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澳龍劫
最近澳大利亞人有口福了,澳龍大幅度降價。
所謂澳龍——
就是那種通體火紅(爪為金黃色);體大肥美(成年澳龍在750克以上,一隻蹲滿一盤子);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滑脆、味道鮮美香甜,價格昂貴的龍蝦。
是老饕們的心頭肉,也是各種顯擺客擺拍之利器。
如今澳大利亞人去農貿市場,只要花30澳元就能買到一隻好澳龍;品質一般的澳龍,大約20澳幣;花7澳元就可以在超市買到冷凍的澳龍尾部。昔日餐廳高價貨,進入尋常百姓家。
澳大利亞人的這份福利,主要得益於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這輪貿易戰。
但說實話,大部分中國人與澳大利亞人都無心關注澳龍的價格與味道,而是關注澳大利亞的煤炭和鋼鐵。最近因為貿易戰,鋼鐵和煤炭價格都在創新高。
疫情衝擊經濟的大環境下,鋼鐵和煤炭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全球經濟復甦是雪上加霜。最近湖南、浙江等用電大省鬧電荒,就有聲音將其與澳大利亞煤炭聯絡在一起。
問題如何解決,直接取決於中澳決策層,間接取決於中美決策層。因為中澳貿易戰,其實是中美貿易戰的區域性戰場。
02 貿易格局2019年,中國和澳大利亞——
貿易總額高達1.17萬億人民幣(1696億美元),同比增長15.8%;這個數字佔澳大利亞全部貿易總額(4861億美元)的35%。
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額為3328億人民幣,向中國出口8362億人民幣;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5034億人民幣(732億美元),這個數字佔澳大利亞全部順差的80%。
換句話說,中國是澳大利亞的大金主。
按正常思維,澳大利亞即便無需刻意拍大金主的彩虹屁,至少不應該和中國對著幹。
不論從地緣還是政治、軍事層面,中國都沒有威脅到澳大利亞分毫。
澳大利亞完全可以安安靜靜地發大財。
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亞卻選擇緊抱美國大腿,衝到最前沿指責中國。
面對澳大利亞這種蹬鼻子上臉的挑釁,中國選擇反擊,制裁澳大利亞的龍蝦、紅酒、牛肉等農產品。
中國想讓澳大利亞明白,好好做生意,不要跳那麼高。
但澳大利亞的反應非常奇怪。
讓此前擔任教育部長的丹•特翰改任貿易部長,試圖緩和對華關係;
同時讓更反華的鷹派、前空軍特種部隊上尉安德魯·海斯蒂(經常鼓吹中國威脅論)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相當於對華秀肌肉。
就在中澳拉鋸的這段時間,鐵礦石和煤炭價格飆升,完全脫離了商品基本面。這麼搞下去,澳大利亞和中國會在這輪貿易博弈中兩敗俱傷,讓國際投機者在期貨市場獲利。
再回頭看,澳大利亞之所以對中國有那麼大的貿易順差,是因為賣給中國的產品中大部分是原材料,尤其是鐵礦石。
澳大利亞天量的優質鐵礦石,只有中國能消化。
中國需要天量的優質鐵礦石,大部分來自於澳大利亞。
而目前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中,只有天量的優質鐵礦石目前無法取代。
國際投機者看準機會,紛紛炒作鐵礦石(和煤炭)。
其實中國並不缺乏鐵礦石,但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有著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吃瓜群眾不禁納悶,澳大利亞鐵礦石為什麼那麼牛?原因其實很簡單:老天爺賞的。
03 老天賞飯澳洲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孤獨,千百年來矗立於人類文明之外。
吃瓜群眾認為,最能體現澳洲特徵的是袋鼠。
恐龍滅絕之後、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哺乳動物曾經有兩支: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
有袋類哺乳動物(剛出生的幼袋鼠只有花生米那麼大,要在母體的育兒袋裡待上4-15個月不等)繁殖力強,曾經在全球佔據優勢。
但隨著人類(會使用工具)的出現,胎盤類哺乳動物取代了幾乎所有的有袋類。
——只有澳洲大陸例外。澳大利亞也把袋鼠請上國徽,作為國家的象徵。
進化史上,袋鼠是一種斷代物種,是澳洲大陸的地面象徵。
澳洲大陸的地下象徵就是優質的鐵礦與煤礦。這話該怎麼理解?
