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改變並定義了一個產業」,指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臺灣“導體教父”張忠謀先生。
今年12月15日,在全世界著名的晶片代工基地臺灣新竹,舉行了新竹科學園區40週年建園慶典。慶典上,89歲高齡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先生與聯電創始人曹興誠、宏基電腦創始人施振榮、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一同獲頒“傑出成就貢獻獎”。
新竹科學園慶典頒獎現場,左二持杖者為張忠謀
張忠謀,英文名Morris Chang,美籍華人,1931年出生在大陸浙江寧波。
為了躲避戰火,年幼的張忠謀隨家人輾轉遷徙多地,童年時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香港度過。1941年,張忠謀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9年,考取哈佛大學赴美留學,是當年哈佛1000名新生中唯一的一名中國人。1950年又轉入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機械工程專業。
1955年,24歲的張忠謀從MIT畢業,進入波士頓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Sylva-nia)工作;1958年,27歲加入當時世界最牛的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一干就是27年。41歲那年,張忠謀成了德州儀器統領3萬多員工(當時的德儀員工6萬名,張忠謀就管理了一半多)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後來又晉升為資深副總裁,是這個著名的世界500強企業地位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他是最早進入美國超級大企業最核心管理層的華人。
1985年,張忠謀跳出生活和職業的「舒適區」,放棄在美高薪職位,來到臺灣,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創辦了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
在臺積電之前,晶片產業從設計到成品製造完工,全部都是由同一家企業完成,包括英特爾、三星等晶片巨頭,都擁有自己的晶圓工廠。
而張忠謀卻另闢蹊徑,只作代工,設計與製造完全分開,而且工廠不生產“自己的產品”。但跟普通的代工不同,臺積電自己也要開發新技術,並且保證製造的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張忠謀的運氣確實不錯,正好趕上並精準地把握了上世紀80年代產業發展的潮流趨勢。許多就職於半導體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陸續出來創業,為控制成本,他們不會再去苦心費力地去再造一個工廠。所以,找一家靠譜的製造公司合作成了他們的首選,這正好與臺積電的業務模式合拍。
2005年,張忠謀曾辭職隱退,但在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臺積電鉅額虧損,瀕臨破產。78歲的張忠謀臨危復出,重回臺積電擔任CEO。2010年他就帶領檯積電走出困境,將營收提升至900億元(是人民幣的哦,不是臺幣),是臺灣1300家上市企業中盈利最豐的公司。
2018年6月,張忠謀徹底退出臺積電的管理。縱然對一手創辦的公司有再多不捨,他依然選擇迴歸自我和家庭。但他為臺積電設計的企業治理「雙首長」制和人才管理制度,是他留給企業最大的財富,確保臺積電平穩過渡、穩健可持續地發展。
張忠謀浸淫半導體行業60多年,自始就未曾改變。他不僅僅以一己之力改變了臺灣島內半導體的產業格局,也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的產業格局,並重新定義了晶圓代工行業的新標準和新意義。
張忠謀
二、臺積電有多牛到今年,臺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有34年曆史了。如今的臺積電,已經成為跨國的高科技公司,是世界第一晶圓製造廠,晶片代工的市場佔有率和市值遙遙領先的半導體公司。
臺積電公司大樓
早在2017年,它的市值就一舉超越巨霸英特爾公司,到目前(截止12月18日),臺積電的股票市值為5388億美元,比英特爾、三星和中芯國際三家之和都還多。
臺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的老大,2020年繼續雄居TOP10榜首。Q4季度的營業額多達125.5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高居55.6%——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半壁江山盡入其彀中矣!
全球晶片代工,全半是臺灣的企業
它是第一個掌握7nm工藝的晶圓代工商,工藝成熟和穩定、良品率顯著提升,達到90%左右。5nm製程已於今年順利量產,同時計劃在今年試產的3nm、2nm等晶片技術正抓緊研發中,預計2022年就可以量產3nm製程。
臺積電製造完成的晶片純度和良品率在業界領先
不僅華為(9月15日之前)、高通、蘋果的晶片設計商找臺積電生產代工,就連自己已經擁有晶圓廠的英特爾都把晶片加工製造業務交給臺積電。
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收穫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IOT物聯網時代的巨大晶片紅利。如今5G到來,晶片的整合度、技術含量也在不斷地提升,臺積電利用30多年的積累和經驗,也在不遺餘力地提高行業的准入門檻,構建了其他同行無法跨越的技術壁壘。特別是在上游光刻機環節,臺積電與光刻機制造商阿斯麥爾(ASML)的戰略伙伴關係牢靠,雖然高階光刻機產能有限,但總能按需所取,不會被他人卡脖子。
張忠謀
三、大陸為什麼出不了臺積電之實業面中國大陸有很多優秀甚至偉大的企業家,也有不少優秀和偉大的企業。但目前為什麼出不了張忠謀式的企業家和臺積電式的核心企業,在關鍵環節被人卡脖子?
