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人類就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高階動物,沒有什麼是不能變成餐桌美味的!
但是,動物和人的關係,其實自古以來都沒有得到平衡,越來越多的動物滅絕、珍稀動物變成餐桌美味的背後,也不禁讓人感到唇亡齒寒。所以,對我國來說,大家吃的肉類基本都是以人工養殖為主的動物,比如“豬肉”就是最常見的肉類之一!
從去年開始,豬肉價格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開始一路飆升,成為一隻紅股,有的地區一斤豬肉的價格甚至就漲到了40、50塊錢。而近些天,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結束和豬肉調控,豬肉價格開始一再下降,讓大家又看到了大口吃肉的希望!
豬肉對人體的益處有很多,它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包括了蛋白質、脂肪、碳水、礦物質等,能補充人體對多種營養的需求。但是,豬肉也講究製作方法,以下幾類錯誤的加工方式,不僅降低了豬肉的食用價值,還存在一定致癌風險,現在遠離還來得及:
1、燒烤過度的肉:
有研究調查表明,豬肉處於200~300℃的高溫下加熱,肉類中的營養成分不僅會被破壞殆盡,同時其含有的氨基酸、糖分和無害化合物都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而這些由食物衍生而來的芳族胺基中,又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都具有致癌作用,長期接觸可導致致癌物在體內堆積,繼而增加癌變機率;
2、加工豬肉:
由豬肉加工而成的肉製品有很多,包括了火腿、臘肉、燻肉等。加工肉類大多都經歷了熏製過程,同時為了延長食物的保質期限,還會放置大量的鹽分。
這一過程中,又會產生亞硝酸鹽物質,進入機體後又會在蛋白質、胃酸作用下,轉化為一類致癌物亞硝胺。而且,在肉類熏製的過程中,油脂析出滴在炭火上,也會產生各種致癌物質,這包括了多環芳烴類。它們不僅散發在空氣中,還會附著在食物上;
3、油炸肉類:
不得不說,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之後,的確會產生沁人心脾的香味,這種味道隔100米你都能聞到。且油炸後的肉類,口感又脆又香,更受到年輕人歡迎。但是,油炸肉類的營養也已經被高溫所破壞,而且包裹澱粉的肉類,一旦炸胡也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包括了苯並芘、丙烯醯胺等,對健康沒有任何益處!
所以,從科學角度來看,最適合豬肉的烹飪方式,就是溫度較低的蒸煮一類。這既不會破壞豬肉中的營養,又不會影響豬肉口感。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選擇了哪一種加工方式,豬肉都不適合過多食用!
因為豬肉中雖然含有大量營養成分,但同時也缺少了膳食纖維。如果過多食用,容易造成肥胖出現。且豬肉本身屬於紅肉類,有大量研究證實,長期攝入超標的紅肉,可增加自身患癌風險,其與乳腺癌、卵巢癌、大腸癌之間都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