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這麼大你有與其絕交的朋友嗎?對於這一問題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給出肯定回答的。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絕交的方式往往都是斷了彼此之間的一切交往,更不會通知對方“我們絕交”,但在小朋友的世界卻完全變了樣,孩子之間的絕交看起來卻是充滿了儀式感。
前段時間在網路上有一些來自小學生的“絕交書”突然火了起來。
第一封是來自付同學和禹同學的絕交書,兩人在絕交書中標明瞭甲乙雙方,在最後還有證人一欄以及補充說明,而在內容上則是從現在寫到了將來,甚至還提及了未來的婚禮、葬禮等。
無論是從格式還是內容上來看,處處都充滿了“專業”。
而第二封則是來自趙同學和劉同學,這兩位同學一個名叫曉麗、一個名叫雨萌,一看就是兩位女同學。
這兩位同學的絕交書整體看上去,格式就沒有前面一封來的正規了,在絕交書的最後標註了日期以及天氣,而從內容上看甚至還出現了“如果和對方說話自己是烏龜”這樣的語句。
從這些小學生的絕交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世界中總是存在各種真實與可愛,有些教育工作者看到這些絕交書後更是吐槽說:“友誼這條船,真的是說翻就翻啊。”
看完這些“絕交書”想必有很多人都會面露笑容,這些“絕交書”無不體現出了孩子們對於一些事情的儀式感。
“儀式感”對孩子來說有什麼用?1、儀式感能夠讓孩子對待事物更認真
所謂儀式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去做特定的事,例如在每一個不同的節日我們會吃不同的食物就是一種儀式,而在節日之前我們花大量時間去準備食物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
如若父母能夠讓那個孩子生活在充滿儀式感的環境中,那麼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夠學會去認真對待事物,就像前面提到的絕交書一樣,其實就是一種認真的體現。
2、儀式感能夠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儀式感所需要的是要能夠認真對待事物,經過自己對事物的認真對待,最終所獲得的成果必定會充滿著成就感,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從中獲取到更大的幸福感。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儀式感?1、儀式感體現在生活小事中
喜歡看日劇的朋友會發現,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大多都會雙手合十說一句“我要開動了”,其實這就是生活小事中的一種儀式。
我們平時也可以將類似的元素加入到生活小事中,如睡前說晚安、早起說早安等。
2、認真的對待家裡的每一個節日
如今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過節需要吃特定的食物時,家長往往會因嫌自己動手做麻煩而直接去購買成品或半成品。
如此之下雖然有對待節日的儀式,但卻少了對待節日的儀式感,那麼孩子在這樣的方式中便無法感受並學會儀式感。
在兒童讀物《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所謂的儀式感就是要讓某一天和其他大多數的日子有所區別,是要讓某一個時刻和其他大多數時刻有所區別。
擁有儀式感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其實都是一件好事,讓生活充滿幸福的同時,也能夠讓父母和孩子走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