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一個人吃飯、睡覺、旅行……獨居已成為中國數千萬民眾的生活方式。為什麼重視家庭觀念的中國社會出現了獨居潮?獨居潮又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衝擊?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也許有人是兩人行,我有可能就是一人行。”

黃春曉(31歲,媒體人)在30歲慶生後,特意添置了烤箱、養生壺,以及洗碗機等廚房用具,做好今後仍然一個人的生活準備。

六年前,黃春曉讀完研究生後來到北京,開始一個人的北漂生活。隨著事業與收入邁上新臺階,居住條件也從最初租住的10平方米次臥室,換成50平方米的一居室,她的生活中還多了一隻虎斑貓的陪伴。

像黃春曉這樣獨自來到大城市生活打拼的獨居者,在中國不再鮮見,獨居已不是孤獨悲情空巢老人的標籤。

隨著經濟收入提高,人口自由流動,婚戀觀念轉變,以及社交網路蓬勃發展,在中國的各個年齡段都有數量可觀的獨居人口。即便一些有伴侶的年輕人,也因追求獨立空間與自由而選擇獨居。

過去30年間,中國獨居人口快速飆升。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也擁有全球最多的獨居者。

據中國民政部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獨居人口超過7700萬人,比1990年增加6000萬人,佔總人口的16.69%。按照這樣的趨勢,到2021年,中國的獨居人口將達9200萬人。

新時代傾向個人主義和獨立生活空間

未來30年,中國獨居人口仍將持續上升。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校長講座教授楊李唯君透過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模型等測算,到2050年,中國獨居人口將增至1.33億,即每四戶中就有一個一人戶。一人戶將成為中國最普遍的家庭結構型別之一,與很多歐洲國家本世紀初一人戶的比重水平相當。

中國年輕一代個人主義凸顯,是獨居人數增多的原因之一。

26歲的夏冰冰(職業編劇)兩年前與男友一起從南京到北京尋求發展。兩人抵京後各自租房而居。她租住在北京東四環工作單位附近的居民樓裡,男友則住在中關村的單身公寓。

沒有與男友合租同居,原因是她無法忍受男友的生活習慣。

她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說:“襪子要靠鼻子聞一聞,才能判斷明天還能不能繼續穿,外套脫下來隨手一扔,從不分正反面……我可不願意天天遷就他。”

青年情侶各有各的獨立生活空間,在中國90後群體中非常普遍。據珍愛網與貝殼找房針對“90後獨居青年生活真相”問卷調查,合租物件最不能接受的是生活習慣邋遢的人,其實就是情侶。

恐婚心理高嫁觀念 促使女性獨居

崇尚自由與個性的中國現代年輕人主動選擇獨居,也有不少年輕人因終身大事沒有著落而被動獨居,尤其在女性獨居者中,因“恐懼戀愛與婚姻”而選擇單身獨居的比率遠超男性。

黃春曉就自稱“恐婚族”。大學讀書期間,她對談戀愛一直沒有太多熱情,多數時間用來閱讀、考證、進行自我提升。

工作後,目睹了父母關係的緊張,同事朋友為夫妻感情、育兒,以及家庭瑣事爭吵焦慮,更讓她對婚姻能否帶來真正長久的幸福產生懷疑。

“周圍幾乎看不到理想婚姻的榜樣”,她受訪時嘆氣說:“既然知道大機率的結果,不如一個人生活下去,努力賺錢,提升自己,也就不會有多少失望。”

此外,中國女性仍保持“高嫁”的傳統觀念,也是導致獨居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談買房沮喪 結婚成本高 獨男脫單難

女性獨居者謹慎邁入婚姻大門,而男性獨居者則受困於結婚成本高,脫“獨”不易。

陸光遠(43歲,自由職業者)2001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俄羅斯做中俄邊貿生意,2015年回國,現暫居內蒙古滿洲里。

他離婚後已獨居五年,期間談過一次戀愛,但由於收入不穩定,最終與女友分手。

兩年前,親友們知道他單身後,開始接連給他介紹女友,他也很想盡快結束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但令他發愁的是,結婚成本太高。

“介紹人都是各種左右打聽,我準備在哪裡買房,買多大的房子,如果結婚的話,家庭開支大概在多少之類的。”受訪時,他提及結婚買房的事情尤其沮喪。

“現在要讓我在一線城市買房結婚,即便花光所有積蓄也不夠。”他嘆氣說。

“對自己好一些”心態 催生萬億級獨居經濟

獨居人口快速飆升,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漸被社會接受。這些一個人生活的消費群體也同時在中國催生了萬億級的“獨居經濟”。

“對自己好一些”是獨居者較為普遍的生活態度,他們更願意為自己、為孤獨買單。

專注於職場調研的脈脈資料研究院曾做過針對中國單身獨居人口的消費調研顯示,有近六成人會為排遣孤獨花錢,其中逾四成每月為此花費至少10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200新元),三分之一以上每月會花3000元至5000元。

黃春曉去年慶生後,第一次拿出大半個月工資用來添置烤箱、洗碗機,以及各式餐盤等廚房電器用具,她還特意買了不少裝飾房間的小物件。

她說:“既然我做好了一個人生活的準備,就要平衡好工作與生活,不能讓日子過得擰巴(意即“心裡不舒服”),得對得起自己。”

