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們都知道修行人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如何成就清淨心。《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其實也就是說清淨心現前的時候,就是諸法實相現前的時候,就是證悟諸法實相開悟的時候。成就清淨心,就表示我們的心不清淨,那到底什麼使我們的心識不清淨呢?我們看看小乘、大乘,漸次地來看這個教法就可以明白。

業力說

  最初小乘主張業力說。我們將心不清淨的原因歸之於業力,歸之於過去造了很多的惡業,業障很重,所以現在心不清淨,充滿了煩惱和妄想。

  以業力為因而使我們心識不淨,總把它歸之於業障干擾,所以要修行的話,就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身語意三業清淨,舊業已經消盡,新業不復再造,這時業盡情空就是解脫時。

  我們都學過內觀禪,內觀禪就用這個修法。小乘透過內觀禪使我們覺知呼吸、覺知感受、保持平等心,然後一直能夠覺知,所以覺知到我們的身心不過是心物之流,都在剎那剎那生滅。

  我們以覺知力保持正念正知,活在當下,所以你就不會造新的業行種子,你不再造新的受輪迴的因了,那你這個心之流還需要能量來供應它,沒有新的能量來了,不起貪瞋痴了,那怎麼辦?只有迫使它把那些過去的宿世的那些舊的業行種子,逼它不斷地浮出來,來維持這個心之流。舊的種子不斷地浮出來浮出來,最後怎麼樣?有斷盡的一天,斷盡以後,這個心之流沒有能量供應就業盡情空,你就成阿羅漢道了,大乘說你就成佛了。所以說能夠成就七清淨,就能得解脫。

  這個修法當然好,我們也實踐過,就是很適合於凡夫,是下手很方便的修法。但是問題來了,這種修行一定要一直起疑,一直用功,然後不斷地樹立更深入、更透徹的見解。什麼問題呢?

  佛陀住世時,也曾經受金槍馬麥之報。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佛陀也頭痛三日,如果按業力學說,就表示佛陀的宿業並沒有究竟清淨,並沒有完全報掉。對不對?如果讓這個業一直報掉,全部報完才能成佛,這就有問題了。

  佛陀已經圓滿成佛,心識肯定是究竟清淨的,那佛陀為什麼還要受金槍馬麥之報?還要頭痛三日呢?豈不是說佛陀還沒最後業盡情空嗎?那怎麼能成佛呢?這就變成矛盾了,對不對?所以就可以知道“業力說”不究竟。因為佛陀都已經圓滿成佛了,心識肯定清淨。雖然你可以說佛陀這是示現,使眾生覺悟,覺悟定業不可轉,可還是有問題,對不對?佛陀既然圓滿成佛了,他心識肯定究竟清淨,那為什麼還會有宿業未盡呢?

雜染說

  我們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原因使我們心識不清淨呢?那就到了大乘的唯識宗。唯識宗不主張業力說,她主張什麼說呢?主張雜染說。唯識宗認為眾生心識本來清淨,但是因為無始無明,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上說:“無明一念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我們昨天也講過,唯識宗說阿賴耶識是根本。阿賴耶識的相分就是這個情器世間,阿賴耶識的相分變現出來就是什麼?“受薰持種根身器”,外變山河大地器世間,內就變根身,還有種子根身器。也就是說被我們所了知的外境,不過是阿賴耶識的相分而已;我們能了知外境的功能,不過是阿賴耶識的見分而已。

  所以說外境依心識而顯現,心識依外境而起功能。外境依心識而顯現,所以它只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心識依外境而起功能,這就是它的見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識外無境,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

  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為眾生不能覺悟識外無境,所以就起了實執,逢緣對境時就起種種的分別,然後薰入到阿賴耶識之中。然後種相相薰(現行薰種子,種子起現行)所以就輪迴不斷。

  一直有種子薰進去,種子不停地在受報,輪迴就不斷。如果我們能夠知道,能認識的功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所認識的物件外境不過是相分的話,我們就能修轉依法,就能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證菩提。

  菩薩在初地見性時,只是斷除了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到第七地才斷除俱生我執;而微細的俱生法執一直要到十地滿心,入金剛喻定,即“金剛道後異熟空”,於金剛喻定現前時,才永斷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俱生的種子,真正轉八識成四智而成佛。

  玄奘法師歸納的“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不動地前才舍藏,“不動地”是八地。八地之前當然就是七地,七地時才舍藏,才能斷俱生我執。

