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閒來無事,重溫了一下《傲慢與偏見》這本書。
書的作者以不同的視角,帶我們重讀了這部百年經典,也給了我不一樣的收穫。
下面簡單來聊一下。
不同的解讀視角會收穫不一樣的經典,這是本次閱讀帶給我最深的感受。
閱讀時,如果我們充分了解了書籍的寫作背景,則能讓我們更快地走近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更準確的把握書中人物的思想與情感,瞭解作者透過書籍所要表達的意圖,從而讓我們領略到經典的魅力所在。
我們知道,《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講述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生在英國南部小村莊青年男女及各家庭之間的故事,揭示了英國當前社會的一個主流的婚姻觀與價值取向。
書中以伊麗莎白和達西為主線人物,講述了他們之間由最初對彼此的誤會與偏見,經過深入的瞭解而冰釋前嫌,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表面看,這是一部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小說,最初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一部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小說可以成為這樣的傳世經典?
我們知道,古往今來,像這種描寫愛情的言情小說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那麼何以它就能擁有如此高的文學地位呢?
說到這個,我們還得深扒一下作者所處的那個年代。

通過了解我們知道,故事發生在英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樣一個時期。當時的英國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農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正在發生,城市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海外,英國奪取了海上霸權與殖民霸權,成為“日不落帝國”。
這個時期的英國處於一個快速的金錢形成期。
用社會學家的術語來說,當時的英國正在成為一個“斂財的獨立社會”,財富成為整個社會追逐的目標。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年輕男女的婚姻戀愛觀也受到了極大的薰陶,這一點我們從伊麗莎白的好友夏綠蒂與柯林斯的結合可以窺見一二。
文中描寫到,柯林斯是一個愚蠢、粗俗並且自大的人,唯一的優點就是他有錢。
而已經年滿26歲的夏綠蒂為了緩解自己的財務危機,同時又不至於跌落到階級之外,她經過再三權衡,於是選擇嫁給了這樣一個毫無感情基礎也毫無可能培養感情的男人,為自己謀得了後半輩子的富足生活。
而這樣的婚姻生活她卻也能安排的巧妙與自洽。我只能說她是極理智的。這樣尚且還能生活的幸福,起碼對於她來說是這樣的。
可見,懂得取捨,不糾結於失去的也是一種智慧。
那麼主角伊麗莎白又有著怎樣的婚戀觀呢?
在後面的閱讀中,我們瞭解到,伊麗莎白和達西在不斷的交往中,開始慢慢改變了彼此對對方的看法。
同時,伊麗莎白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與機敏也深深的吸引著達西。

文中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伊麗莎白的姐姐吉英問她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達西的,伊麗莎白回答:
“這是慢慢兒發展起來的,我也說不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過我覺得,應該從看到彭伯裡他那美麗的花園算起。”
我們看這段話,她的回答或許有著玩笑的成分,但我們從伊麗莎白在達西的彭伯里豪宅迸發出的那段思緒裡還是可以窺見她真實的想法的。
文中這樣寫到:
“她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比這裡更富於自然情趣的地方,也沒有見到任何一個地方能像這兒一樣的不受到庸俗趣味的玷損,頓時不禁覺得,在彭伯裡當個主婦也還不錯吧。”
但縱然是這樣,也難免會摻雜現實的考量。當時的社會,人們極力的追逐著金錢。聰慧機敏如她,也難以免俗吧。
透過上面那段話的描寫,確實我們也可以看到,達西的貴族階層生活對伊麗莎白釋放出強大的磁場。
也許有了金錢的加持,這份感情會來得更加的持久與堅固吧!
看到這裡的讀者們可能要失望了,聰慧機敏的主角伊麗莎白,這樣一個有著頭腦,具有獨立思維的人物,也有著這樣現實的金錢觀嗎?
她之前不是非常反對她的好朋友夏綠蒂為了金錢嫁給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男人嗎?如果真像你說的這樣,那她對達西的感情就不純粹了,她還能成為我們經典愛情作品裡面的女主角嗎?
對於這樣將它奉為愛情經典名著的讀者來說,那可能只能讓你失望了。

“愛情至上”這種觀念充斥著太多的羅曼蒂克的成分。它是凌駕於生活之上的。
但作為人,我們都離不開物質的供養。
脫離生活的一切都是不實際的。撇開物質談愛情,生活只會給你重重的一擊。
你們可以看看自己周圍,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完全無視現實生活,而一味地追求愛情的?
青春期到大學時代的愛情或許可以做到,但步入社會之後呢?步入財米油鹽雞零狗碎的生活之後呢?
一切都還得迴歸現實。
我們可以憧憬美好,但不能將自己置於這美好的泡泡中而對現實生活選擇視而不見。
人人都渴望美好浪漫的戀情,但你需要知道的是,它之所以這麼美好,讓世人如此的眷戀、追逐,正是因為它是極少數的,難以獲得的。
所以我們才會極力的想要去擁有它。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擁有完美純粹的愛情,那麼我們還能將它作為我們畢生的追求嗎?
完美本身就已經不美了。
而且人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通常都很難珍惜。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追逐的過程。那既然如此,倒不如讓我們褒有這份美好的希冀,來成就我們不斷追逐的人生。

社會形態決定價值觀的取向,包括婚姻觀,金錢觀。以前、現在莫如此。
伊麗莎白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全民追逐金錢的時代。
她無法脫離時代的桎梏,忽視金錢帶給她的力量。
個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終究是渺小的。
伊麗莎白是務實的,這樣的選擇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放在今天來看也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成就《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經典地位的,不是我們以為的浪漫的愛情,而是隱藏在浪漫愛情外衣下的以金錢為核心的現實主義。在這裡,金錢的力量值得我們反思。
金錢與愛情是我們人類永恆的主題。如果愛情註定脫離不了生活的實際,那麼如果能將它們完美的組合,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生活不能按照我們預想的來,那麼退而求其次也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
對於理想主義的“愛情至上者”,我也真心的為你們希望著,既然社會形態決定價值觀,那麼我希望終有一天,我們都能有充足的麵包。我們在追求愛情時,能完全遵循自己的內心,求我所求,追我所願。
只是希望,到那個時候,它依然是那個你心裡渴望擁有的它。
願我們在生活中都能活出煙火氣,願我們在煙火氣中都能活出美好,活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