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篇文章是寫給自己的女兒和兒子,以及寫給所有的孩子們的。

當然,讀者依然是孩子的父母。

這篇文章的融入一些猶太人的育兒理念,當然,核心是根據中國教育的特點進行了適當的點評。

在充滿好奇心的海洋中游泳的孩子。

——我相信這一句話在很多父母眼裡,已經變得極其生疏。

我們已經極少聽到好奇心這個詞語了。而且作為成年的我們,則慢慢的忽略了好奇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的貫穿。

我們好奇,剛發生的新聞,也會好奇一些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好奇心每個人天生具有,尤其在孩子身上更為濃烈。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充滿好奇心的海洋中盡情玩耍,尤其是幼兒園以及小學階段的學生。

一 在充滿好奇心的海洋中游泳的孩子。

讀過猶太人的教育相關的書籍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猶太人特別注重好奇心,尤其是幼兒和小學階段。

我前面一篇文章,也寫過相關的內容就是學習甜如蜜和笑聲不斷的教室。

只是可惜,通過後臺數據顯示,極大部分讀者並不認同我的觀點。

幾乎在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會想著學習,就是應該要耐得住苦。我們把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然後在我們的內心生根發芽。尤其是我小學時教室內掛著一句——學海無涯苦作舟。

自然而然,也導致我們想象我們孩子的學校生活,應該也是認認真真,仔仔仔細細,必須考個高分,你不應該輕鬆。

一旦我們把所有的學校裡的教育,理解成為就是這般嚴肅的。那好奇心一定會被我們慢慢的磨滅掉。

但我相信,也幾乎所有的家長會認同藝術教育,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維,把孩子的頭腦變得靈活,一旦頭腦變得靈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提升,能深化思考並加以實現。

我們應更加強調對好奇心的保護,以及不斷的利用好好奇心去發現生活。

我們應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環境的習慣和找尋機會,無限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並且具備將世界上一切事物做成玩具的創意,而且運用這些點子來激發孩子的知性和感性。

我們希望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受知識的樂趣,例如海為什麼不是紅色和黃色而是藍色的?我們學習數學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

只是在中國的教育裡,則把這一些些好奇的事情給淡化了,我們的教室裡沒有笑聲,我們的孩子的學習,內心深處也沒有甜如蜜,而是與之相反的苦如黃連。

不僅僅是孩子們,也包括我們成年人,一旦認為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事,腦袋就會關閉90%,所以我們一定要花腦筋想想,如何讓孩子愉快的在生活中學習。

二 更有趣的育兒和學習方式,請先停止威逼和利誘

更有趣的育兒是寫給家長朋友們的,但是為什麼和學習方式放在一起講呢?

因為家長的育兒方式,幾乎可以決定我們孩子的學習方式。

假如,我們的育兒方式都只是威逼和利誘,那麼顯然我們的孩子也會被動接受的這種學習方式。

像前面的文章一樣,我在一個勁的強調,我們要儘可能的少威逼和利誘。

威逼和利誘幾乎是最有效的方法,我相信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深有體會。對此我做過特別的實驗對比。某一次乘法除法小比賽中,我把威逼和利誘都用上了,透過答案顯示總共20題,僅有6個未達到做對一半以上的。然後月考我故意不強調任何懲罰和獎勵措施。結果計算題錯一半的一大批。

又某一天一次早讀,我故意不提醒,在距離下課僅有5分鐘的時候,才聽到較大的讀書聲,前面35分鐘比平日裡晚自習都安靜。

威逼利誘,越用到極致,可能你的孩子分數越高,但同時你越威逼和利誘得極致,你收穫的那麼也會是一個多麼沒有自主學習的孩子。

我把威逼利誘定義為飲鴆止渴,但是畢竟又能止渴,喝還是不喝呢?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早上也做了一個測驗。昨天我把月考數學試卷發給學生帶回家,並要求他們叫自己家長簽字,但是故意沒有任何提醒說要把錯題改正。