澳洲大陸的斷代類哺乳動物袋鼠之所以能留下來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澳洲大陸是孤島。
二是因為澳洲缺水、缺大河。人類文明搖籃大多數起源於大河(如黃河、長江、尼羅河等)旁邊,但四面環海的澳洲卻嚴重缺乏孕育人類文明的大河。
吃瓜群眾或許不知,澳洲缺水的原因在於缺乏山脈,導致難以形成降水的氣候差。同一緯度下的澳洲和南非,都因為缺乏山脈而缺水。南美有科迪勒拉山脈,所以不缺水。
正因為缺水,澳洲能承載的人口始終有限。如今澳大利亞大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也就兩千多萬人口,和北京或上海的常住人口差不多。
上天的公平之處就在於,給你關上一扇門時,會開一扇窗。
缺乏山脈意味著很少有造山運動,意味著澳洲大陸非常穩定,有利於形成優質礦產資源。
大型、超大型鐵礦往往與條帶狀磁鐵礦有關。
距今大約20多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遠低於現在,海水中硫的含量也很低,因此大量二價鐵離子存在於海水中。
隨著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升高,二價鐵離子不再穩定,而是與二氧化矽、碳酸鹽等一起沉積,形成了條帶狀磁鐵礦;再隨地殼運動浮出水面。
這種規模的條帶狀磁鐵礦規模非常大,單個礦床就可能有數百米厚、數千米寬、數十萬米長,成為超級礦源。
但初步形成的條帶狀磁鐵礦含鐵量通常超過15%;一般不是富鐵礦,不經過分選是無法直接冶煉的。
要想變成富礦,條帶狀磁鐵礦要經過風化等反應,進一步富集,形成可以直接冶煉的富鐵礦。澳大利亞的高品質富鐵礦基本上就是這麼來的。
大家可以看到,富鐵礦的形成,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穩定的大陸板塊。
歐亞大陸板塊活動劇烈,所以很難形成富鐵礦。尤其是東亞大陸,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所以中國的鐵礦雖多,但鐵礦石品質不高。
澳洲大陸造山運動很少,就容易富整合天量的鐵礦石。
因此礦石和袋鼠一樣,都是澳洲大陸的象徵。
目前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1900 億噸,澳大利亞的儲量超過世界總量的25%。
關鍵在於澳大利亞鐵礦石都在地層淺表地區,露天開採,而且地理位置毗鄰港口,70%是可直接裝船的高品位礦石。所以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佔盡天時、地利。
這完全就是上天賞飯吃,羨慕不來。既然提到中美澳貿易戰,就應該談博弈。為什麼要掰扯澳大利亞這些往事呢?其實這就是在談博弈。
04 談博弈現在談大國博弈,絕大多數聲音都在說晶片等高科技。
因為現在美國就試圖用高科技卡中國的脖子。
但嚴格意義上講,高科技只是博弈的一端(美國),另一端是基礎能源(澳大利亞)。
當大家大談晶片時,不要忘記,石油、煤炭、鐵礦石這些基礎能源並沒有過時,而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都不會過時。
澳大利亞這麼不管不顧,根源就在於把自己綁在了美國戰車上,把自己當成美國的排頭兵,以能源為武器,消耗中國的力量。
因此中澳貿易戰其實是中美貿易戰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中美貿易戰的區域性戰場。
中國和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拉鋸,高潮已過,但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中國離不開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澳大利亞離不開中國的市場。
如今澳大利亞還是站在美國的戰車上;但為了拯救其他農副產品市場,對中國的態度可能會收斂一些。
中國會加快尋找優質鐵礦石的步伐,逐漸擺脫對澳大利亞的依賴,途徑大致有三個。
途徑之一,尋找新的優質礦源,打破澳大利亞與巴西對鐵礦石的壟斷。
若干年之後,中國在非洲的佈局,也許會成為制約澳大利亞的武器。
途徑之二,升級開採技術,大幅降低中國鐵礦的開採成本。
途徑之三,升級鍊鋼技術,提升中國鐵礦石的使用率。
這三條路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卻是大國博弈的內功。如果多一些社會資本參與,步驟必然會快一些。
如今的中國並不缺資本,但中國的資本只想賺快錢——
炒房地產,搞得年青一代壓力重重;
透過玩網際網路搞壟斷,就自以為天下無敵,其實還是在民生領域打轉;
玩金融割韭菜,搞得整個市場雞飛狗跳;但只會窩裡橫,出了國門就是肥羊;
某些集團賺錢太多,不好意思了,嚷嚷著搞高科技;其實就是喊幾句口號。
所有的大國博弈,最終都歸結於科技較量。其實搞科技並不是只有投錢研發晶片,投錢研究鐵礦開採與鍊鋼等基礎技術也是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