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在課本上學過一篇文章,文章名字叫做鑿壁借光。
講述了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因家貧鑿開自家牆壁,借來鄰家燭光,發奮讀書的故事。
這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曾經感動和教育了無數人。
但是我們的課本上卻沒有告訴大家,這個曾經刻苦讀書,被當成正面形象的男孩。在其長大掌權後,卻變成了一個貪汙受賄的國家蛀蟲。
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匡衡,是西漢時期漢元帝的丞相。
這個故事出自於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上面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據說,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但他到大戶人家打工,但卻從來不收工錢。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原因。
他表示能透過閱讀主人家的書籍來抵扣工錢,對於他的勤學苦讀,大戶人家的主人非常感動,就答應了匡衡的請求。
但是因為白天要幹活,只有晚上能讀書,而其又無錢買蠟燭和油燈,便偷偷的在牆壁上鑿孔,透過小孔透過來的鄰家燭光讀書。
匡衡天資聰穎,精力過人,很快就博覽群書,學有所成。後來他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加上其天資過人,他對《詩經》的理解幾乎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史書記載,時人給予他“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讚語,可謂是評價十分的高。
當時,根據漢代的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崇。
後來,匡衡受到太子師傅蕭望之的推薦,博得了喜好儒術的太子劉爽的賞識。
雖然獲得太子的關注和喜愛,但是匡衡的仕途卻並不順利,因為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有名的中興之君—漢宣帝劉病已。
作為西漢歷史上有名的傳奇皇帝,漢宣帝少年時期是在民間長大的,其熟知民間疾苦,注重實際,對於清談的儒家士子其是看不上的。
漢宣帝一直崇尚的霸道和王道一起用的思路,史書記載,太子劉奭向宣帝進言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最後更是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後來的歷史證明,宣帝的目光極其精準,這位柔仁好儒的漢元帝確實就是西漢衰落的源頭。
所以,在漢宣帝時期,雖然匡衡的名頭很盛,但是對於清談的經學家,漢宣帝實在看不上,故而匡衡一直沒有受到任用。
直到,漢宣帝駕崩,崇尚儒家的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即位後,立即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匡衡開始進入朝廷中樞。
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利用天人感應的理論,引用《詩經》中的道理。
勸漢元帝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他的治國之策皆以儒家經典為理論基礎,以“仁愛”大義為落腳點,深合元帝的心意,,博得元帝信任。
若是到這結束的話,一個出身卑微的農家小子,透過不懈的努力,最終以廣博的學識位極人臣,可以說是出身貧寒又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的榜樣。
但是,講究道德仁愛的匡衡,卻在晚年身敗名裂,淪為了反面教材。
在漢元帝晚年,宦官石顯仗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還慫恿皇帝加強對百姓的剝削,自己趁機中飽私囊。
匡衡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對石顯的胡作非為聽之任之,有時還曲意逢迎。
幾年後,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即位,匡衡立刻聯絡其他大臣彈劾石顯,出手之迅速,堪稱老辣。
當時,司隸校尉王尊,就非常不恥匡衡的這種行為,其上書漢成帝,說匡衡早知道石顯專權誤國卻不聞不問,甚至還阿諛逢迎。
而到新皇登基時才跳出來彈劾奸臣,自表其功,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應該予以治罪。但因匡衡為先帝老臣,漢成帝沒有追究此事。
漢成帝沒有追究匡衡的責任,但是這並不代表其放過了匡衡,身為國家丞相,知名的經學家,匡衡這種投機行為,必然讓漢成帝對其厭惡。
只是漢成帝剛剛登基,為了政治穩定,對於匡衡這個丞相,肯定是以安撫為主,等到其坐穩位置,肯定會對匡衡秋後算賬的。
果然,等到漢成帝坐穩皇位後,開始對匡衡下手,其罪名是“盜地”。
原來,在漢元帝時期,匡衡被封侯時的封地應為 31 萬畝,但是匡衡的下屬為了討好上級,給其封土多加了四萬多畝。
匡衡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此時的他估計已經將聖賢的教誨拋諸腦後了。這正是儒家子弟們嚴於律人,寬於律己的通病。
在漢元帝時期,匡衡是漢元帝的寵臣,雖然其貪汙的事情人所共知,但是卻沒有人敢對他下手彈劾。
而如今的皇帝是漢成帝,其對匡衡的不滿已經為很多人知曉。所以司隸校尉很快將此事查了出來,並聯合廷尉向成帝上書,彈劾匡衡盜取土地。
漢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沒有對他處以重刑,只是將他免為庶人,讓其回家終老。
從當年那個鑿壁偷光勤奮苦讀的貧窮 少年,到享盡榮華富貴又孑然一身狼狽回到家鄉的老叟。
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後竟以“偷盜土地”而身敗名裂,這也是課本中所沒有提及的下場。
不過,作為現代人,我們很明顯的感受到這個故事中明顯的炒作的痕跡。
畢竟勤奮讀書的人那麼多,而一個連蠟燭油燈都買不起,只能偷光的少年。為何偏偏引起眾人的注意,名聲傳遍天下。
恐怕其背後必定有一個推手,給予了其許多幫助,否則,鑿壁偷光這種隱私的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傳為佳話?
所以,那些歷史上所謂的佳話,到底是真是假?是真有其事,還是虛名炒作?還是需要我們多思考多辨析。
這就是多讀書讀史的好處,熟讀史書你會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很多現代人用過的招數,古代早就用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