早上來的第1件事,我就是把所有的試卷收集起來,並且進行資料統計。

統計的內容是已經簽名的和未簽名的,更重要的是統計他們是否自我糾正。

這裡附上圖片。

透過圖片我們可以得知。大部分家長已經完成對孩子試卷的簽名。但是已經簽名的學生依然很多沒有改正。

更殘酷的是,家長已簽名並且已自己改正的分數都在80分以上;未簽名同時未改正的除了一人之外全都未及格。

我總在想著他們的父母或者監護人,在完成了簽名這個過程之後,有沒有加上一句提醒,你應該對錯誤進行糾正。

顯然大部分是沒有的。我故意這次不提醒,你們把試卷帶回去順帶修正,畢竟當天我也沒有佈置任何其他的作業。

我在群裡面把圖片分享給家長,並且附帶了一句,建議把圖片收藏或者打印出來貼上到牆上。

我最初臆想的是,我們的孩子沒有一個積極的主動學習能力。讓我意外的是家長也進入了這種狀態,把老師安排的簽字當成了一種任務,卻忽略了或者歪曲了老師的最基本目的。

我並不是強調作為家長應該對自己的孩子的考試情況進行提醒監督,我自己覺得這只是在唱出一個很殘酷的真實,那就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對待學習這個事情上都沒有一個主動性。

假如連家長都需要被提醒那學生就更加需要如此了。

老師不提醒被說成不負責任,提醒也被蓋上一個高帽,那就是老師啥都不幹,就知道釋出命令,太多的提醒也導致了沒有了主動性被提醒才願意主動學習。

教育,這個時候就猶如陷入了羅生門。

但儘管這樣,依然還是會有很多家庭是重視教育的,所以我也用足夠的耐心把這些方法講給大家聽。

幾乎我所有的文章都在強調一個事情,那就是結束管教戰爭,構建更親密的親子關係,重塑教育,構建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少一點提醒,讓孩子多一點自主學習。

三 為什麼不是紅色或黃色而是藍色的呢?

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好奇心,激發我們去思考問題。

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可以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找到答案。

但是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那就是我們到底是透過好奇心去尋找答案,還是在我們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老師告知和書本告知的方式,來解答我們最初的好奇心呢?

——顯然,這就是我們現有的教育的弊端。

作為老師,我極少感受到我們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尤其是學習數學,他們只是把數學當做一門很難學習的課程,需要算數的課程,需要理解的課程,以及需要考試的課程。

這個時候,孩子們失去了對知識的最初熱愛,最初的那份好奇心。

我的課堂上總是有意無意的提醒,例如我們學習的應用題,那就是解釋生活。

尤其是一些賣東西的題目,我說假如我們學會了,我們是不是可以省錢,我們幫媽媽省下的錢可以幹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零花錢。

當我把這個問題一旦丟擲,我見學生們都有了興趣。

我們學習數學,就是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來,我們可以學的數學掌握如何賣東西買東西更划算,以及我們更好的將來工作,這些都是學習的意義。

只是我課堂上的這些美麗的提醒,僅僅影響的人太少,或者影響的非常有限。因為我一旦不再提出,那麼他們的興趣又全然沒有那份最初的好奇心,又被我們的考試慢慢的磨滅掉。

這種不可持續的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效果非常有限。這也是我必須要把這一篇文章寫得足夠長,足夠詳細。我希望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能掌握一些更加有趣的教育方式。

四 與之對應的,我們先探索有別於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的幾個方向。方向1:持續不斷的學習,也可以理解為終身學習

孩子若被剝奪自由和快樂,只專注於成績只讀教科書,一旦進入大學就不再想學習了。甚至不進入大學,我們的小學階段,就有很多學生掉入了厭學的陷阱裡。

猶太人更強調的是終身學習。在中國的教育裡,則往往強調我們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但是卻極少有人宣揚,大學後還要讀更多的書。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威逼和利誘這種方式覺得不可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那就是威逼利誘可能導致孩子沒有學習的主動性,繼而一旦我們不再威逼和利誘,孩子就放棄學習。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思維,那就是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很多東西,但是遠不及我從書本上自己看到的知識,不及我在朋友同事那裡學到的知識,以及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斷的實踐所掌握的知識與能力。

