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尾連結為(全斗煥與韓國)科普文章
瓜地馬拉,一個標準的第三世界小國瓜地馬拉的國際名模Gabriela Salvado
相信絕大部分國人,對於“瓜地馬拉”(Guatemala)這個名字應該是完全不熟悉的,看到它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馬拉著人去危險的地方”?
要不然就是因為它是中國臺灣所謂的“邦交國”,和那些聽都沒聽過的南太平洋小島國一個德性。
一名瓜地馬拉模特。瓜地馬拉41%的人口是印第安人,其餘大多數都是印歐混血人種
事實上,大部分中南美洲的國家在國際上都不太出名,正如這個瓜地馬拉。但人家可是個正兒八經的國家,雖然在地圖上不是那麼好找。瓜地馬拉地處中美洲,挨著墨西哥,從這裡再往南走,經過一系列“不知名的小國”就是南美洲了。
瓜地馬拉,地處美洲南北交界處,與墨西哥、薩爾瓦多、伯茲、宏都拉斯接壤,面積約10.8萬平方千米
按照國際地緣政治來講,整個美洲幾乎都是美國人的地盤,瓜地馬拉當然也不例外。
安提瓜古城,是瓜地馬拉的世界性文化遺產,建於1543年,在首都瓜地馬拉城附近
比如古巴(社會主義革命之後美國被封鎖)曾經是老美的“度假勝地”,巴拿馬是“運河區”,而這個瓜地馬拉更“厲害”了,人家啥都不是,就是個“香蕉園”。是的,在美國的“扶持”下,瓜地馬拉這個國家存在的意義幾乎就是為了“種香蕉”。
瓜地馬拉以出產優質的香蕉而聞名於世
正如美國的鄰居墨西哥常說的,“我們唯一的問題就是,離天堂太遠,而離美國太近”,這句話放在瓜地馬拉身上似乎也並無不妥。作為一個小國,瓜地馬拉可謂是“最糟糕的那種”。經濟孱弱、基建落後、社會混亂、犯罪率極高、飽受毒品交易之害、教育缺失、警察暴力執法、貧富差距巨大、黑幫橫行、官僚體系腐敗.....
瓜地馬拉官員腐敗問題非常嚴重,常常有大規模遊行抗議,而警察往往是暴力鎮壓
在瓜地馬拉,群眾遊行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不遊行才是新鮮事。
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整個國家幾乎失控(13萬人確診)。
每年都有大量瓜地馬拉人取道墨西哥偷渡美國,但大部分都無法成功
這就是一個標準的第三世界小國。
位於美國洛杉磯的瓜地馬拉移民區
危地馬拉麵積約10.8萬平方千米(約為海南省三倍),人口約1700多萬(略高於成都市),城市化水平非常低,最大城市就是首都瓜地馬拉城,甚至還沒有浙江義烏大;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一半的人口都是農民,出品最多的貨品就是香蕉(約14%),最主要的買主就是美國。
瓜地馬拉國旗,中間的圖案即為國徽
GDP僅800億美元(與鄭州市相當),人均GDP約4500多美元(約為中國的45%)。
除了香蕉外,瓜地馬拉還盛產翡翠
看完它的歷史,我相信你會感嘆——幸好我生在中國。
瓜地馬拉軍隊最主要的任務不是保衛國家,而是打擊毒販
瓜地馬拉: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學過歷史的朋友都清楚,中南美洲(除巴西)的歷史是從西班牙殖民地開始的,瓜地馬拉亦然。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並迅速成長為殖民帝國,把美洲給瓜分了個乾淨。
西班牙帝國極盛時期的美洲殖民地(紅色部分)
說到這,中南美洲應該感謝一個人——拿破崙,他老人家可是中南美洲人民的“大救星”。1808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入侵西班牙,很快就把西班牙給打得滿地找牙。西班牙王室跑了,那麼不管從法理還是傳統上說,美洲殖民地都沒理由效忠西班牙王室了。
波拿巴,拿破崙之兄,拿破崙征服西班牙後,他被扶持為西班牙國王
“你都給人家打得屁滾尿流,我們憑啥繼續當你的小弟?”得,一不做二不休,大家都宣佈獨立。
和哥倫比亞、墨西哥這些大殖民地不同,中美洲一大票小殖民地為了自保,1823成立了中美洲聯邦(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中美洲7國示意圖
這個聯邦比較“水”,啥都是照抄美國的,從憲法到行政區劃抄了個遍。獨立戰爭時期,大家都是好兄弟,一起打西班牙殖民者,但獨立後問題就來了——誰來管理這個國家?