  金剛道後異熟空,十地滿心就是金剛道,叫做入金剛喻定,這時才能斷俱生法執。所以大圓無垢同時發,到十地滿心時,已經斷除了俱生法執,所以真正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都徹底斷盡,第八識阿賴耶識才轉為大圓境智。

  而清淨的無垢識,也就是唯識宗所說的眾生心識本來清淨,這個無垢識也同時生起而成佛,就能普照十方塵剎中去利益眾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外變根身器界,這是相分,能認識的是見分。

  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前面那個問題了:雖然釋迦牟尼佛宿業種子沒有斷盡,沒有究竟圓滿、沒有報盡,但由於已經圓滿地轉識成智,他的心識究竟清淨了。所以從唯識宗的觀點來說,釋迦牟尼佛圓滿成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能成佛。

  當然,這種理論就可以回答前面的問題,就是“業未盡為何能成佛?”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你繼續往上修,繼續用功的話,又有什麼問題呢?既然成佛是由於轉雜染的心識為清淨,轉識成智而成佛,那雜染到底從哪裡來呢?如果你回答雜染從無始無明而來。那再進一步無始無明又從哪裡來呢?對不對?

  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一直說我們之所以輪迴,因為無始無明障蔽我們的心,這無始無明從哪裡來?”他一直沒搞懂。並且來說,佛陀既然你有雜染和清淨的相對,對不對?你原來是雜染,現在轉為清淨了,佛已經究竟清淨了,那還有一個問題是什麼?佛陀的心識已經究竟清淨了,那將來他會不會重新又被雜染呢?這也是一個問題。對不對?

  可見由於雜染而使我們心識不淨,這個理論也不究竟。正如《圓覺經》上金剛藏菩薩問佛(這金剛藏菩薩問佛是示現,因為眾生有此疑惑,所以菩薩示現來問這個問題,你聽聽看,你心中也肯定會有這個疑惑的。):“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這很重要!你心中要一直起疑情,一直用功,一直往上修。我們也可以知道“雜染說”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可見雜染說不究竟。我們又回到老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使我們心識不清淨呢?讓我們不能清淨心現前呢?

客塵說

  第三個理論就更往上了,是《首楞嚴經》上的理論。《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們知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把《楞嚴》學通了,就能開悟。我們看“開悟的《楞嚴》”怎麼說?

  《首楞嚴經》第一卷上就有經文,尊者憍陳如,最初的五比丘和阿羅漢,他來說他開悟的經歷:時憍陳如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這叫“客塵說”,因為領悟了客塵二字,所以他開悟成阿羅漢了。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促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明白說什麼嗎?我們這個究竟的本體我們就給其安立為“如來藏”好了,如來藏是一種境界,一種能量,你不要認為她是一個什麼東西。

  我們這個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是法爾如是的,這是主人;而所謂的雜染,不過是客塵。雖有客塵,但客塵有來去,主人不動。就好像一個客人到外面出差投進旅舍一樣,旅舍的主人不動,客人來了一批又一批。

  繼續看下面,“又如新霽”,雨過天晴時,就是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佛陀認可他了,印證憍陳如這個見解很正確,這是“客塵說”。

  就好像雨過天晴,陽光照過來。光線照的地方,房間裡就有很多灰塵在光線中,這是塵。“搖動名塵,澄寂名空”,客塵說使我們明白,明白什麼?明白我們的心識雖受雜染,但法爾清淨的性質從未改變。猶如客人來來去去,主人不動;猶如塵土在搖動,但虛空寂然,因此沒有雜染與清淨的相對,沒有輪迴界和涅槃界的相對,法爾清淨。

  前面如果用唯識的雜染說,那佛陀已經轉雜染為清淨,這就有對立,雜染是輪迴界,清淨是涅槃界,輪迴界和涅槃界有相對,當然就會有個問題,為什麼佛陀已經圓滿成佛,究竟清淨了,他會不會以後又重新受雜染呢?這個問題就產生了。

  現在如果用客塵說(客人或者是塵土),我們就可以明白,本體猶如主人,猶如虛空,所以她這個是如如不動的。因此我們才能知道,所謂的轉煩惱為菩提,超生死入涅槃,都不過是假名安立,因為主人本來就不動,因為虛空本來也是澄寂的。

  佛陀他已經證得了法爾清淨的本體,如來藏,是不空如來藏,所以不會再被染汙。因為法爾清淨的性質從未改變,所以就沒有實質上的被雜染,當然也就沒有實質上的無始無明。一定要聽清楚。因為是什麼?因為沒有實質上的被雜染,所以也就沒有實質上的無始無明!所以我們才能夠知道,原來所謂的“無始無明從哪裡來?”不過只是一個假問題,只是凡夫用輪迴心來虛妄計度所產生的偽問題。

