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喪葬是現在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現代社會火葬盛行,各大城市基本都是實行火葬,主要是火葬較為簡潔,節約土地。然而北大教授吳飛義卻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談到“對於改革實行火葬,有兩大目的,一是節省土地,二是打擊封建迷信,可是這項卻沒有一個做到,反而帶來很多負面問題。”吳教授認為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對死者的不敬重,並呼籲恢復土葬。

中國的喪葬文化

中國的喪葬文化有幾千年歷史,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喪葬禮儀制度,總稱為凶禮。凶禮不僅是“五禮”之一,更是貫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其中凶禮中的喪禮,更被古人所重視,認為這是子孫盡孝的一種表現,國君和貴族在這方面的要求更為嚴格。在這個過程中,喪葬禮儀也形成了很多繁文縟節,比如服喪的時間,服喪的級別,服喪的樣式,舉哀的程式,殯葬的規格等,都有嚴格而繁瑣的規定。

到孔子時期,喪葬文化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揚。孔子儒家思想是克己復禮,復禮就是指恢復西周時期的封建禮儀制度。民國時期疑古派學家顧頡剛的得意弟子劉起紆說孔子實際上是創辦了一個喪葬學校或喪葬公司,而且生意紅火。這說法雖然看似突兀,但是卻非常合理。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實際上是指貧寒弟子三千,貴族弟子七十二人。要知道孔子那個時代是世卿世祿制度,世襲制度,所謂學而優則仕只對貴族子弟有效。貧民弟子讀書再好也不可能做官,那麼貧民弟子還去孔子那裡學什麼呢?學一門謀生手藝,而當時最大最火的手藝是什麼呢,喪葬手藝。

老子《道德經》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人一生下來就向著死地去,生下來能活的,十個中有三個,剛出生的孩子,十個中死去的有三個(古代沒有消毒方式一剪臍帶破傷風感染或難產死掉三個);還有三個應該能活,但卻動之於死地(古代人要在社會上爭功名,比如要去參軍打仗,這叫動之於死地),所以古代人壽命極短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死亡事情極多,因此喪葬文化非常盛行。

孔子曾經到齊國,被齊景公看中,想重用他,齊景公的宰相晏嬰(史稱晏子)阻擋,晏子說孔儒之流,崇喪隧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晏嬰對齊景公說孔子這個人特別愛把喪葬文化做得很複雜,以至於普通百姓家裡死了人,埋一個人都要把家搞破產,國君你想富國強兵,可家家都破產了怎麼富國強兵呢?

另外墨家曾說:“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者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意思是說,儒家學說厚葬文化,棺材都要兩層,一層棺一層槨,衣服、使用品都要陪葬。送死就像走到遠方、遠徙一樣的複雜。一個埋葬的過程光哭泣就要三年,年輕人不沒有人扶都站不起來,不給個柺杖都走不了路。送葬三年期間“耳無聞,目無見”,什麼事都幹不成。墨子講“此足以喪天下”。所以疑古派劉起紆說孔子是辦的喪葬學校是說得通的。

儒家的厚葬文化在歷代也是有非常典型的體現,例如歷朝歷代君王,達官貴人死後都享受厚葬,隨葬品極多。所以這才導致後世有盜墓的出現!各朝各代也基本實行守孝制度,家裡老子去世了,得守孝三年。到了現代社會仍然有這樣的傳統,只是現代人能靈活運用形式,並不是嚴格的去執行。

孔子《論語》中記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很多人都把這句理解錯了,習在甲骨文中為小鳥練習飛行之意。但是現代人都理解為“學習並且不時的複習,不是很讓人高興嗎?”可是我們都知道複習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你高興得起來?孔子所指的意思是對弟子們說,你們一邊學習一邊去實習(喪葬手藝),不是很快樂的嗎?一邊學習還能一邊實習賺錢,那當然是快樂的事情啊!

為什麼要呼籲土葬?

喪葬文化在中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直延續到近代。由於西方的科技文明的盛行,人們提出“打倒孔家店”,學習西方文化。解放後1956年實行火葬化政策,可是火葬卻帶來更大的汙染,火葬場的主要排放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顆粒物、汞、氟化氫”等,對人體和自然都是有害的。其中火葬場排放的二噁英和呋喃,也佔據了全球總排放量的0.2%。選擇火葬的人,死後通常都會被葬入公墓。但現在一塊墓地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甚至一塊好的墓地比房價還要高,因此有人調侃說現代人連死都“死不起”了!

最重要的是在整個火葬過程中,很難體會到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逝去之人的悲傷,丟失了傳統文化中緬懷先人的敬畏之感。因為中國的祖宗文化向來就非常厚重,而火葬化大量推行,是弱化祖宗文化的一個重要行徑,因此吳飛義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8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小時鑿壁偷光,長大貪汙受賄,課本中的正面形象為何變成貪汙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