與日本五花八門的“一個人經濟”相比,剛起步的中國獨居經濟還在慢慢迎合一個人的生活需求。迷你家電、膠囊酒店,以及貓狗寵物等成為近年來消費市場的新寵,從“一人食”“一人玩”再到“一人住”等商品服務方興未艾。

中國獨特的商品銷售方式——直播,也成為獨居者的精神消遣,在網購中與主播以及其他使用者聊天互動,也是擺脫孤獨感的一種方式。

單人火鍋成日常修煉 獨樂樂不再另類

獨居者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已不再是“異類”或人生的失敗者。

作為獨居的主力軍,從鄉村、小城來到大城市打拼的85後、90後青年,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選擇,獨居已不再是件諱莫如深的事情,而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活形態。

他們甚至把孤獨感調侃為10個等級,其中,“一個人去做手術”“一人看電影”“一人看演唱會”被列為最不想獨自做的事情,而一個人去餐廳和吃火鍋則被戲謔為獨居者的日常修煉。

獨居者“獨樂樂”,周圍的輿論環境也更包容。中國女性情感作家蘇芩受訪時講述她的觀察說,周圍不少做父母的不再催婚,逐漸接受子女一個人生活的狀態,他們的觀念已從“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轉變為“只要孩子一個人過得好,結不結婚關係不大”。

在中國精神心理專科回龍觀醫院心理醫師林中小路看來,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單身獨居還是結婚成家,是中國社會的進步。

她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說,中國老一代人中有不少夫妻的婚姻雖只剩下空殼,仍貌合神離生活在同一屋簷下,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因為有了經濟實力的支撐,婚姻不再是寄託感情的唯一形式,他們有能力也有勇氣拿掉這個殼子,決定要不要獨居。

一人戶如何走出孤獨

獨居在中國儼然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但一個人的生活,真如人們想象般自由隨意,過得如詩一般愜意嗎?不同年齡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享受獨立空間帶來自由的同時,也要面對孤獨的煩惱。

獨居的六年是黃春曉個人成長與事業發展的增值期,她從最初的普通員工,做到專案主管,薪水翻了一番,工作以外的生活也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她坦言,仍時常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其中最不好受的是真實的想法無人訴說。

“父母打電話的內容主要是催婚,他們總以為是我在挑剔。”說起與父母之間存在的代際鴻溝,她頗為鬱悶。

上個月為了讓父母開心,她帶著父母一起遊香山,期間不經意提及今後想去寺廟修行的念頭,頓時令父親十分震驚與生氣。你總不能跟他吵,跟他說也說不明白”,她無可奈何地說:“我就把話題岔開了。”

與至親無法有效溝通,而同齡人大多已結婚生子,生活節奏不一樣,也沒有多少交流的機會。此外,職場同事大多感興趣的是兩性情感、八卦與升遷,而她關注的是宗教哲學,自然也說不到一起。

“究竟為什麼要來世上一遭?”一人獨處時,她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為尋求內心的平靜安寧,給困惑的情緒找到出口,今年她不惜花費上萬元做心理諮詢。她對此解釋說:“就是想確定自己的想法,讓我瞭解自己,接納自己。”

疫情令人反思 網路外老齡一人戶

像黃春曉這樣投入不菲的心理諮詢費,來化解獨居孤獨感的年輕人還為數不多,多數年輕獨居者透過社交平臺抱團取暖。他們在知乎、豆瓣,以及小紅書等聚集各行各業精英的網際網路平臺上,相互分享諸如“自我保護”“獨自生活的技巧能力”等話題經驗。

年輕人可以有網路社交等渠道來平息獨居帶來的焦慮不適,而對於網際網路並不熟悉,生活圈較孤立的獨居老年人,排遣孤獨寂寞更為不易。

北京人陳淑媛(60歲)自兒子五年前結婚搬出去後一直獨居。她性格開朗,喜歡跳廣場舞,幾乎從未因一個人生活而感到孤獨過。然而,今年冠病疫情期間,由於無法外出,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她前所未有地對未來的獨居生活感到憂慮。

她接受本報採訪時感嘆:“三四個月幾乎沒人可以說話,都快成啞巴,不會說話了,有人吵吵架也好啊。”

獨居是個人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結果,也是愈來愈全球化的現象。有分析認為,對於未老先富的中國社會,未來龐大的獨居人口或將對中國社會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

楊李唯君指出,今後30年,中國城市一人戶家庭在各個年齡段都將快速增長,龐大的一人戶將對中國傳統的家庭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她說,傳統上,家庭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家庭越大越好,而未來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獨居,意味著家庭系統可能不再是他們最重要的支援系統。人們將更加依賴社群、朋友和政府,尤其是老年獨居者,可能會因沒有家人子女的陪伴而出現健康問題,更多人會在年老時沒有子女的贍養。

獨居日益成為普遍趨勢,但龐大的獨居人口會影響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楊李唯君分析說,和多人戶家庭相比,一人戶家庭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的成本效益往往更低,這意味著獨居通常會造成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和更大的資源需求。

4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不管有錢沒錢,這菜也要一週食一次,補血益氣,嫩滑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