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的朝代也有著不同的歷史印記。
我們沒有辦法真正體驗歷史的風雲變幻,我們可以透過古籍來窺探到當時發生的一些事件。
但很多書籍都是由後人編撰,帶著作者自己的主觀意向,或許事實並不是書中描繪的這樣。
所以古籍並不能成為我們瞭解前人的唯一方法,這時候文物就非常重要了,文物能體現出當時的發展水平,有些文物上也會有很重要的歷史資訊。
但是早些年間,我們還並不清楚這些文物重要的歷史價值,有些重要文物常常以極低的價格被出售或者流通到海外。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漁民撿到了一個“鐵坨坨”,他沒有將意識到這個東西的珍貴,而是轉身將它送到了廢品站。
“鐵坨坨”並不是每個文物都能得到善待,比如這個“鐵坨坨”,因為它“平平無奇”的外貌,差點被回爐重造,但是專家對它的估值卻已經上億。
那天是一切都很平常,一位漁民也像往常一樣在江上打魚,但是撈著撈著,他感覺漁網勾到了一個重量級的東西。
漁民一位是撈到了大魚,所以興奮地往上提,但是當漁網出水後,他卻大失所望,因為撈上來的就是一個“鐵坨坨”,外表還很醜陋廉價。
費了這麼大的力氣將他撈上來,卻沒有什麼用處,如果將它再扔回水裡,那之前的力氣不是白費了?
於是漁民決定將它送到廢品站,把它當成廢鐵賣了得到一些錢,也不算是白花力氣。
賣了65元到達廢品站稱重之後,這塊“廢鐵”有90多公斤,漁民賣了65元錢,這在當時也算是不小的一筆錢財了。
之後鎮上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人從江裡撈上了東西,還賣了65元錢,當地相關部門聽到訊息後察覺到不對。
立刻前往了廢品站,以200元的價格買回了這個“鐵坨坨”,之後開始研究這塊“鐵坨坨”。
工作人員將鐵塊帶回後,專家們先對它進行了清理,簡單的清理後漏出來一些字元,深入清理後,鐵塊的真面目也浮現出來。
這個鐵塊準確來說是一個鐵柱子,長度大約在75釐米,直徑大約是25釐米,既然是從水中打撈上來,專家推測它可能是用於橋樑建造。
漢代橋墩這個鐵柱上還刻著鳥篆文,專家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後,破解了鐵柱的來歷之謎,這應該是2000多年前的一個橋墩,建成於漢武帝時期。
她的建造應該和漢武帝對西南的開發有關,當時西南地區交通不便,相對於當時的中原,西南的生產力還比較落後,所以漢武帝下令對西南地區進行開發。
這個橋墩所屬的橋樑,應該就是在這次大開發之中建造,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流逝,橋樑沒有了,其他的橋墩也不知所蹤,只剩下這一個,經過機緣巧合被漁民打撈上來。
橋墩儲存之完好也令專家歎服,因為鐵製品十分容易被腐蝕生鏽,這個橋墩在水中浸泡千年,結構還如此完好,實在是一個奇蹟。
這個橋墩有著重大的歷史價值,它是珍貴的蜀道交通研究的實物資料,對古蜀道申遺也有很大的意義。
對研究漢代時期鐵製品的鑄造、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無價之寶後來專家也對這個橋墩進行了估值,其實這個橋墩的價值已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是如果非要給它定一個確切的價值,那它的價值已經上億了。
這個橋墩的經歷其實也夠坎坷,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及時知道訊息,趕往廢品站將它贖回,那它最後的歸宿很可能就是進入熔爐重造。
因為發現者知識匱乏,造成文物損壞的例子並不少,比如九十年代就發生了一件讓人扼腕惋惜的事情。
令專家心碎的“鐲子”一位男子也是在水中釣上了一個金屬製品,清洗乾淨後,這塊金屬製品散發著金子的光澤,男子為了檢驗是否是純金,還用了火烤。
之後男子又帶著金塊到了文物局,專家檢查後說,這個金塊是當初遼國的金器,建議他上交給國家。
但是男子不願放棄到手的財物,拒絕上交,之後更是把金塊融化,打了兩個鐲子。
遼國的金器十分稀少,就這樣浪費掉讓專家們十分痛心,還沒來得及商量,貴重的文物就化成了金水。
這件事情是我國文物界的損失,但也不能完全責怪這個男子,畢竟是由他發現,那他就有一定的處置權利。
這兩件事情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在專業人員眼中,這些文物可能價值連城,但是在不知道文物意義的百姓眼中,它們可能還抵不上生活中的一頓好飯,一對能討老婆歡心的鐲子。
我們還要加強民眾對文物的理解,不要讓這些事情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