我們應該把學習這件事情當做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如當成敵人,那就是我們時刻想著遠離對方。

方向2: 無愧於孩子自己的人生

我們的孩子,應該能夠掌握學習的意義以及學習應該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學習的意義,每個人定義的不同。有人說就是考個高分,有人說是掌握與這個社會接觸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包括交談,演講,辯論以及協商等等,這種於我們生活中需要的能力。

無愧於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我們就要教會孩子,我們一定要有我們該有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正直勇敢,誠實,有愛。

只是現在的的學校教育顯然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尤其是現在的教育環境。

我看到很多家長都在對老師責罵批評,以及各種懷疑。最後導致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基本上所有的老師只教書,而不再育人,不敢育人。

也包括作為老師的我也是如此。老師被道德綁架,但是卻又沒有被尊重。導致育人這個根基坍塌。當然這個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的,我們不做細說。

同樣,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陷入到一種自私的境地,那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首先想到自己表現的自私起來,不願意分享與不願意幫助別人。這一種現象在現在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方向3: 享受交談與演講辯論的能力。

不說話的孩子無法學習,沉默的孩子無法學習。

語言的力量勝於刀槍,而不是沉默是金。

為什麼中國和國外打輿論戰總是顯得非常吃力,顯然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於我們信奉沉默是金。

一個沉默不語的孩子,很難培養出邏輯能力。

我們應該對現有的教育方式進行適當的改變,尤其是自從我當老師之後,我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學生不會提問,一大堆的學生不敢回答和不會回答。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是懂得提問的孩子,不僅僅是敢於提問,還要懂得提問。

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這種提問源自於孩子的內心的好奇心,以及我們對知識的學習,也是先有提問才有回答。

我們要時常問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你問了什麼問題,而不是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沒有問題也想不出問題來問,正是我們要強調的提問教育。

只是可能更殘酷的是,現在的很多學生不敢回答問題和不會回答問題。

尤其是一些成績靠後的,甚至我給了他們一個話筒,我依然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他們回答問題的聲音猶如在內心的回答一樣,不敢說出來這是我們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我們的教育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選100個人和另外猶太人的100人來爭論。

顯然我們可以能夠預計到,我們一定會輸。

我們沒有回答問題的能力,也沒有提問的能力,自然就沒有爭辯的能力。

所以我鼓勵我們的課堂上應該有更多對話與演講,突出辯論的能力。

這一些辯論的能力,就是在我們不斷的訓練中掌握的。

方向4: 猶太人說他們是協商達人,那麼我們呢?

是的,包括我自己,我覺得我不是這種協商達人。因為我從小的性格就是非常內向,言語很少也包括現在。

假如一定要自我鼓勵一下,那麼我寫文章的能力也是算是一種協商能力。

曾在一次語文的評課上,我闡述了我的觀點。雖然作為一位數學老師,我認為語文實際上更多是語言上的運用。

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把語文給細化了,以致導致我們丟失了最本質的目的。對語文的細化並不是錯,但是忽略其應用本質,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就像當年我在初中高中,我的文章總感覺非常的生澀,不愛寫文章,但是我一旦進入了大學,我突然覺得寫文章是一件非常有興趣的事情。我們的作文評分制度已經有意無意的影響了很多人,尤其是議論文。當然我寫的這樣的文章也可以說是議論文,只是我換了一種心態,沒有太多的格式束縛,自然有了更多的樂趣。

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人際關係,還包括文字表達能力。

當然,我們更多的是強調語言上的表達能力。

幾乎在中國的教育裡,極少聽到協商與信任這兩個詞語。但是猶太人的教育方式卻在不斷的強調這兩個詞,猶太人他們敢於說他們是談判達人,那麼我們敢說嗎?