瓜地馬拉
在拉丁美洲,常常由兩個東西說了算,大地主控制了經濟和人口,而天主教會控制了文化和思想。那麼幾乎所有中南美洲國家在獨立過程中,都要仰仗這兩個大哥。
看,領導階層基本都是大地主出身,他們為的可不是啥民族獨立,而是絕對的權力和財富。所以獨立之後,就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鐵三角——中央軍閥、大地主和天主教會。
玻利瓦爾,生於委內瑞拉,出身西班牙殖民地的大地主貴族
所以大地主階級長期壟斷著中南美洲的經濟,但時間久了,城市工商業階級也崛起了,人家可不願意土地、人口、經濟都被大地主束縛著。還能咋辦?打唄。
1838年,宏都拉斯主張土地改革、發展商業貿易,而瓜地馬拉堅持大地主經濟,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終於戰爭爆發,1840年中美洲聯邦解體,瓜地馬拉獨立。獨立之後,瓜地馬拉的日子也不好過,打打停停,一直到1870年。那個時候,美國已經取代了英國、西班牙在美洲的地位。
於是,整個美洲都面臨著一個選擇——當美國的小弟或敵人。
拉丁美洲嘲諷美國的“自由死神像”
瓜地馬拉當然沒得選,於是只能高呼“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當時,美國資本長驅直入,在中南美洲進行大開發,鐵路、礦場、種植園應有盡有,而這些窮國家又沒錢付給美國人,於是就拿土地抵債。
美國在瓜地馬拉修的鐵路
久而久之,美國人就成了中南美洲最大的地主。其中,瓜地馬拉首當其衝。為什麼?因為這裡有香蕉。當年,美國資本家基斯發現瓜地馬拉盛產香蕉,而香蕉是那個時代中南美洲的主食(一根香蕉抵半碗米飯),這基斯就想著“為什麼不開個香蕉公司”?
聯合果品公司的LOGO
1871-1899年,收購了許多果園之後,基斯創辦了聯合果品公司。提起這家公司,在中南美洲幾乎無人不知,它手頭的土地和財產幾乎是國家級的。
20世紀初,瓜地馬拉總統卡夫雷拉想修一條鐵路連線首都和港口,但沒錢啊,這個時候聯合果品就來了。作為一家水果公司,人家居然就可以拍著胸脯保證——“我們來修鐵路”。
瓜地馬拉第13屆總統卡夫雷拉
代價是什麼呢?很簡單,鐵路周邊土地的使用權乃至產權給咱就行,卡夫雷拉還真同意了。於是,聯合果品就成了瓜地馬拉最大的地主,是事實上的統治者。時間久了,聯合果品甚至可以控制瓜地馬拉的政壇,總統不聽話咋辦,軍事政變唄。
瓜地馬拉軍隊
於是乎,一家水果公司讓瓜地馬拉進入了軍政府時代.....
平託,美國扶持下的第一個瓜地馬拉軍人總統
沒錯,聯合果品的背後靠山是美國政府。
在美國的扶持下,瓜地馬拉軍事獨裁者們連番鎮壓了工人和農民起義,讓瓜地馬拉成為了美國的“果園”。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而在瓜地馬拉,聯合果品卻越混越好,從種香蕉開始,它一步步掌控了瓜地馬拉的鐵路、媒體、發電、採礦、通訊.....
