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早在幾千年前便開始向域外輸出人口,且未曾中斷,只是,輸入地仍保持中國傳統並認可自己華人身份的移民,卻只出現在最近的五百年,其高潮,便是清末與“闖關東”、“過西口”幾於同時的“下南洋”。
僑鄉新垵村
南洋,即今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在海外分佈最多、佔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後新移民的大量出現,南洋華人華僑佔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比例由改革開放以前的80%降低至2007年的73.5%,未來,該比例仍將繼續走低。儘管如此,南洋華人華僑的人口基數仍是不可忽視的,按莊國土、李瑞晴所著《華僑華人分佈狀況和發展趨勢》的資料,截止2007年,全球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其中南洋地區3348.6萬人,新移民僅佔250餘萬人。
自古以來,中國移民的大方向一直是由北及南。直到唐高宗時期,中國南部沿海的全部陸域才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也是從那時起,中國人才開始有計劃、成規模地渡海向南。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除福建人為福建省籍外,後四者在當時均屬廣東省籍。
五大幫人口總約三千萬,佔南洋華人華僑總數達87%,本文擬在前人發表的資料基礎上,彙總分類,還原五大幫在南洋的人口分佈和數量。以下統計及估計資料,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華僑華人分佈狀況和發展趨勢》。
一、五大幫人數考截止2007年,在不考慮新移民的影響,南洋華人華僑按方言籍貫分,數量第一為閩南人,1082萬人;第二,潮汕人,748萬人;第三,客家人,499萬人;第四,廣府人,449萬人;第五,海南人,134萬人。
以上位序的成型,始自1920年以後,按莊國土所著《華僑華人與中國關係》的說法,20世紀20年代南洋華人華僑估約510萬人,其中潮汕人180萬,閩南人120萬,廣府人80萬,客家人70萬,海南人40萬,五幫合計490萬,總佔比高達96%。按所在區域分,以泰國250萬人為最高,次及馬來半島117萬人,印尼群島81萬人。潮汕人三分之二集中在泰國,雖多以混血為主,但其華人認同尚在,故而在統計上潮汕人數量最高。反之,早在明代便大量移民菲律賓的閩南人,因歷經數代及受當地歷史上排華的影響,大量華人後代已同化於當地,以至於統計到的菲律賓華人華僑數僅13萬。介於泰國和菲律賓之間者,當屬印尼,該地與中國交往時間最早,華人數量極大,但也受排華影響,部分土著化,81萬的資料仍過於保守。惟馬來半島的馬來亞和新加坡,因華人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保障,其數量當是最貼近實際的。
1920年以後,隨著國內局勢的持續惡化,閩粵兩省向南洋的移民達到歷史最高峰,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爪哇、婆羅洲等局勢穩定、土地平坦、資源豐富的地區成為新華僑的目的地,南洋華人華僑的數量也因此發生較大的變化。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南洋華人華僑至少達700萬,到1990年自然增長至2000萬,2007年則為3348.6萬。
閩南人在新移民潮中後來居上超越潮汕,其主力軍主要來自泉州。按林曉英在《福建省海外僑情淺析》所列福建省僑情普查的資料,2005年泉州華人華僑總數為832萬,漳州為91萬,廈門為40萬。與臺灣省福建籍中泉州與漳州後裔比例9:7,福建省內泉州與漳州人口比例8:5相比,泉漳兩地海外華人華僑數如此巨大的反差實屬反常。究其原因,其一,1920年以前漳泉移民在南洋的人口比例應當與臺灣相近,甚至因明代月港的影響,漳州移民在數量級上可能更有優勢,只是距今年代久遠,往往以“社”為籍貫記憶的漳州後裔已經同祖地失聯,大量融入了當地;其二,北伐戰爭前夕,粵軍北上福建,在漳州和廈門推行現代化新政,使得兩地生存條件有所改善,百姓安居樂業,無需重蹈父輩下南洋征程,反之,泉州則因匪亂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且該時期東向臺灣之路已經被阻斷,百姓除了南向遷居漳州外,只能下南洋,這也是南洋各地泉州籍人士取代漳州籍掌控福建會館的原因之一。
二、五大幫分國資料統計(一)馬來西亞
按林水檺、駱靜山合編的《馬來西亞華人史》資料,馬來西亞華人華僑人口資料依馬來半島、砂朥越、沙巴三地分開描述。依1980年大馬半島華族方言別人口統計資料,半島閩南人佔比36.7%,客家人21.8%,廣府人19.1%,潮汕人12.3%,海南人3.9%;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砂朥越客家人佔比31.2%,閩南人12.4%,潮汕人9.3%,廣府人7.0%,海南人2.4%,此外,福州人排第二位,佔比30.8%;按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書資料,沙巴客家人佔比57.0%,廣府人14.9%,閩南人12.5%,潮汕人5.5%,海南人4.6%。
按馬來西亞華人華僑總數645萬,其中半島約530萬,砂朥越約68萬,沙巴約47萬計算,則馬來西亞閩南人計209萬,客家人163萬,廣府人113萬,潮汕人74萬,海南人24萬。