當有爭吵時,沒有誰比猶太人更適合當仲裁者,世上絕大多數掌控美國經濟的大符號都是猶太人,這足以證明這一點。以及美國的教育理念,也特別強調協商能力,這也有意無意,給美國教育融入了這種,我就是一位仲裁者,雖然這位仲裁者非常有失偏頗。

而與之對應的中國教育,卻沒有這樣的特別訓練,導致了我們要有意無意的不願意去當這個仲裁者。當然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只是這是一個原因。

當然了,語言的魅力也強調一個點,那就是聽取別人的意見。當對方持有不同的看法時,則會試圖加以說服,最後彼此分享的想法。在教育的生活裡,我們應該有意無意的去強化這種能力。

中國教育則更加強調聽取別人的意見,當然聽取別人的意見和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兩者皆不可偏廢,不能過猶不及。所以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否定中國教育,多麼失敗,我們有我們的成功地方。我們更會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我們能夠掌握對方的內心動態,而在談判中獲得有利地位,只是我們應該要再加強我們表達我們的想法的能力,那樣才更強大。

這種能力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能力,例如你的孩子是否只會哭,而不會把自己的內心講出來?這就是一個協商能力。

一個孩子壓抑並不是他遇到了多麼困難的事,如果讓他壓抑到無法翻身的地步,甚至用結束生命為代價,最根本的原因我們沒有給孩子塑造一個協商的能力,最後釀成了一件件悲劇。這樣的新聞實在太多了,只是可惜的是,在網路上幾乎沒有人能夠反思到這一點,只是在一味的相互責罵。

五 重塑教育的模式——因未知而學,為未來而學。

這是我此前一篇文章的觀點,那篇文章可能內容太長,大概有1萬字,導致閱讀量太少,那麼我整理成一個簡化版。

觀點1: 在重塑教育之前,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從事我們對知識的信任,重塑對教材的信任。

你可以嘗試性問問自己,或者問問身邊的朋友,你覺得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知識有用嗎?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持否定態度的。

我的觀點是有用的,只是你沒有真正的掌握以及沒有嘗試去運用,導致了我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好像學的沒啥用。

就像我的妻子一樣,某一天電壞了,但是我們要在身邊導致無法更換空氣開關。突然就覺得學習物理是必要的,學習如何修電也是必要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物理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是很多人沒有實踐自然覺得沒有用處了。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肯定要面對孩子要生很多病。我們該如何判定孩子的嚴重情況,做出適當的預測。有人說那就全然交給醫院,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有一些醫院也並不靠譜,正是因為你對生物掌握的不夠多,走了很多彎路或者花了很多錢。

我們都會有一種後知後覺的感覺,但是這種後知後覺的感覺又會很快的消亡掉,最後演變成我們覺得讀書沒有用一樣。

所以呢,我一直在強調我要重塑教育,但是我對現今的教育是絕對認同的,我們幾乎學習的知識都是有用的,尤其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當然高中階段可能會有很多知識,很難用在我們的生活上,但並不代表沒有用。

我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在這裡和大家詳細說明,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那就是為未知而學。

觀點2:更美的學習方式,因未知而學。我們可以嘗試透過如何設計一條魚的方式來學習。

什麼是為未知而學呢?我給大家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例如我現在給大家出一個問題,你覺得魚上面有什麼器官,它到底起什麼作用?或者問一個更加深奧的問題,我們身體有哪一些結構,他們是怎麼運作的?當然我們先來回答一下魚身上有什麼器官,這個相對簡單一點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我是殺魚的,我天天殺魚;我是廚師,對魚瞭如指掌,所以我能夠說出魚身上的很多很多的器官。

但是哪天你的孩子突然問你,魚鱗有什麼作用?它的魚泡有什麼作用?魚的尾巴有什麼作用?也許你回答的就不會那麼有自信了。

為什麼產生了這一種情況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學習魚類是透過認識學習甚至可以說背誦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的。

而我在這裡就提出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假如我們要學習魚的各大器官以及它的功能,那麼我們就先嚐試著去畫一條魚,或者我們說設計一條魚。

是的,是學習如何設計一條魚。

我們在想我們應該怎麼設計這條魚。唉,我沒想到他是不是要有一個什麼保護著他,肯定不會像我們人類一樣給他穿件衣服,那麼怎麼保護他呢?我們透過這樣設計一條魚的保護系統,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想到是不是該有魚鱗呀?

