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到達日本後,在奈良東大寺設壇傳戒。建立店招提寺,傳佈律宗。鑑真還將中國唐代的建築、雕塑、醫藥等介紹到日本,對中日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鑑真是中國唐代僧人,俗姓淳于,廣陵江陰(今江蘇揚州)人。幼年出家,為天台宗名僧灌頂門下恆景弟子。後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法。唐天寶元年(742)應留學僧榮摽和普照之請赴日本彌布戒律,但5次東渡未成,其間雙目失明。公元753年,鑑真應邀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鑑真,幼時家境清貧,家庭充滿著濃厚的佛教氣氛,他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居士,經常到大明寺參禪拜佛,並隨大雲寺智滿禪師受戒。在家庭的影響下,幼年的鑑真也對佛教產生濃厚興趣。十四歲時,有一次他隨父親到大雲寺拜佛,為佛像莊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動,隨即向父親提出要求出家為僧。父親見他心誠志堅,在徵得智滿禪師的同意後,他在大雲寺出了家。從此鑑真成了他的法名。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鑑真在大雲寺從道岸律師受戒。道岸是高僧文綱的弟子,也是一位著名僧人。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後,他隨道岸禪師來到佛教最盛的洛陽、長安遊學。二十二歲時,在長安名剎實際寺從高僧弘景,順利地通過了具足戒。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為這些戒律與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稱具足戒。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雖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內容是相同的。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條。
文綱、道岸、弘景都是律宗的傳人,鑑真在名師的影響下,對戒律的研究已很精熟,並開始講佛佈道。律宗出現在唐初,與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法相、華嚴、密、禪等同為著名的佛教派別。律宗是以戒律為立宗原則,重視從內心鞏固和發展“止惡興善”的作用,內部又分為南山、相部、東塔等派別。鑑真研究的是以南山律宗為主。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熱情,巡遊佛跡,苦讀《四分律行事鈔》、《四分律疏》等經典,並先後從西京禪定寺義威、西明寺遠智、東京授記寺金修、慧策、西京觀音寺大亮聽講《律鈔》等,由於他聰明好學,矢志不移,很快成為文綱、道岸、弘景之後律宗的後起之秀。開元二十一年(733),道岸的另一弟子義威圓寂後,鑑真是這一地區的佛教“宗首”。他不僅講佛寫經、剃度僧尼、修寺造佛,而且還從事救濟貧病、教養三寶等活動。當鑑真四十五歲時,由他傳戒的門徒達四萬多人,成為江北淮南地區“獨秀無倫,道俗歸心”的著名高僧。
佛教自六世紀中葉傳入日本,開始在上層統治者中間流傳。大化革新中,日本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調製。由於兩國國情不同,租庸調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人民為躲避沉重的剝削和逃避兵役,為了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寄託,不是“逃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當時出家為僧基本沒有什麼限制,最高的是受三淨聚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受戒不必三師七證,只要有一戒師即可,而且就是沒有戒師,只要自己認為條件成熟,也可自誓受戒,所以當時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為僧的。日本元興寺隆尊針對日本缺少名僧不能主持受戒儀式的情況,提出了向唐朝聘請戒師的建議,得到了掌握實權的舍人親王的支援。
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中國,在長安的十年學習期間,他們一直物色合適的名僧,中國僧人道璇曾應召前往日本,但限於他的能力和威望,日本尚不能滿意,兩人繼續瞭解名僧動向。榮睿、普照準備回國,中國僧人道航、澄觀、德清及高麗(今朝鮮)在唐朝的僧人如海與其同行,他們來到鑑真所在的揚州大明寺,想聽鑑真的意見。他們向鑑真講了日本雖有佛法,但沒有剃度僧人必要手續及缺少合適授戒名僧的情況,請求鑑真幫助,能否同去日本弘法。
由於鑑真一行沒有出國證明——過所,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為由,拒絕了鑑真等從海上去國清寺的要求,同時沒收了海船。第一次東渡失敗了。不久,鑑真個人出錢八十貫買下一條退役的軍船,不料即遇大風,第二次東渡又失敗。第三次東渡至舟山群島附近,再遇大風,船觸礁後鑑真一行在荒島上忍飢受凍三天三夜,後被救至明州(寧波)阿育王寺安歇。
東渡古船
天寶十二年(753年12月20日),經四十天的海上顛簸,鑑真一行在僧人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岡)。鑑真一行前後歷時十二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航海三次,幾經絕境。先後有三十六人死於船禍和傷病,二百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
鑑真是我國第一位到日本開創佛教律宗的大師。當時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階官員都接受了鑑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寶字三年,鑑真在奈良效區建立招提寺,並著有《戒律三部經》刻印流傳,是日本印板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