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哈薩克斯擔還在一個農業窮國,主體民族哈薩克族還並不凸顯,這讓哈國當時的領導人有了危機感,東鄰中國,北鄰俄羅斯,都是強於自己的大國。為了本國穩定,懂得在夾縫中求存,在尋找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僅在意搞好本國多元民族的平衡,也在抓住與周邊鄰國搞好外交,這就是政府團隊把握了與國內國外互動的政治平衡,在穩定中求發展!
烏克蘭在蘇聯解體時,擁有僅次於俄羅斯的庫存資源,地處俄羅斯與西歐的中間帶,又是沿海國家,有著適宜農業發展的前蘇聯中最好的農業,一直有著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優越感,只因與西歐有近距離,才吸引了部分上層政治人物向西看,卻忘了“遠親趕不上近鄰”…
正是烏克蘭上層階級有了多元政唸的強人,才有了多元政體的格局,加之本身有著多元民族,多元政體的矛盾轉移到了民族矛盾上,才縱容了民族分離主義的臺頭,政壇多元政治的矛盾,移化成了民族矛盾,帶動了本國多元民族分離趨向,是向西靠還是向俄靠的矛盾,俄羅斯的介入,助長了烏東部俄羅斯民族的分離,促成了克里米亞的獨立,總之,烏克蘭政局的內耗,極化成了民族分離帶來的戰爭內耗,才有了國力的負增長。
而哈薩克,人口不多,卻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目前哈薩克人口不過1000多萬,整個哈薩克已探明總的石油儲量為100億噸(儲量約是世界前十位),煤儲量為39.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8萬億立方米,錳4億噸。其中以石油來看,哈薩克的石油儲量大約是俄羅斯的二分之一略少,然而人口是俄羅斯的十分之一。
相反,烏克蘭的資源匱乏,石油和天然氣都必須從宿敵俄羅斯那裡進口,當下與俄羅斯對立,能源危機也就沒有昔日幫助的兄弟情了!
總之烏克蘭多元政局的紛亂,民族衝突帶來的戰亂,帶來了本國百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內耗,加之沒有地礦資源,主導著生產關係的社會上層建築,不能讓國家政治精英及智囊團抱團,讓政念分化而有了拉幫結派,讓國民把精力,投入到了彼此站隊所有的內耗上,不能安定團結搞生產…總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在烏克蘭只能聽之任之甚至放大,國家GDP負增長也就必然了!
思鄉人於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