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據考查和記載我們家幾代人根本沒有一個與武術沾邊的,所以我能接觸武術純屬機緣巧合。

1974年,當時我還在上小學,學校接通知要搞一個武術表演比賽。於是就請了一個村裡會拳術的年青人來做臨時代教,專門教他家的祖傳形意拳的套路,主要以表演為主,有觀賞性即可。

這個老師正好是我們班一個同學的表舅,比我大七八歲,以前我在同學家也見過多次,算是比較熟悉的了。這個表舅5歲開始跟他爺爺學拳,基本功非常紮實,再者他本人也很用心吃苦,深得他爺爺喜歡。初中畢業後回村邊勞動邊堅持習武,無論風寒暑熱從不間斷。

學習開始後我們都統一改叫陳老師,老師不善言詞,手裡拿一根兩尺多長的木條,那就是他的語言。比如練蹲馬步時,胳膊應該平行向前,如果向上一點,他的木條會立即打在胳膊上面,如果低了就打在胳膊下面。也有不用木條的時候,如果屁股撅的太多了,可能會給你一腳。

陳老師教我們練的拳叫形意拳,在山西河北河南比較流行,群眾基礎較廣。相傳為宋朝大將岳飛所創,當然這些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因為有同學這層關係,我跟陳老師就去他爺爺家的機會也多了,去了不但可以看到他爺爺教大人們練,還能吃上水果蛋糕等稀罕物品,這在那個年代是極其奢侈的。因為他爺爺徒弟在山西陝西河北內蒙古都有,於是常有人來看望,爺爺家住在村外樹林邊上,不管是不是飯點,家裡炊煙裊裊不斷,屋後小樹林林蔥草茂鳥語不絕,這在當時也算是一道風景。柳絆長堤千萬樹,花橫野寺兩三枝。雖草舍柴扉,卻不失貴氣。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形意拳便是拳術中的奇葩瑰寶。

形意拳是一門技擊性極強的傳統實戰拳法,其動作簡單古樸純真,陰陽互濟內外兼修,剛柔相濟形神兼備,能快能慢善顧善打。講究行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其心、頭、肩、肘、手、跨、膝七星並進,可用這任何一個部位擊打敵方,非常實用,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青睞。

話接前文,學開武術後,到陳老師家多了,他爺爺也願和我聊天,我應該是叫師祖。師祖時年已八十多歲,身體碩壯話如銅鐘,走路如風似水,過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初一看真有仙風道骨飄飄欲仙的感覺。和我聊天時面帶微笑,只問家裡大人們的情況,從不提學習武術之事。現在想估計認為我吃不了那麼多苦或者是我沒有學武的天份吧。

陳老師卻是很認真地叫我基本功,從蹲樁到劈橫炮蹦,嚴格按大人們的要求去練。漸漸地我還真喜歡上了每天的訓練。不過家裡大人們都不支援我學這個,還是希望我有時間多看看書什麼的,雖然處在那個年代,我的學業並沒有荒廢。

學校僅學了兩年便不知何故停了,我斷斷續續地邊看邊玩了幾年。隨後我順其自然地考上大學,離開了給我帶來許多快樂的武術和那個環境。

開學前我來到老師家,看著熟悉的那塊地,已經被多少人踩的坑坑窪窪的大院,淚水潸然而下。師祖好像心事重重欲言又止。

師祖說家裡至今沒出來個有文化的人,形意拳要傳承下去沒文化不行,特別是形意拳的理論和未來發展趨勢,看出來師祖也是很迫切的不希望把這些好東西在他手裡丟失。也希望我以後有機會一定讓更多的人認識學習形意拳。隨後我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和工作,陳老師奔波於全國各地交流比賽,整理拳術資料。

師祖於1995年一晚壽終正寢,享年103歲。

話說師祖自幼隨父習武,其父與民國時期河北高手郭雲深北京韓慕俠等皆有過往,師祖後來所練半步蹦拳打遍華北,上世紀40年代在陝北因誤解與人動手結仇,後回老家。從此閉門思過修身養性專心授徒。

60年代初,有一青年到師祖門前將一200多斤石碾壓於井口,村人盡皆驚呆。師祖聞聽便知這是仇家後人來此,師祖坦然走到井旁,長吸口氣雙腳踩井口邊青石上,雙手抱石碾運氣轉身,將石碾移在一旁。青年人躲在樹後見之長嘆一聲,隻手在一丈餘圍的老榆樹上輕拍一下揚長而去,樹下頓時掉落六七個雀窩。師祖也暗吃一驚,然後吩咐村人,如再有來訪客人就說我已離開多日了。

80年代初太原民間武術比賽,陳老師被山東選手打落臺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在醫院和他有過一次長時間的談話,他提了許多建議並希望我能幫忙。遺憾的是當時我已經把精力放在考研和工作上,看著我心不在焉也便結束了我們的談話。這可能就是我的武術緣份到此為止了吧。

參加工作不久就遇到一個特別的家長,竟然在我面前打他兒子,而且下手很重,而且沒有停的意思,當時就感覺這是在挑釁我。等他再出手時我無意識地就抓住了他的手,我吃驚他也吃驚。他剛要掙脫,我前膝早插入他襠下,胳膊外擋,另一手正向鎖喉,他立即灘在地上。事後我給學校寫了幾頁檢查書,再後來家長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現在想來,真希望那段時間能再長一些!

謹以此文,回憶曾經流過許多汗水吃過許多苦但很快樂的那個歲月和那個地方。

(沒有當年的照片,百度圖片僅做配圖)

11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從歷史出發,見過辰龍:世間真的沒有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