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敘邊境被土耳其空軍擊落,令萬里之遙的美國驚出一身冷汗:一旦俄土真的開戰,北約內部的“共同防衛”條款將自觸發,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好在一貫強勢的普京大帝選擇隱忍而埃爾加多又於次年6月主動道歉,這才令危機化解於無形。

但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上敢捋北極熊虎鬚之輩確實是少之又少,“國中土耳其”究竟是腦子抽風,還是天真到以為美國一定會兩肋插刀呢?

二者都不是,將俄羅斯拖入群毆並肢解掉才是土耳其人的夙願,兩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在歷史上從來都有道不完的恩怨,說不清的糾紛,以及打不完的仗。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葉卡捷琳娜二世

今天的俄羅斯和土耳其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但過去還真的不好說,早在13世紀,莫斯科公國還只是羅斯十二諸侯中貌不起眼的一支,後來獲取了替金帳汗國徵稅的權利而逐漸做大,並以團結東正教國家試圖編織一個更大的帝國網,大約在同時被東方民族一路攆到小亞細亞的突厥一部建立了奧斯曼,後來成了伊爾汗國的小弟,總之都在給蒙古人打工。

▲透過地圖擬人化的俄土戰爭,整個歐洲都在沙俄鐵蹄下瑟瑟發抖

再後來蒙古人式微,兩邊都翻身做主,奧斯曼迅速發展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帝國,沙俄的擴張則剛剛開始。到了十七世紀時他們的勢力範圍終於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接壤,一個孤獨求敗,一個朝氣蓬勃,相同的卻是擴張的野心,戰爭自是不可避免,只是誰都沒想到會延續三個世紀之久。

▲土耳其輕騎兵衝擊波蘭重騎兵隊伍。

第一次衝突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挑釁,1676年,他們帶著克里木韃靼人及烏克蘭統領多羅申科進攻俄國,彼時俄羅斯剛剛吞併東烏克蘭,還處在消化不良階段。奧斯曼帝國起初大獲全勝,卻未能擴大戰果,俄烏聯軍於當年春渡過第聶伯河,並在8月2日攻克奇吉林並生擒了多羅申科。此後圍繞著奇吉林城和伊久姆鹿砦防線展開了多次攻防戰,打得難分難解,勞師遠征的奧斯曼人不得不在1681年1月簽下《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承認了沙俄對東烏克蘭的佔領。

▲武器和規模逐漸升級

初露鋒芒的沙俄一戰逼平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其結果其實昭示雙方此消彼長的國運。後來打打停停持續了兩百多年,雖各有勝負,總的來說卻是奧斯曼帝國一退再退,沙俄在第六次戰爭(1787~1792)中獲取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第十次(1877-1878)更是直接兵臨伊斯坦布林城下。若不是第九次(1853-1856)戰爭中英法介入並消滅四十萬沙俄軍隊以及第十次鐵血宰相俾斯麥強行修改割地條款的話,奧斯曼帝國怕是撐後面的故事了。

▲俄羅斯心心念唸的君士坦丁堡

總之,沙俄的連環腳將奧斯曼踢成了“西亞病夫”,這顯然是一串狗咬狗的戰爭,若是俄國敗了,這“歐洲病夫”的招牌也只好當仁不讓。同時俄羅斯自詡為東正教老大,而曾經的世界之都君士坦丁堡此時卻是木司令的老巢,一貫以“光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的沙俄自然不肯就此收手。

另一個很現實的考慮便是,當年限於科技條件,北極圈的港口都用處不大,遠東所獲則解不了近渴,黑海的碼頭雖然重要,但那只是一個大一點的鹹水內湖罷了,不要說勾連大洋,連去地中海都還要經過位於伊斯坦布林城下的土耳其海峽。

▲克里米亞和土耳其海峽

從地圖上看,土耳其海峽是真正的咽喉要道,其對於沙俄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函谷關之於大秦帝國,或者馬六甲海峽於種花家。所謂“得隴望蜀”,沙俄自然希望將城池和海峽一併攥在手裡,他們在等待著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奧緊密抱團,英法不得不放下成見和宿怨選擇與沙俄聯手,這樣一來奧斯曼帝國的站隊就很尷尬了。

▲史上最強戰列艦阿爾庫金號,曾改變過歷史的走向

從內心而言,他們希望加入綜合實力明顯佔優的協約國,卻不想跟世仇沙俄成為戰友,等到後來好不容易想通了,卻驚訝地發現人家根本不搭理,英國人甚至毫不見外地徵用了土耳其人花舉國之力訂購的阿爾金號戰列艦。他們幾次出訪英法都得到一個答覆--你去問俄國人吧,幾次緣木求魚令土耳其人倍感憤怒,加之德國人及時拋過來的橄欖枝,他們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一方。

▲一戰時的凱末爾

其實土耳其早就沒得挑,後來解密的檔案顯示早在雙方宣戰之前英美俄便籤好了對奧斯曼的瓜分協議,選單上的名字哪會有什麼談判權呢?如此一來倒也好,俄土本就是世仇,索性各自站隊甩開袖子再大幹一場也算是“梭哈”了... ...於是一戰的區域性又被稱為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誰都沒想到,這場曠世大戰竟然成了奧斯曼和沙俄兩大超級帝國的絕唱。沙俄雖實力佔優,卻沒料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人在亡國的威脅面前爆發了巨大的能量,加之主場作戰,雙方一時間難分勝負。而土耳其海峽一直被土耳其人牢牢掌控,自始至終也沒有讓任何物資透過海峽運抵沙俄,須知他們當年有四成的進出口都只有這一條通道。

▲加里波利的海灘上留下了協約國四萬多具屍體和永恆的陰影

為了“解救盟友”,英法在1915年組織了遠征軍試圖登陸土耳其本土,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只好不了了之。隨後聳人聽聞的饑荒籠罩了沙俄,大家知道1917年10月17日也快到了,內憂外患的羅曼諾夫王朝選擇繼續軍事施壓並恫嚇土耳其,而非回軍平亂。

▲沙皇一家的悲慘結局大家可自行搜尋

於是乎一聲炮響,擴張了數百年的沙俄帝國轟然倒地,新生的蘇俄宣佈退出協約國,土耳其人戲劇性的“贏”下了第十一次俄土戰爭。而他們的興奮並未能維持多久,因為同盟國戰敗了,若非凱末爾橫空出世,今天的土耳其領土怕是還要縮水不少,海峽和君士坦丁堡也會被划走,蹦躂的資本都沒有。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 ...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劉慈欣

從1776年到1917年,沙俄與奧斯曼兩大超級帝國整整鏖戰了241年,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戰,而同歸於盡的結局似乎也冥冥中昭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真理,或許雙方都沒得選擇吧,幾個世紀前的世界如同暗黑森林,你不幹掉別人,別人就會收拾你。於今日我種花家而言,或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古訓更有現實意義,消停了幾十年的邊境,焉知不會有下一個跳梁者呢?

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協約國十四國聯合干涉蘇維埃政權,幫助白軍,即將面臨瓜分的土耳其也派兵參與,一如他們在朝鮮主動加入“聯合國軍”。雖然只是以借海峽之利協助試圖協約國後勤運輸為主,其“鞭屍”的決心也可見一斑,只是蘇俄順利贏下了這場立國之戰,也就是最終回合的第十二次俄土戰爭。

11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澳貿易部長火線解職!莫里森開始對華服軟,西方感嘆50年來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