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饃的質樸,與一億河南人心意相通。

王又又| © 撰文

WUDIAN| © 版式

大道至簡

饃的味道,戒不掉

前些日子減肥,把碳水戒了。體重雖然蹭蹭往下掉,但心裡始終感覺空落落的……嗯,哪裡不對?

直到我開啟冰箱冷凍室,看到一塑膠袋的手工饃,瞬間找到答案。

一個“我要吃饃”的念頭在腦海中橫衝直撞,唾液也逐漸盈滿口腔。

這饃是我媽上次來時特意給蒸的。

之前我在電話裡抱怨過樓下賣的饃沒口勁,她記在了心裡。

到我家,先給買了一口大蒸鍋,“我再給你買袋面吧?”“可別,我吃不了……”

結果,我還沒上班呢,就見她借“溜達”之名,拎回一袋5斤裝的麵粉來:“放心,走之前一定讓你吃完!”

一定讓我吃完……怎麼吃?

一頓蒸饃,面少一半。

暄騰的大白饅頭可真是說不出的誘惑!都不用掀鍋蓋,清新的麥香便隨著陣陣煙氣從鍋裡跑了出來。

那是穀物特有的香氣,香中帶甜,勾引著舌底最初的味覺記憶。

一掀鍋蓋,拳頭大小的饅頭個個散發著溫柔低調的光芒,如梅花花瓣般整齊的排列在蒸鍋裡的篦子上。

趁熱,嚯嚯呀呀的徒手揭饃,這絕對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

揭饃的人得“手壯”,像我這種沒幹過啥重活的手,我媽通常看不上。由於常年辛苦,媽的手就不一樣了,一層泛黃的老繭,在這個時候給予她最貼心的保護。

眼疾手快,十個手指在各個饃上如彈琴般上下翻飛,然後趁機一個“鷂子翻身”,白暄的饃就掉入了媽準備好的簸籮裡。

不多大會兒,就是一簸籮的小可愛!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時的饃,是最好吃的。不僅暄軟,還很有筋骨,掰開饃的一瞬間,熱氣香氣如春風拂面。

大道至簡,新鮮出鍋的饃有種強大的光環,任何東西對它而言都是累贅。在口腔各種生物酶的催化下,平平無奇的饃逐漸被分解,變成各種甜各種香,透過神經將訊號傳輸大腦。

這質樸的味道,構成我們味覺的基底,無論走哪,忘不掉,也戒不了。

剩饃的花樣吃法

臨走前,一袋麵粉真被吃了個七七八八,還剩一碗,媽說:“留著吧,萬一什麼時候想喝個雞蛋甜湯,別連個面都沒有。”

除了這碗麵粉,媽留給我最寶貝的東西便是那一大兜凍好的饃。

走之前還專門囑咐我:“早上要是急著上班,微波爐一熱就能吃,一天一個,夠吃上段日子。”

只是,萬萬沒想到,這一天一個的念想,就這麼被我的“減肥大業”所阻斷。

我對著冰箱,心裡糾結許久,還是伸出了罪惡之手……

算了,不管啦,偶爾吃一個沒事的。

可過了幾天,才發現,這一大袋饃,太不經吃了。

我媽親手做的手工饃,微波爐配不上它,每次熱饃我都要上蒸鍋。

雖有些麻煩,可架不住好吃,水蒸氣順著饃的每一個小孔遊走,熱力傳送到位,將涼意逼退……這樣溫柔的手法,豈是暴力解凍的微波可比。

後來,實在覺著上蒸鍋太麻煩,便每次想吃時,都提前一夜將饃從冰箱裡取出。第二天一早切片,烤箱180度,不用預熱,10分鐘,洗臉刷牙間,饃片便被鍍上一層金黃。

一口下去,外面焦香酥脆,裡面卻仍是溫溫柔柔。

以前小時候,媽經常用剩饃做炸饃片。

你想想,你好好想想,饃片在油鍋裡滾過一遭,那得是什麼人間美味!完事再沾上白糖,借用現在一些網路流行話術,“只需一步,家裡孩子搶著吃,隔壁小孩饞哭了!”

但減肥的我不配擁有炸饃片。

為了讓自己吃的更營養健康,我用雞蛋裹了饃片,放平底鍋上煎。燕麥粥,煎饃片,配上清炒蘿蔔絲,這麼吃上幾天,整個人才覺著迴歸人間。

有饃墊肚的日子,果然踏實。

但等反應過來時,冰箱裡的饃,也見底了。

河南人對饃的執念

有多深?

其實,對饃有執念的不僅我一個。

前兩天跟一同事去豫東出差。豫東,對於我是外地,對於同事是故鄉。

回鄭州時,同事專門買了兜饃,說要帶回鄭州。

大老遠的,170多公里,為啥專門帶兜饃?他回答,老家的饃好吃呀!

瞬間,我便get到了一絲遊子的淡淡愁緒。

遠在廣東的喬大哥,有次用一筐手工饃和兩袋芥菜絲,撫慰了一位身居要職的客家人的胃,臨走前,對方心滿意足:“看來,客家人就是從河南遷到廣東來的。”

沒錯,河南人對饃的執念,可真是堅韌呀!

在河南,很多食物的名字中都有“饃”。

例如油旋饃,金黃焦香,是洛陽牛肉湯的好搭檔。

還有胡辣湯的天選CP油饃頭,香酥軟嫩,口感迷人,掌握著一億人的思鄉密碼。

烙饃,河南隨處可見的街頭小吃,怎一個流行了得。

壯饃,濮陽的美食招牌,順口溜怎麼說來著,“女人吃了能挑擔,男人吃了好槓腰”。

土饃,濟源的特色美食,土味濃郁,清香可口。

石子饃,食品中的“活化石”,夾上靈寶特有的“一生涼粉”,就是一帶絕味。

月亮饃,每日清晨,不知喚醒了多少打工人的胃。

還有沈丘的顧家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到年節時分,都是它的高光時刻。

以上任何一種,哪個不是一方美食霸主。明明長得與“饃”相差萬里,名字中卻都帶有“饃”字。

我猜,大概只有心中最愛的食物,河南人才會冠之以“饃”吧。

對於饃,朋友璐桑有一理論——饃要掰著吃才香。

這理論,大致一聽,鬼扯,仔細一想,真香!

掰,確是是吃饃的最佳手法。伴隨著饃的網狀肌理被撕裂,品質好壞,入口前便以明晰。

輕鬆就能被掰開的饃,通常筋骨和麥香都不足,這讓那些打著手工旗號的機器化饃無處遁形。真正的手工饃,在掰開的那一瞬間,便能從阻力上,感受到它曾經受過的萬千揉搓。

也只有手指感受到饃的溫度、軟度,心裡才能更加明白饃的質樸。

所以,饃憑什麼俘獲河南人?不就是因為這份心意相通嘛。

18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如何用 BFS 演算法秒殺各種智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