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今年一月份的最後一天,英國終於走完了脫歐的所有程式,徹底離開了歐盟。

那一天,一定是英國現任首相鮑里斯人生中最有意義,也是最輕鬆的一天。因為從此,他的首相寶座算是徹底坐穩了。只不過,他那位牛津大學的老學長卡梅倫,此時的心情可能就五味雜陳了點兒。

作為曾經的首相,卡梅倫一手將英國脫歐這件事兒寫上了自家政府的辦事議程,這可能是他政治履歷中最轟轟烈烈的一件事兒。當然,他的政治生涯也在這轟轟烈烈中草草地提前結束了。

卡梅倫

卡梅倫是個"正宗"的英國上流社會精英,如果他願意,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不怕談起王室"緋聞"的話,那他倆坐在一起論個輩兒,也是可以的。

卡梅倫是英王威廉四世和情婦的直系後代,雖然沒有王室的頭銜,但是這血緣關係,總是改不了的。拋開血緣,卡梅倫他們家也是英國金融界有頭有臉的人物。

可能是基因太過於良好,卡梅倫從小就是個"閃閃發光"的孩子。小學的時候跳過級,中學就讀於著名的伊頓公學,大學是在牛津度過的,而這兩所學校,有同一種"特產",那就是政治家。

中學畢業的那個暑假,卡梅倫就列席了許多下議院的辯論會,直接接觸英國的政壇。所以,要不說這出身能決定很多事兒呢?!

大學畢業以後,卡梅倫就參加了政治工作,並且一路平步青雲。在保守黨沒能獲得執政資格的那些年,卡梅倫一直在影子內閣中擔任重要職位。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的黨魁,而這一年,他才三十九歲。

如果我們選擇忽略後來他的盟友反水,爆出的一些吸毒啊、甚至是比吸毒更重口味的"黑料"的話,那麼卡梅倫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堪稱"高光時刻"。

英國議會

2010年,"天才"的卡梅倫帶領保守黨重新回到議會第一大黨的位置。這個位置,保守黨曾經坐了很多年,後來,也失去了很多年。如今,在卡梅倫的帶領下,重新奪了回來,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卡梅倫是有兩下子的。

卡梅倫做首相的那年是2010年,歷史總是有許多有趣的巧合,正是在這一年,遙遠的中東也發生了一件事兒,這件事兒,跟後來的英國脫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2010年12月17日,一個失業的突尼西亞小夥兒,在遭受到當地警察的粗暴對待後,引火自焚,不治身亡。此事引起突尼西亞人的同情和憤怒,開始聚成一堆兒反抗政府的獨裁統治。

後來,這個事件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茉莉花革命"。

"阿拉伯之春"

再後來,類似的"官民衝突"在阿拉伯世界大規模爆發,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阿拉伯之春"。在阿拉伯之春中,卡扎菲、本 阿里、穆巴拉克等中東獨裁者紛紛下臺甚至是喪命。

但是同時,各種勢力的介入,也讓中東的社會秩序被打亂,產生了一大批的"難民"。自個兒國家呆不下去,難民們就只有往別的國家跑。往哪兒跑?最佳的選擇當然是歐洲!

在那些起來推翻獨裁者的中東老百姓眼裡,歐洲經濟發達、自由民主,是他們曾經嚮往的生活。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歐洲離他們很近,"搬家"成本比較低。

對於歐洲來說,各種很複雜的因素綜合在一起,讓他們覺得,應該收容這些難民,即使本國不收容,也要出錢,為這些難民在其他地方,找到一個容身之所。所以,就有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大開國門、"迎接"難民的舉措;也有了在歐洲大筆資金的援助下,土耳其開始大規模收容難民的行為。

其實相對於歐洲大陸來說,難民對英國的影響要小得多。畢竟他們離得遠,還是個島國,難民很少會捨近求遠地跑到英國去。

但是,在歐洲一體化影響下、在歐盟"敦促"下,英國每年都要向援助難民的計劃提供一大筆金錢,這筆錢,對於經濟不是很景氣的英國來說,不是個小負擔。加之難民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讓英國的老百姓怨聲載道,所以英國脫歐,跟歐洲的難民危機是有很大關係的。

難民

但這也倒不是說,英國脫歐就是難民危機導致的,如果這麼簡單的話,那當時德國發生過影響那麼惡劣的科隆事件,也沒見人家退群啊?