筆者試圖從實體企業層面和社會大眾層面兩個維度加以探討分析。
放眼神州大地,真正能夠和張忠謀平起平坐、等量齊觀的,恐怕也只有華為的任正非先生。
不是因為年齡接近的因素(張比任年長13歲),而是因為他們對實業重要性的認知,對實體制造的堅守、對各自所從事的產業的深邃洞察和勇敢作為,乃是“英雄所見略同”。
今年,一直低調甚至有些神秘的任老闆帶隊,罕見地密集造訪了上海、南京和北京的著名學府、科研院所,與專家教授和學生代表們座談,開誠佈公、袒露心跡,發出一系列振聾發聵的靈魂追問: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之快,希望大學像“燈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希望華為與交大有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共同發現創新機遇,並儘快轉化為真正的產業成果;雙方合力為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做出貢獻。
我們帶來客戶現實的需求,你們帶來科學的理想。現實和理想結合,就是執行的戰略。
你們做得很高,我們的應用很低。我們希望可以把工業化與你們的成果結合起來。
前沿科學是“黑屋子”,大學教授就是一顆顆珍珠。希望大學都能成為燈塔,照亮大學生們的前行之路。教師努力去做火花,點亮孩子們的科研之路。
10月份,任老闆坦誠地講述了華為目前的困境:
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依託全球化平臺,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產生突破有什麼錯誤,而是我們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我們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就如我們缺糧,不能自己種稻子一樣。技術創新它是可以依據理論,獨立設計、發明出來的。
這份焦慮和急迫,叫人動容。任老闆對中國實業面臨的問題同樣洞若觀火、犀利透徹,他多次痛批房地產、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巨大沖擊。
而這也正是中國企業的生存現狀——實業空心化的危險在加劇。
中國的企業,醉心於賺熱錢、快錢和輕鬆的錢。喜歡把錢用在投資跟流通上。但凡有些規模、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企業,總是要或多或少地跟房地產、金融掛上鉤,發生一些關係。格力、美的、海爾、海信、聯想、康佳、中興、方大等在中國大陸響噹噹的製造王牌,最賺錢的往往是他們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置業公司或金融公司。
現在,大陸地區那些各行各業的頭部企業,哪家沒有金融業務?哪家不是憑藉金融“嗜血”賺的盆滿缽滿?
而沒有或者來不及與房地產、金融發生關係的企業,則更多的是把精力和資源投在消費領域找礦,熱衷於短平快的“消費創新”。
一些大型實體企業,也多數是透過資本投資、收購兼併的方式,買買買,快速“上車”,走捷徑。很少有像華為一樣,不辭艱辛、自主技研。
就如這次被全民痛罵的“社群團購”,便是這種經營理念的產物,“與小民搶飯碗”已經到了沒有廉恥的地步了,國家層面實在是看不下去才出手干預。
所以,中國大陸最賺錢的往往是地產、金融、壟斷性企業,高科技企業反而賺錢不易。反觀人家臺積電,一年的淨利就多達數佰億美元!
四、大陸為什麼出不了臺積電之民眾面前段時間,全社會都關關注和呼喚“工匠”。恕筆者直言,當前的社會風氣和環境氛圍,並不利於“工匠”的產生。
講真心話,我們的物質生活是富了,物質生活比之父輩不知強了多少。與此同時,我們也變得更加浮躁和虛無,一些不良的思潮正在影響和衝擊年輕一代的“三觀”。
一是拜金思潮嚴重。這個社會過於看重金錢,一切以“金錢”為衡量標準,“一切向錢看”的行為和事件已經見怪不怪了。你看網上各種各樣的花式炫富、曬富層出不窮。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只想著怎麼賺錢多、賺錢快,於是大家都去當網紅、去直播,書不念了、活也不幹了。試問,這種環境怎麼可能孕育新一代的“工匠”?二是奢靡享樂漫延。既想賺錢多,又想賺錢輕鬆。年紀輕輕,放飛自我、貪圖享樂、不求上進。“學的好不如干的好,乾的好不如嫁的好”,辛苦奮鬥二十年、不如一個拆遷戶。於是炒股票、炒房產、炒黃金、炒比特幣……只要能炒的便盡皆去炒,一進一出、一夜暴富,期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後周遊世界、香車美女……三是“官本位”思想抬頭。最優秀的人才,往往投身於官場的洪流。最好的苗子,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要不選擇多金的專業,要不選擇穩定自帶“編制”光環的專業。國外名校的博士生,競聘深圳市一個街道辦的副主任;中科院的博士在公安局裡幹輔警;北清的碩士博士爭先恐後心甘情願到深圳杭州等一線城市的中小學任教……因為這些單位給“編制”落戶口,工作穩定、待遇不錯,比之創業公司、科技企業更安逸更有前途。為了擠進“體制內”,每年的國考,都是年度最壯觀的風景,堪比春運。網路圖片:2017年南京“國考”現場
工匠是人,不是神。他是從萬萬千千的普通民眾中孕育誕生而來的,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條件。當民眾都要摒棄坐冷板凳嚼菜根、鄙夷艱苦奮鬥和冒險,開始追逐名利、貪圖享受、胡裡花哨、安逸求穩時,試問工匠從哪裡冒出來??
沒有新一代的工匠和牛人作基礎,又怎麼會有張忠謀、任正非這樣的產業巨人或梟雄脫穎而出,勇立時代潮頭呢?
所幸,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已然看到了問題所在,正在採取積極有效的行動,推出一系列相關的激勵和扶持的優惠政策,從人才培養、營商環境、稅費優惠到資金幫扶等,力推“脫虛就實”,對實體經濟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多加傾斜。對關鍵核心技術、基礎製造(工業)平臺等更是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謀劃和有序安排。相信不久的將來,大陸就會誕生一批像臺積電一樣的關鍵製造型技術企業,我們可以不用看別人臉色,擁有完全自主的“中國芯”!(實際上華為自己也在行動,組建先進晶片加工廠。)
本文在創作時參考或援引了下述有關資料:
百度百科——張忠謀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 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作者:軼名)回顧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不世天才的成長過程(作者:軼名)晶片大王張忠謀和他創辦的臺積電(作者:大視野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