孕育一個孩子,一定是謹慎又謹慎,這是一個鮮活的小生命,決定帶他來這個世界,意味著必須對他負責,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可以孕育小孩。公眾人物跟普通人的生活差距巨大,在盲目跟風前需要謹慎。

“不生育”等於反人類的觀點,應多從多方面考慮

同樣董藩教授的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他僅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生育"問題。認為女性不生孩子整個社會沒有新生人口,將來有一天人類會消失,也不利於當下社會的發展。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十分的荒謬的。雖然對社會來說新生人口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對緩解國家勞動力緊張,應對老年化有幫助。但董藩教授所提出的"多生"實際上這只是從社會樂觀的方面考慮,理論上來講新生人口的增加對國家來說確實是好事,但如果想短期解決掉社會問題,還是存在一定困難。

培養一個孩子往往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從二十歲後才會有"反哺"的能力,社會贍養的問題靠新生人口解決本身就很荒謬,應該是從政府的層面,解決養老問題,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而不是從生育層面。

從社會層面上考慮,如今中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倡導的主基調也是"多生"。但大多數的專家學者在考慮到社會國家的時候,卻忘記了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考慮。作為一個有能力獨立思考的人,作為會傷心、難過的個體,在考慮另一個新的生命進入生活的時候,更多的不應該考慮社會國家,而應該問問自己,準備好了麼?

盲目生育不僅是對孩子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整個社會的不負責。盲目倡導"多生",不是社會的良藥而有可能成為社會的毒藥。倡導生育應更多地從個人的角度考慮,從女性角度考慮,其不是生育的機器,而是一個未來會成為母親的人。

成長在沒有愛家庭的孩子是不健全的,而擁有孩子並不能讓其覺得開心對自己也是一種折磨。在考慮是否"生育"的時候每個人最應該考慮的不是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而應該考慮自己有多麼期待這個孩子的到來。

董藩教授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沒有將社會問題從社會各方面進行分析,而是簡單直接地將這個問題和新生人口聯絡在一起,後又直接歸類為"生育"問題,實際上生育只是這些社會問題的一個方面,並不能概括所有的現實情況。

獨立與家庭並不對立,生育是權利不是義務

如今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將"獨立"與"家庭"對立看待,但實際上兩者並不矛盾。有的家庭喜歡孩子,同樣他們也希望擁有自己的事業,他們在兩者之間尋找到了平衡點,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兼得。

社會上總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一部分人喜歡溫馨的家庭生活,他們沒有太過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想法,只想每天有人陪伴說說心裡話,他們的人生就是結婚生子,體驗兒女承歡膝下的快樂。就一定會有一部分人所追求的就是揚名立萬,再去苛求她必須生多少個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反人類。

董藩教授教授的觀點有可取之處,這是社會不同的聲音,但其觀點也有不當之處,應注意辨別。是否生育是個人的選擇,雖然不贊同別人的想法,但也應該做到尊重。

究其根本只是每個人的追求不同罷了,孕育子女的能力是上蒼賦予給女性的權利,她們自己的身體她們有權決定應該如何使用,沒有人可以強迫她們,這是權利而不是必須去遵守的義務。

舊社會的"男尊女卑"、"女人就應該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觀念已經悄悄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即使有少部分的人依然沒能接受這種轉變,但大部分的人已經開始提倡"男女平等"。

在家庭地位中丈夫和妻子已經是平等的了,而孕育一個孩子,他不會僅僅屬於爸爸,他的生命裡也有著一半媽媽的DNA,這是血脈的傳承,如果非要將家庭和生育對立起來,只能說這是毫無道理,是挑起社會矛盾。

家庭不應該成為每個獨立女性的束縛,孩子也不是獨立女性實現人生價值路上的絆腳石,無論生育與否都只是人生的一種模樣,這是自己的路應該根據自己的心來選擇。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生長在不同的環境,生與不生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最後的結果能對得起自己,都是正確的。

現代女性不願生,部分是因社會保障未跟上

在大家談論"生育"問題轟轟烈烈的時候,另一個"職場女性"的問題也被再次提起。部分未婚有男友的女性在應聘時會受到苛待,因為公司會考慮其"生育"問題,而選擇男性職員或已婚已育人士。

站在公司的角度這種情況是能夠理解的,畢竟有些小公司的人員開支本身就有限,實在負擔不起員工的帶薪產假。而適婚女性結婚生子是人之常情,兩相矛盾之下求職者只好在應聘時就表明幾年內不會要孩子,不然就自動離職。雙方都不容易,只能一方妥協。

這不禁又讓大家添上了幾分疑惑,難道很多職場女性不要孩子是真的不願意生嗎?

早在2010年底就有一家日本公司就日本人口呈現負增長的趨勢做了一次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不願意生的日本民眾不是因為不想生,而是擔憂養育一個孩子的消費。無獨有偶,如今的中國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一旦生育一個孩子耽誤母親的工作是肯定的,而後續孩子教育、醫療等開支都不小,現今社會高水平的人才已經過剩,孩子只能削尖了腦袋往人上人擠,這其中的投入無疑是巨大的。

如何讓生育一個孩子的母親得到保障,才是現今人口學家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相關生育保障落實,一些想生卻又不敢生的家庭,才有足夠的勇氣,孕育後代。

為了保障女性的生育權,如今的大多數公司都會在入職時為員工購買生育險,這份保險是為懷孕的職場媽媽提供的保障,是在生完孩子後可以向當地的有關部門申請報銷生產的費用。一些比較人性化的公司,不僅媽媽會有產假,連爸爸也可以一起休產假。

二胎政策已經全面開放的當下,人口的增長率不增反減,部分專家並沒有發現自己的方向錯誤,甚至還鼓勵大家生三胎。希望下次她們在倡導"多生"時,應從社會實際情況出發,從百姓的需求出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才有可能是想體會為人父母的夫妻,有那個勇氣去孕育一個孩子。

7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每天早餐喝這個,通腸胃,味道好,比喝牛奶豆漿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