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9、運動高潮,文化低潮

1953年的工作、生活,在緊張、繁忙而又充實、愉悅的過程中順利度過,可謂流年大吉。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難以預料。進入1954年,許多事情就不那麼美妙了。

第一個變化是曾經熱氣騰騰的掃盲識字學文化的風氣大為冷卻,許多夜校處於半停頓狀態,甚至已名存實亡。只有人口較多的村莊和有專職群眾教師的村莊尚在堅持辦學,而學員人數也大為減少。其重要原因是社會情況有了許多變化。其一,迫切要求識字的人,許多已經摘掉了文盲帽子。年幼的都進學校學習。剩下需要學文化的適齡農民又因農活多,謀生忙,顧不上學習。其二,黨和政府推行的許多政策,農民口頭擁護,實際上心裡是不贊成的。土地改革最受歡迎,鎮壓反革命也真心擁護,參軍報國責無旁貸,掃盲識字文化翻身。凡此種種,農民無不踴躍參加,積極投入。待到改變生產形式,情況便不同了。成立互助組,土地、生產資料、生產工具都還是各家歸各家,好比變工互助,利大於弊。何況又是自願組織,不想參加的並不強迫。一個村莊有一兩個互助組就可算完成任務。所以民心也還安順。後來上面加緊推行“集體化”,走蘇聯老大哥走過的道路。不斷改變生產組織形式,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而且要求全體農戶都要參加。實在不願意參加的也可以不參加,但在村裡就成了另類,被孤立起來。所以不管願意不願意,最後統統加入。因為農戶多了,在勞動力、耕牛、農具的調配上、耕作時間的先後安排上就容易產生矛盾。又由於與合作社領導在關係上的遠近親疏,矛盾一定會發生。這種對土地和生產自主權利的逐步喪失,在農民心中就逐漸積累起不快。心情不好,哪裡還顧得上掃盲識字?

隨著生產組織的日益集體化,國家又實行嚴格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強迫農民將餘糧賣給國家。如果真的只是賣餘糧,讓農民留夠自己食用的糧食和種子、飼料,那也還好。問題在於不是你有多少餘糧就賣多少餘糧的問題。而是國家下達指標,讓你賣多少糧食你就得賣多少糧食。後來稱這種現象叫“賣了過頭糧”。農民把糧食都賣了,自己沒有吃的怎麼辦?沒關係,國家再給你返銷糧食就是了。許多農戶因此而拿上了購糧本。這種徵購糧食的辦法對農民利益的傷害極大,幾近於剝奪。但是又不能反抗,因為這是恩人共產黨的作為,即使不滿也只能忍了。而且也無法反抗,各級政府、組織、領導,層層把關,人人負責。話說得不中聽都要批評,若是反抗,你還要不要小命了?這兩件事:生產不自由,糧食賣過頭,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忍受之餘,便會冷淡、冷落、甚至冷漠。沒有了熱情,要想事業興旺豈非緣木求魚,水中撈月?能維持住已有的局面就不錯了。

為了堅定農民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的信心,縣裡不知從哪兒弄來一臺鏈軌拖拉機,在城郊一塊地裡演練耕地給大家看。說,集體化後才能實現機械化。從四鄉八鎮組織來參觀的農村幹部群眾,眼見這龐然大物轟鳴前進,後面掛著的五張大犁鏵就將泥土耕翻過來,像船在水中前行翻波逐浪一樣,不由得嘖嘖稱羨,驚歎不已:這一臺拖拉機要頂多少頭牛啊!不搞合作化、集體化,各家各戶的小塊田地,還不夠這大傢伙轉身的。現場教育收到巨大的效果。不管是否還有疑慮和不滿,都只能接受那些正面的宣傳和教育。二十多年以後,實行改革開放,人們才明白,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改變,都有它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些規律看似無形,其實可以探尋,它鐵定地存在著。如果驕狂不顧,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最終還得低下頭來承認失敗。而當時,群眾只能在理想和現實間忍受痛苦,長期煎熬,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其次才是發展。當生存有了問題,其他便只能讓位。