新垵文山堂,新垵華僑多分佈於馬來西亞、印尼和緬甸
(二)泰國
按史金納1955年的調查結果,泰國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56%,繼之為客家人16%,海南人12%,廣府人7%,閩南人7%。
按泰國華人華僑總數700萬估計,則潮汕人392萬,客家人112萬,海南人84萬,廣府人49萬,閩南人49萬。
備註:受泰化影響,潮汕人有低估。
(三)印度尼西亞
按1930年荷印統計局資料,印尼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46.6%,客家人16.9%,廣府人11.4%,潮汕人7.4%,海南人暫無資料。
按印尼華人華僑總數1000萬估計,則閩南人466萬,客家人169萬,廣府人114萬,潮汕人74萬。
備註:受印尼化影響,五大幫均有低估。
慈濟東宮康熙年間碑記,大量印尼華僑捐銀
(四)新加坡
按1996年6月新加坡政府統計資料,新加坡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約40%,潮汕人約20%,廣府人約20%,客家人約10%,海南人暫無資料。
按新加坡華人總數360萬計算,則閩南人144萬,潮汕人72萬,廣府人72萬,客家人36萬。
(五)緬甸
按1931年人口調查資料,緬甸華人華僑以雲南人和閩南人為主,雲南人佔比35.0%,閩南人25.8%,廣東人17.6%。同樣源自該1931年的基礎資料,不同的引用者所計算的結果均不同,本文采用《華僑華人分佈狀況和發展趨勢》的結果,但對於除閩南以外的四大幫資料卻是空白的,本文采用均分的方式,即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佔4.4%。
按緬甸華人總數250萬計算,則閩南人64.5萬,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為11萬人。
備註:受統計範圍影響,21.6%的其他人中,閩南人有低估。
海滄祥露村華僑捐建碑,祥露華僑多在緬甸和馬來西亞
(六)菲律賓
按1939年美國殖民當局的人口調查資料,菲律賓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佔比90%,尤以泉州晉江人為多,其他主要為廣東人,佔10%。廣東人同樣按四大幫均分,各為2.5%。
按菲律賓華人華僑總數150萬計算,則閩南人135萬,廣府、潮汕、客家、海南均為3.75萬人。
(七)越南
按1989年越南人口普查資料,越南華人華僑以廣府人為主,佔比56.5%,潮汕人34.0%,福建人6.0%,海南人2.0%,客家人暫無資料。
按越南華人華僑總數140萬計算,則廣府人79.1萬,潮汕人47.6萬,福建人8.4萬,海南人2.8萬。
(八)柬埔寨
按1968年柬埔寨的統計資料,柬埔寨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77%,廣府人10%,海南人8%,福建人2%,客家人暫無資料。
按柬埔寨華人華僑總數70萬計算,則潮汕人53.9萬,廣府人7萬,海南人5.6萬,福建人1.4萬。
(九)寮國
按臺灣蔡天則《寮國華僑概況》1970年的統計資料,寮國華人華僑以潮汕人為主,佔比70%,其次的客家人、海南人和雲南人為給出比例資料,本文暫以15%、10%、5%作預估。
按寮國華人華僑總數28萬計算,則潮汕人19.6萬,客家人4.2萬,海南人2.8萬,其他不計。
(十)汶萊
按1989年的統計資料,汶萊華人華僑以閩南人為主,且基本為金門人,佔比80%,按華人華僑總數5.6萬算,則閩南人為4.48萬,其他不計。
三、南洋華人華僑概論從五大幫華人華僑的人口資料看,中南半島以潮汕人為最多,馬六甲海峽沿海則主要為閩南人,客家人在蘭芳共和國存在的婆羅洲分佈最廣,廣府人則沿南海分佈。整體上看,閩南人多延續海洋貿易的傳統,以海上交通樞紐為跳板,透過經商遍佈整個南洋;而潮汕人和客家人則以鄉族幫帶的形式在區域性地區大量聚集,體現了群體的協作力;廣府人和海南人則主要依靠地利,兼有前三幫的特性,各處相對均衡地分佈。
從人口總量看,閩南和潮汕兩幫體量最大,在同一時期,他們除了下南洋之外,也有過臺灣的選擇,這與二者強烈的海洋外向型性格有關,出外謀生是解決家鄉土地矛盾和光耀門楣的重要方式。而廣府人和客家人,除了南洋外,還廣泛分佈於南、北美洲,按全球華人華僑總量看,該四大幫人數當是相當的,只是後者的出洋,存在些許被動的因素,如抓豬仔、淘金工人等,這與他們地處中外交流的視窗有關。至於海南人,因其原鄉體量較小,在規模上較難與前四幫相提並論,但能有如此數量,已經十分難得。
最後,按民系歸類,除客家人為山區民系外,其他四幫均位於沿海,其中閩南、潮汕和海南均屬閩南語系,可見,華人華僑的形成,並非單純因為原鄉資源競爭壓力的作用,其海洋性格所體現的主動性甚至是關鍵因素。
除去改革開放以後自費出國留學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海外華人華僑的經歷都是辛酸血淚的集合,從明代海禁,到清初遷界、清末饑荒,再到民國混戰,中國人背井離鄉渡海創業、謀生,以其艱苦卓絕的奮鬥,為家鄉親人、祖國人民的溫飽及革命事業付出大量錢財和生命,這是新時代的我們所不能忘卻的恩情。
不管是落地生根還是落葉歸根,華人華僑都以其個人實際行動表達不一樣的愛國情思,而執牛耳者,當屬南洋。民國以前的華人華僑,傳衍至今已歷數代,他們有些人已經忘記了祖籍資訊,也無從找尋祖輩為國、為家奮鬥的事蹟,但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相信有更多的華人華僑將重拾尋根的路,我們所要做的便是為他們留一盞明燈,留下一個深刻的鄉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