瓜地馬拉軍人在香蕉園巡邏
所以說魔幻現實主義誕生於南美,你看,一家美國的水果公司居然控制了一個國家。所以,瓜地馬拉也就被戲稱為“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這是一個偽裝成“水果公司”的國家。
瓜地馬拉的香蕉種植園
瓜地馬拉是如何一步步被美國玩壞的?天下苦美久矣,1944年趁著二戰美國無暇南顧,瓜地馬拉進步軍官阿本斯發動政變,推翻了維德斯政府,然後民選政府上臺了,總統阿雷瓦洛有點“左”,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民族產業和工人的法律。
阿本斯(中)
阿本斯對於這個被美國人定義為“親蘇分子”的總統,是堅決支援,為他鎮壓了不少造反。但國內的造反不算啥,美國才是真正的大BOSS。阿雷瓦洛去世後,1951年阿本斯索性自己當總統,他決定玩點大的,就是和聯合果品與美國硬碰硬。
瓜地馬拉的民族服飾
阿本斯上臺的時候,聯合果品擁有330萬畝土地,其中大量土地被壟斷囤積著,不讓開發,但每年的利潤卻是瓜地馬拉政府財政收入的2倍。這讓阿本斯非常憤怒,1952年他出臺了《土地法》,決定進行土改。一陣操作後,聯合果品85%的土地收歸國有。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阿本斯下臺
公司急了,立刻回去“告家長”,跟美國政府哭著說:“阿本斯是個赤色分子,大大的壞!”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的第一要義就是“反共”,艾森豪威爾一聽,立刻讓CIA策劃了軍事政變,很快阿本斯流亡墨西哥,瓜地馬拉一夜回到解放前。
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二戰時期歐洲盟軍最高指揮,美國第34任總統
沒成想,CIA只管殺,不管埋,軍事政變結束後,軍閥混戰隨即開始,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1960年,瓜地馬拉爆發大規模內戰,一打就是36年,持續到1996年,共計20多萬人死亡
1983年迫於聯合國施壓,瓜地馬拉進入民主化時代,1985年新憲法出臺。在這個過程中,垂垂老矣的聯合果品也終於告別了南美,人家現在轉戰歐洲了。好死不死,瓜地馬拉還是選擇了美式制度,美國依舊把持這一切。
瓜地馬拉特戰部隊
由此政壇被精英集團把持,瓜地馬拉的清廉指數常年世界倒數。
除此之外,全國最富有的10%人口,佔據了45%的國家財富。
舉個例子,2003年,瓜地馬拉一大堆資本家和地主把出身商人之家的貝爾赫推上臺當總統,2005年颶風襲擊瓜地馬拉,1000多人死亡,無數人流離失所,這哥們說:“窮人已經習慣了”....
貝爾赫
如此看來,瓜地馬拉的上層社會根本不在乎底層人民,貝爾赫就是他們的代表,他任內縱容所有上層階級的犯罪,他本人就是最大的貪汙犯,下臺的時候留下了5.3億美元的債務。
瓜地馬拉的社會秩序非常糟糕,監獄經常暴動
之後的總統一個比一個會玩,承認毒品合法化的,縱容海關走私的,搞家族洗錢的....“五花八門”,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很聽美國的。
瓜地馬拉常年火山爆發和颶風襲擊
而瓜地馬拉的國會也是一塌糊塗,很多政黨甚至不知道該代表誰,左翼不支援農民工人,右翼也不支援大地主大資本,政黨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撈好處”,每年都有新政黨出現。
瓜地馬拉投票站
而這些政治團體幕後的金主是誰?瓜地馬拉老百姓大部分都是一窮二白啊,當然是美國支援下的資本。所以無論是哪個政黨,一上臺就得識相地幫助美國資本,由此形成了一條腐敗的利益鏈,後來瓜地馬拉老百姓甚至氣得直接把國會給燒了.....
瓜地馬拉人抗議腐敗
人口爆炸,產業單一(農業為主),耕地資源短缺,以及美國干涉,是瓜地馬拉頭上的四座大山。直到今天,整個國家還是美國的“果園”。但農產品附加值太低了,而且競爭非常激烈,南美洲都種香蕉、咖啡啊,憑什麼你瓜地馬拉能賺錢?
瓜地馬拉的第三大農產品就是香蕉
但其實,瓜地馬拉本來有機會土地改革,然後產業升級,最後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最後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然而這一切都失敗了,還是應了那句話——“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
直到今天,瓜地馬拉還是地主經濟,1%的人口掌握著60%的土地,剩下的人,對不起,只能當佃農了。
瓜地馬拉一直想和中國親近,然而和巴拿馬一樣,美國始終是最大的坎,所以瓜地馬拉直到今天還是沒辦法和中國建交,只能充當中國臺灣地區的“政治資本”。至於如何拯救瓜地馬拉,那就是瓜地馬拉人自己的歷史任務了,我們只能感嘆一句——
“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