  你要這樣修上來才能明白,萬事萬物都沒有第一因。為什麼?因為法爾清淨,那些動搖的不過是客人或者塵土,是虛妄的。所以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萬事萬物沒有第一因。

  不然你就好像世間的哲學家一樣,一輩子也講不清楚,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扯來扯去沒有一個人扯得清楚,那我們這個就很簡單,馬上就明白了。對不對?那根本就是一個假問題。萬事萬物沒有第一因。

  見地要這樣才能樹立起來,萬事萬物都不過是法爾顯現,由此而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如來藏這個理論,從這個客塵說的角度,我們才能真正地立起來,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如來藏。

  那前面的這兩個問題都能回答了。佛陀他是已經證得法爾清淨,所以他不會再受雜染,因為雜染本來就是虛妄的,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無始無明,那不過是輪迴心的虛妄計度。

  兩個問題都能夠圓滿回答了,但是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你繼續往上修還是有問題。是什麼?客塵是什麼?要不要掃除呢?如果要掃除,那這個消盡業因,離開雜染,掃除客塵,這都是滅,對不對?

  但我們都知道有生有滅是輪迴法,不生不滅,不取不捨才是見性成佛道,那怎麼解釋呢?你如果一直說滅,當然還是有問題,這個有生有滅不是輪迴法嗎?所以客塵到底是什麼?

無分別說

  從第四層來說,這個問題龍樹菩薩在《七十空性論》之中有非常完整的開示,把整個學修次第都歸納進來了。《七十空性論》上說:“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自性無生滅,此豈非涅槃?”聽得懂嗎?

  有些人不善學中觀,老是學偏了,反而害了他。他認為說這個空啊,就是要消盡業因,離雜染,認為要掃除客塵,離一切障礙,才能因滅而得涅槃,而成佛。龍樹菩薩就開示得很精彩!一句話就給你回答了。說什麼呢?說:“現證一切法,自性無生無滅”。這難道不就是涅槃嗎?所以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七十空性論》上說:“如佛薄伽梵,神通示化身,如所現化身,復現餘變化。佛所化且空,何況化所化。一切唯分別,彼二可名有。作者如化身,業同化所化。一切自性空,唯以分別有。”這聽起來有點吃力。你要樹立這個正見,最後要把見地上不圓滿的地方掃除,一定要這麼用功。

  此話分幾段來說。龍樹菩薩用的是一個比方來開示我們,我們聽這個比方就很容易明白。就是說一切有情都有佛性,都有如來藏,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一切有情就如同是佛化,佛的化身。這些有情一直在流轉之中,他造種種業,無論他在天道、在人道,乃至於聲聞、緣覺等,他所作的種種業,無論是惡業、善業、淨業、種種業,都是有如佛的化身所作的幻化,所以叫“化所化”,所以不可以分別輪迴界的業為煩惱。

  這個論是這麼推過來的: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都是佛的化身,那他所作的一切業就是化身的化身,化身的變化,“化所化”,所以本體都是佛了。既然本體是佛,你為什麼還要把這個分別為是客塵?是客人?是塵土呢?不是的,本體都是一回事,哪裡有客塵的分別呢?

  所以這樣你就可以明白:你不可以分別輪迴界的業,把它認為是煩惱,這個歸根結蒂還是本體,還是如來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明白,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

  你要明白這個才能懂華嚴宗。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這就是無障礙的境界,你要把最後這一絲障礙都消除了,才是真正無障礙的境界,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通達華嚴四法界: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這就是大圓滿見,就是了義大中觀見。所以從大圓滿見來說,無不圓滿是大圓滿,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從這個見地才最後確立的。

  其實整個的問題,一個一個提出來,就是我在多年以前,一直在學佛時候,自己的心路歷程,一邊修,一邊還覺得不究竟,又有問題提出來,然後一直往上推,一直修。

  我們就一直聞思,從小乘的見地,從小乘的修法到唯識宗,乃至於大乘的《首楞嚴經》,但總是有一絲疑惑在。後來有這個因緣有這個傳承,就係統完整地聞思了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尤其是在這個《七十空性論》。

  聽聞以後,就整整三日三夜都沉浸在大喜樂之中,這個心之中一直源源不斷地湧現出法喜。之後再來看《楞伽經》也好,看《首楞嚴經》也好,看《六祖壇經》也好,都能了無疑惑。

----節選自大願法師《入中論學記》

19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要常修三種磨鍊,除滅四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