第二個變化是人員星散,文化站不再是“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幹勁大”。1954年初,先是馬亞琨調縣識字運動委員會工作,後是傅殿卿調滄溪區文化站工作,袁家誕回到他的渭塘當專職群眾教師,仍有津貼可拿。其他群眾教師也直接由縣識字運動委員會管理,不再與文化站掛鉤。文化站就剩下我孤家寡人一個,單打獨鬥,著實冷清了不少。不過看似無助,實乃自由。我訂好工作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動靜有序,進退自如,有張有弛,不忘溝通,不敢懈怠。由於掃盲識字由各地專職群眾教師負責,我的工作只著重輔導、開展群眾文藝活動和文化宣傳工作,較前更單純一些,也更好做一些。生活上,思想修養方面,我更牢記古訓“慎獨”二字,不敢稍忘。

因為就剩下我一個人,我便又回到區政府食堂吃飯。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後,凡是吃商品糧的人員,也都由國家規定了糧食定量,各行各業有不同的標準。普通幹部每月30斤。當時肉、油、雞蛋等副食品尚未限量,30斤的定量也夠吃了。但是為了防止透支,食堂採取了吃飯限量的辦法。過去盛飯用小碗,想吃幾碗吃幾碗。現在改用大碗,由炊事員盛飯,不管肚大肚小,一律一碗。出差或外出則一律憑糧票用餐。

此後幾十年,做飯的炊事員,盛飯盛菜的大師傅成了中國社會最受人羨慕和尊敬的從業人員。不光因為他們不捱餓,而且因為他們決定你碗裡的飯菜多少,肉片有無。那執勺之手往什麼地方用力,用多大的力,挖深還是挖淺,手腕抖還是不抖,都大有講究,如果你曾注意過大師傅對不同的人確有不同的操作法,你一定會對他那神乎其技的動作驚歎不已。當然,不“以權謀私”的老實公正的大師傅也並不罕見。

這一時期我自費訂閱的報刊至少六種:人民日報、文藝報、人民文學、美術、新觀察、旅行家。後來把人民日報停了,改訂了一份地理知識。這些報刊是我的精神食糧,他們使我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認識提高,心靈滋潤,不可須臾離開,不可一日或缺。只要有報刊書籍作伴,我就不會感到寂寞孤獨。讀古今中外那麼多作者的著作,不管是論文、是小說、還是詩歌或散文,都是在跟他們交流,讀到會心處會笑出聲來,會讚歎,會欽仰,會揪心,會憤怒,會傷心落淚,會血脈賁張,會蕩氣迴腸,會感動無涯。一般朋友、夥伴能使我有那麼多的感受嗎?而且以書為伴,可以由我挑選,想和誰親近,就取誰的書讀。不想讀時,合上書本就行,不用怕得罪對方。跟活人作伴能這樣隨便、任性嗎?所以以書為伴不僅受益無窮,而且可以率性而為,極其自在。

我那不多的工資因此而一剖四份,一份寄給母親,一份作伙食費,一份訂閱報刊、購買書籍,一份零花和派作它用。那時生活很簡樸,住在單位,不用交房費。點煤油燈,有辦公費買煤油,不用交燈火費。吃水用水,自己到湖邊擔去,沒有人跟你要水費。我不抽菸,不喝酒,不飲茶,也就不用為這些嗜好花錢。沒有戲看,沒有電影院看電影,娛樂費全免了。人情應酬在我這兒也是一概全無。至於賭博、偷情那些花費,就更是與我無干。進城洗澡只要 八百元(合新幣八分錢)。理髮在大堤邊一間理髮鋪,收費兩千元(合新幣兩角)。由於生活簡單,所以零花錢所費不多。

1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痛心!26歲美女作家新婚自盡:不是所有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