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我們都知道暴力是什麼,也知道暴力除了軀體暴力,還包含語言暴力、精神暴力。

而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是非軀體暴力——冷暴力。

我們經常認為不和你說話、忽略你、輕視你、疏遠你就是一種冷暴力。往往忽視了在一段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忽視對方,只顧自己的情形,這也是一種冷暴力對待。

在動畫短片《包寶寶》裡,母親對包寶寶有著極強的控制慾,小時候的包寶寶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但是隨著包寶寶的長大,包寶寶有了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而母親不僅沒有意識到長大後包寶寶的需求,甚至是變本加厲,強化對包寶寶的控制。在母親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包寶寶的一切,採取了最極端的做法,吞了包寶寶。

雖然動畫裡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包寶寶跟母親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要,忽視對方的同時也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傷害,這也是一種冷暴力對待。

這種冷暴力的感覺就好比是“鈍刀子割肉”,慢慢地在身上割,不一定特別疼,但是特別難受,並且對親密關係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害。更多的時候,我們在這段親密關係裡看到的是沒有愛和包容,而是一種恨意跟不滿。

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冷暴力的概念,不跟你說話並不代表這就是冷暴力,而是這中間還要有一個對人有傷害的體驗,並且這種傷害的體驗是區別於自己的受傷感。

那什麼是自己的受傷感?有些人會因為別人不跟自己說話而感到很委屈很受傷,但是別人不一定是用冷暴力對待你,而是我們內心的不合理期望沒有得到滿足,然後我們把它解讀為一種冷暴力對待

就比如,工作了一天滿是疲倦的丈夫回到家,只想洗個熱水澡後睡覺,而妻子覺得丈夫不待見自己、不愛自己了,連句噓寒問暖的話語都沒有,這種受傷感就是妻子自己的解讀,而不是丈夫的冷暴力對待。

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被自己暴力對待了,我們感到不舒服了,但這些都不是冷暴力。

2

有一類人,我們常會感覺到被他冷暴力對待了,但實際上只是他內在衝突的外化。這類人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或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常會把關係理想化,但在下一秒,這個關係又有可能成為最糟的關係。這取決於他把對方看成理想化客體,還是我們所說的對自己有傷害的客體。他們的內在自體相對來說是分裂的。當他感知到一個不好的自體,他對自己會有一種自殘行為,甚至是自殺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發展,主要是在母嬰關係裡遇到一些重大的挫折或者創傷時發生的。當媽媽無法容納孩子的攻擊性時,孩子會把媽媽看成一個完全壞的媽媽;但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又可能因為同情而對孩子特別好,孩子就會把媽媽看成一個理想化的媽媽。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被兩個極端化的方式對待,那麼孩子內在就會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客體表象,並且會把這兩個客體表象投射到一個人身上,所以在這個孩子眼裡,這個人要麼是天使,要麼是魔鬼。

因此在跟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或是邊緣型特質的人交流時,會發現一段關係有時熱情似火,有時疏遠又冰冷。而當他表現出對你的百般挑剔,冷漠忽視,並不是在對你使用冷暴力,而是這類人人格特質的一種外化反應。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這類人的關係模式就是這樣的,因此要區別於冷暴力。

因此,當我們感受到好像被冷暴力對待的時候,需要弄清楚是因為某件事情讓我們之間發生了衝突,還是隻是對方內在衝突的外化。

3

從客體關係出發,我們把攻擊性轉向客體稱之為暴力行為。

比如,有些人恨自己、作踐自己,有些人不斷地責怪自己,透過不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否定自己、不認同自己、甚至是軀體上的自殘來表達。

而冷暴力使用者將攻擊性轉向客體並外放出來的表達方式則比較含蓄。

有些人透過言語表達來攻擊對方,經常能聽到有人說:“我很恨你。”這就是一種語言暴力,而往往使用冷暴力的人無法用言語去表達,所以我們常說使用冷暴力的人還處於前語言期。

比如,包媽媽不懂得跟包寶寶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包寶寶表現出不合自己期望的行為,包媽媽不是選擇溝通,而是用禁錮去應對。

不僅如此,有的時候我們只看到冷暴力的表象,不說話不理會,冷戰,但還有一部分冷暴力是沒被看到的。

比如,有一些父母經常會給自己的孩子打電話,傾訴自己生病了,或者是哪裡不舒服了,然後不斷數落孩子不回來看望,不關心父母。但同時這些父母也不直接說我想你回來看我,也不說孩子你不用回來看我。而是每一次都會跟孩子講一些讓人感覺到特別焦慮、擔憂的事情,在這無形中讓孩子受傷,並以這種方式來迫使孩子改變對待自己的方式。而這也是父母對孩子使用的冷暴力方式,只是藏得比較深。

所以,我們要看到冷暴力不是一種明面上的暴力方式,而是一種暗地裡的暴力方式。冷暴力不僅是一種行為,更可以是一個過程,持續地給他人造成困惑與傷害。

4

為什麼我們要使用冷暴力?

一方面,人的暴力行為是轉向客體的,冷暴力使用者沒辦法去承認這一點。而冷暴力恰好是一種極好的偽裝,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

另一方面,在主客體關係上,冷暴力使用者是沒有客體的概念的,他只有自體客體,他覺得別人都是為我服務的,是我的一部分,是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情緒情感的。

比如,在包媽媽的心裡,包寶寶是不允許有自我的存在,只能是作為包媽媽的一部分而存在。

再比如,冷暴力使用者就好比一個小孩子,在他內心中間,玩具就只是工具,用來滿足自己,而他可以肆意對每個玩具說我不喜歡你了,我不想跟你一起玩,你到一邊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使用冷暴力的人不單單是看不到對方、忽略對方,無法共情對方,而是壓根不認為對方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或是其他情感。

相反的,冷暴力使用者在忽略對方的同時,也會感覺難受,但這種難受是基於他覺得自己才是一個受傷害的人。是他人造成了傷害,所以才忽略他,不理他,才發生了冷暴力的行為。

因此當你感受到冷暴力時,想想在兩個人的關係中間,你是否真正被對方共情過,還是對方只是把你當成了他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

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

中國心理服務機構聯盟副主席。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

5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萬箭穿心:當代女性的玄學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