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曆史的國家,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也存在很多古代的建築,這也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個實體證明,其中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城、故宮這些百年來屹立不倒的古建築,其中也富含了古人的很多智慧。
自從1756年,英國工程師J·斯米頓研製出了水泥之後,現代的建築就離不開水泥的加固,因為只有這樣,建築物才能做得高大並且保持穩固,可中國古代是沒有水泥這種東西的,而且水泥的壽命很多人說只有50年,也就是說現代的建築50年之後,都必須透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加固,不然就有倒塌的危險,古代的建築在沒有水泥這種加固材料的情況下,為什麼又能保持百年不倒呢?專家:真聰明。
首先我們要先澄清一下水泥壽命只有50年的說法,雖然水泥在風蝕、空氣水分的侵蝕下,壽命確實會變短,硬度也會降低,很多專家就提出水泥建築最多存在50年的說法,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
中國最早並且最有名的水泥建築是中山大學的馬丁堂,距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在當時水泥工藝不太發達的情況下,建築依然能夠保持百年不倒,所以水泥50年壽命的說法,自然是不成立的,最多隻是一個估算。
而古代沒有水泥這種東西,古人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來讓建築物百年不倒的呢?雖說古人沒有水泥這種加固材料,可它們擁有其他的東西用來加固,用石灰加砂土再用水混合,這樣也能製作出粘性較高的建築材料,還有糯米砂漿,糯米的黏度大家是知道的,在石灰水中加入糯米,其粘性會更高,而且古代的建築一般都不會很高,對建築材料的粘合性要求並不會太高,這也是保證古建築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