所以,難民只是表象,任何深層次的問題還是要回到他們的歷史中間尋找答案。其實,英國和歐洲大陸,從歷史上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他們也可以像卡梅倫跟伊麗莎白二世那種關係似的,坐下來數數輩兒。可是,雖然說這血緣關係比較近,但是文藝復興以後,英國就發達了,成了"日不落帝國"了,也就看不上那些窮親戚了。

優越感過剩的英國人,時刻想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霸主地位,硬生生地把自己從歐洲"割離"出來。

二戰以後,歐洲普遍衰落,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讓他們的本土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但是曾經的霸權是徹底看不到了。不過,他們這時候還是不願意回到歐洲的大家庭裡。

丘吉爾搞了個"三環外交"的概念,來指導英國交朋友。先是英聯邦國家,再是美國,最後才是歐洲。這個概念影響了英國很長時間,即使他們很快就發現英國在英聯邦並不是那麼重要,美國也不會對他們掏心掏肺,可是他們依然固執地拒絕與歐洲過多的打交道。

1973年,英國很是糾結地加入了歐共體,可是從那時起,英國國內疑歐、脫歐的言論就沒斷過。比如現在的英相鮑里斯,從年輕的時候就是個徹底的疑歐派。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他就大肆宣揚過英國應該"脫歐"。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了。隨之,政府救市行為也拖垮了歐洲的許多政府,這就產生了所謂的"歐債危機"。美國、歐盟是當時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英國當然無法獨善其身。

錢雖然不是萬能的,可是當一個經濟社會普遍沒錢的時候,就離崩潰不遠了。英鎊貶值、銀行負債、企業倒閉、失業率攀升等等問題,不斷地壓迫著英國的社會和政府。卡梅倫的前任,就是被這些問題給壓垮的。

歐盟為了解決歐債危機,也要採取一些行動,比如設立救助機制,給負債國提供救援;比如加強對歐盟成員國經濟的干預。

但是,這些措施在英國人眼裡,前者讓他們損失了本就縮水的鈔票;後者,讓他們覺得自家的主權被侵犯了。所以,從經濟危機與歐債危機之後,英國脫歐的呼聲越來越大了。

在這種背景下,卡梅倫上臺了。政府需要解決問題,也需要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援,所以在2013年,卡梅倫面向英國民眾,發表了一個演講。

在演講裡,卡梅倫先是熱情地回顧了英國和歐洲小夥伴們並肩戰鬥過的日子,誇讚了一下英國在歐盟的作用和地位。然後,話鋒一轉,開始一條條地開列歐盟的問題,還特別"有責任心"地,替歐盟拿出了五個改革建議。

最後,他終於說明了自己的意圖。鑑於如今歐盟面臨的問題和英國的形勢,我們需要重新考慮英歐之間的關係。而未來的關係如何,這個需要交給全國民眾去決定。

於是,他承諾國民,2015年以後,舉行全民公投。2015年,是英國議會的換屆之年。憑藉著這個承諾,保守黨繼續獲得了執政地位,卡梅倫開始了第二屆首相任期。

其實,雖然在保守黨,可是卡梅倫是個留歐派。全民公投的決定丟擲去之後,他就開始在各種場合告訴人民,留歐有多好,脫歐有多慘。但是,他的"苦口婆心"終究沒有個"好"結局。

2016年6月23日,全民公投的結果是英國脫歐。

這個結果,對卡梅倫打擊太大了。或許,普通老百姓對留歐、脫歐之間的區別和利害沒有深刻的認識,但是作為政治家,卡梅倫不會不知道,況且他還是個留歐派。

曾經的卡梅倫,放下豪言說,無論公投結果如何,他都一定會繼續把首相的工作做好,可事實是,在公投結果出來幾個小時以後,卡梅倫就宣佈了辭職,將一個"爛攤子"交給了繼任者特蕾莎 梅。兩個月以後,卡梅倫索性連議員都不做了,徹底離開了英國政壇。

特蕾莎

雖然把首相寶座弄丟了,可是相對於繼任者梅姨和鮑里斯來說,卡梅倫搞個公投,是個最"輕鬆"的活兒了。決定脫歐容易,怎麼脫才是老大難的問題。特蕾莎幹了三年首相,這三年基本上都是在和歐盟談判,她拿回了三份"脫歐協議",但是都被否決了,甚至還因此被自家黨派發起了兩次"不信任投票"。

2019年,特蕾莎含著淚離開了首相府。接替她的是反傳統型政客鮑里斯,鮑里斯靠著不走尋常路的手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促成了國內大致滿意、歐盟成員國沒什麼意見的脫歐法案,終於讓這件拖了三年半的事兒塵埃落定。

從卡梅倫宣佈全民公投決定英歐關係的那一刻起,關於英國脫歐的利弊、英國未來走向的猜測和預估就沒斷過。這麼大個事兒,對英國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無論什麼影響,都是他們民眾當年一票一票投出來的,未來的生活,吃肉還是喝湯,那不都得受著嘛?!

11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星緣星語:不喜歡引人注目,不喜歡公佈情感狀態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