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號,電影《魔鏡》在網上掀起熱議。
在這部劇裡,女孩子極其在意自己的相貌,覺得自己丑就每天幾個小時化妝,覺得自己頭髮少就戴假髮,在社交軟體經營自己獲取別人的誇讚。她去參加同學會,從前的小透明一下子成為了人群的焦點,甚至連之前暗戀的男孩子都主動找她聊天。看起來她的周圍熱熱鬧鬧。實際她取悅了所有人,除了自己。
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劇中的女生看著鏡子前的自己,又彷彿在看著鏡頭前的我們。女孩子不解而又熱切地問:“一定得是巴掌臉嗎?一定得是九頭身嗎?一定得是希臘腳嗎?一定得是筷子腿嗎?一定得高嗎?一定得瘦嗎?一定得白嗎?一定得有胸有屁股,還得瘦嗎?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美的標準是什麼?”
這些問題發人深省。
現代社會隨處可見的短影片,抖音、快手中好看的女孩子,似乎都有著瘦削的身材,高挺的鼻樑,小小的瓜子臉,大大的眼睛。人們開始過度在意容貌,社會也變得審美定性。甚至在校園,不算是惡意的評價都會帶來巨大的打擊。“你真的好黑,是從印度回來的嗎?”“就你這長相他根本就不會喜歡你。”這些話我也曾遇到過。很多年我連塗口紅都覺得不適合,一定要再三得到他人的正面評價,才有底氣出門。別人的一句“醜”就會讓我迫不及待回到我的舒適圈。
就好像一場篩選,世界對於認定的審美與不認定的美總是會帶來巨大落差。
像是求職中照片帶來的初次印象,網戀奔現照片與真實長相的不同,大多因為相貌,他們就不去往下了解品性或是工作能力,而是去主觀定義。看見一個人胖就覺得她邋遢不自律,但其實有可能是因為藥物問題導致的虛胖;看見一個人髒兮兮就覺得她是路邊乞丐,其實這是她認真工作的證明。電影《醜女大翻身》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女主康漢娜有一副天籟的嗓音,但因為她95kg的體型,只能在幕後幫美女歌手亞美假唱。她一直暗戀亞美的經紀人韓尚俊,因為所有人都排斥她時,只有經紀人溫柔待她。結果後來才發現就連韓尚俊也在利用她。她終於下定決心整容,成了一名絕世美女,以往的謾罵全變成了溫柔,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向她展開。她與別人車子頭尾相撞,只換一句“沒關係,倒是你沒事吧”;她去警察局找朋友,所有警察圍著她,沒人再去關心她朋友。最後結局是女主收穫了幸福,她的朋友也躺在了整容臺上,等待世界的蛻變。
世界上的美好只因為一個人的容貌而改變,這該是多麼可笑荒謬。
只換了名字和相貌,內心依舊善良淳樸,卻讓周圍人都為之震動,雖然是一部喜劇,我卻只看出來滿滿的嘲諷。人的偏見與惡意僅僅從相貌為契機,有些校園暴力由此而生。有些國家,胖子和不注意形象的人,簡單點受排擠,嚴重的就會被拉幫結派欺負,有人在自卑和恐懼的雙重摺磨下,最後放棄生命。
這種風氣是社會審美偏見的一種衍生。
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明媚快樂的。可是那些單單隻因為審美定性而自卑困惑的人,卻被別人的一言一行困在了黑暗泥沼裡。其實,人往一個方向去努力,這該是多麼美好。為了自己心中的美,去減肥健身,去做磨練自我的事,那將會帶來更耀眼的美麗。
但是前提是值得。
如果只為得到稱譽而放棄內心的渴望與真實,人會在讚美中凋零。在這裡,我想呼籲一個經久不變的話題:比起追求外在美,我們更應該找尋內在美。比起外表華而不實,更應該讓內在實而不華。內心的充實會讓你清楚地瞭解世事,而外表的華貴隨著卸妝可能只會留下空虛。讓自己過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去努力去打點自己,但是不需要刻意。
三毛說過:“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不如退而開花,靜待結果,等到怒放的那一天到來。容貌焦慮,是一種過於在意他人看法的表現。但其實比世人的目光還要可怕的,是你自己那顆在意世人目光的心。請千萬記得,別人再怎麼看,那也只是別人,與你的人生無關。
不要在別人眼中找自己,你已足夠勇敢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