還有,魚為什麼可以潛下水又可以升上了,到底是什麼原理呢?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性在魚的身上去找,我們找來找去可能會想是不是尾巴或者是還有什麼其他的,最後我們可能是想到他的魚泡。透過魚泡內的空氣來控制魚的上升與下降。是不是我們要學習的魚泡的功能,我們透過設計這條魚掌握了這個知識。

假如你透過這種學習方式,我們透過對未知的探索,你會發現你能夠對魚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可能能夠記憶非常長久。

像你看到這個例子只一樣,你再過幾天去教你的孩子,用這種方式去思考,我相信你依然能夠記得住他們各大器官,有什麼功效。假如我一定讓你死記硬背,這次考試,考試的內容就是魚相關器官的功能,我估計你能夠使勁背住一些知識,但是也會在很快的時間把它忘記的差不多。

我們透過這樣一個簡單有趣的例子說明了,我們為未知而學。

未知而學是對未知的,充滿著好奇心,不斷去探究,最後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吧,把知識掌握。我並不是否定知識是沒用的,我只是在嘗試,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有趣的方式或者更加有效的方式來掌握這些知識。

觀點3。幾乎我們所有的人對素質教育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必須學特長等等。

美麗的舞蹈,優美的音樂,有想象力的美術,這些都能夠增添我們的樂趣,鍛鍊我們的思維想象能力等各種能力,這個是我們對此非常認定的。

這個我不持懷疑態度,寫文章最前面,我們也是強調過,這一些應該增加到我們的學習當中了。

但是我覺得,一旦我們把素質教育理解成美術體育,音樂德智體美,那麼我認為這是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迷失在素質教育這個叢林裡。

假如我們把學腳踏車這個過程,按我們常見的課程安排來說,那就是我們要學習車輪子,它為什麼是圓;車把手有什麼作用,它透過什麼力的轉換這個推動車子前行。接著我們透過不斷的考試來判斷你是否學會了騎腳踏車。

是的,我們的素質教育就走入了這種情境,我們學習美術音樂體育還是以這種方式來學習的。

素質教育,我的觀點非常簡單——那就是,輕考試重實踐。

不僅僅是對美術音樂體育等等,還包括我們的數學語文。

我們確實學了很多數學和語文,但是你是否真的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來呢?假如你沒有把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的習慣,那顯然也會回到我們前面的所說的,就是對知識沒有信任,因為覺得他是沒用的。

所以在這裡我提出一個觀點——所謂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實踐能力是最需要強調的,與學習的內容包括但不僅限於美術體育音樂不成直接關係。

觀點4 為未來而學

是的,還是要回到我們的基礎教育上來,我們的基礎教育只屬於一層基礎,那就是為了我們後面學習更深入的知識進行鋪墊,同時這些基礎知識也可以由淺入深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來。

加強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有一個好成績,這種好成績代表我們未來能夠有更強的競爭力,也代表我們應用這些知識的基礎。

我們假設我們沒有學習小學的知識,突然進入初中高中顯然是會陷入空中樓閣的境地。

同時假如我們沒有這些基本的算術能力,你會發現在生活當中也會非常艱難。但是為什麼你又覺得不那麼艱難,因為社會逼迫著你學習,最後你終究學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沒有經過半天學校的很多老人家,依然能夠好好生活,根本的原因他們在痛苦中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之後,學習了一些最基本最出的能力,例如對數字的認識以及簡單的加減計算。

我們千萬不能認為學習算術是沒有用處的。

這個道理我也透過更有趣的方式講給學生們聽,學生們聽後覺得也是非常對。他們能夠懂得為什麼他們的爺爺奶奶沒有讀過書,卻可以買菜賣菜買東西賣東西,那是因為他們可能經歷過不懂的境地,接著被社會逼迫著學習,最後因為學習了這一些基本技能,而能夠與這個社會和諧相處。

為未來而學,應該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那就是我們除了一些基礎知識之外,就是我們前面非常多的文字詳細說明的,我們一定要掌握一些基礎能力,基礎知識。除了這些基礎知識之外,我們應該透過為未來而學的方式主動探究性的學習。

例如我們到底生存在這個社會需要什麼能力呢?可能你會說需要說話的能力,演講的能力,辯論的能力以及前段時間教育部說明的,我們教學裡應該插入程式設計這門課程。

對於教育部這一個這下我是持非常贊同的態度。這也符合我對教育的探究,那就是為未來而學這個理念。

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繼往開來,迎接社會的不斷進步,那麼這個程式設計能力就是我們最需要的。

我們不僅僅要支援教育部這個決定,而且還要積極去擁抱教育部給我們提供的一個思考方向,學習方向。

自我預測,10年20年或者30年之後,自動化會進入一個更加發生的水平,那顯然就需要這一個程式設計能力。也許20年30年或者40 50年不會有工地活了,女兒帶著的是更多有新知識的人,有程式設計能力的人指揮的機器或者設計的機器。

為未來而學,我希望透過教育部對程式設計這個內容的加入這個例子,你能夠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為未來而學,我們才能永遠不會立於不敗之地,能夠用一個不好聽的詞語,就是隨波逐流。

觀點5: 我們到底應該培養孩子什麼能力了,除了應試能力

為什麼說除了應試能力呢,因為我覺得應試能力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無需再可以強調。應試能力可以理解為我們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其次才是學習的掌握情況。

最初我預想的猶太人的教育,可能也是如大家想象的,那一定是多麼的與眾不同,要不然怎麼培養出這麼多的優秀人才呢?

我在想著,猶太人他們也是需要一樣的努力學習,要不然物理學家,你至少得把好多基礎知識都給學完,那些生理學家是不是也得把好多生物和生理知識都得掌握呢?

我們千萬不能簡單的認為,我們就一定要推行多麼快樂的教育。這種快樂的教育也是“公知”們最愛宣揚的教育。

所以我有必要強調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先要對應試教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必須的,只是我們可以用一些更加美好的方式來完成我們的這種教育。

我的所有的教育方式,是對這個最基本的教育進行適當的改造,美化而不是全方否定,這是一個必須要訂立的基調。

結束語:

讀者讀完之後可能會有些許的混亂,文章在最前面用了大半篇幅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為什麼沒有學習的主動性。我給出的結論是——學生沒有一個足夠動力學習的內驅力,而與之對應的我們在用各種外部的力量想去驅動孩子主動學習,最後有意無意的把這種僅有內驅力慢慢的磨滅。

文章後大半段則提出了一些更加有趣的教育方式來替代我們的外部脅迫和利誘,最核心的觀點是強調,我們要有表達協商能力,以及我們應該因未知和為未來而學,同時解釋了什麼是素質教育,一個我們真正需要的教育應該是什麼。

兩個主體內容,雖然看似有點不同,但為什麼要放在同一篇文章裡呢?因為這是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假如我們只簡單提出,我們應該放棄外部控制,而在內動力方面構建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卻沒有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相信讀者也會覺得看後不夠過癮,所以我把兩者放在同一篇文章裡。

文章不可避免的,要寫的非常長,已經10000多字了。前面的一篇文章也有9000多字。慶幸的是,那篇文章的閱讀後的轉發分享收藏率極高,可以達到1/3,也就是三個人裡面有一個人願意點選關注或轉發分享。當然文章因為寫的太長,導致閱讀完成率較低,所以系統沒有對這篇文章進行推薦,只有1000多的閱讀量。

這是很多未讀者的損失,但又無法避免,因為我很難說服自己把一篇文章故意寫短,因為我覺得我需要把一些內容系統性的表達出來,以便大家不被一些觀點給無意有意的誤導。

這就像我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讀書就應該是快樂的,但是一位成績靠後的孩子的家長看過之後就說,教育就應該是快樂的,雖然我一直強調快樂教育,但是與那位家長再理解的快樂教育不同。

學習中應該有快樂,但並不是除了快樂就沒有學習了。我們應該在快樂中學習,而不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懶惰。

在這個結語裡我就不做總結性的複述,沒有什麼簡化版了,因為整篇文章就是我幾乎所有文章的簡化版。

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會有什麼感受?

13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