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前幾天,謝楠在微博曬了一張兒子吳所謂的背影照,引來一片圍觀。
照片中,6歲的吳所謂光著肩膀,舉起雙臂展現二頭肌的經典pose,雖然年紀還小,但手臂上的肌肉線條特別明顯,讓人覺得充滿著力量,難怪謝楠感嘆道:
““吳所謂這堅實的臂膀,好想依靠一下。”
其實, 在吳所謂很小的時候, 吳京為了鼓勵兒子運動,培養兒子鍛鍊的興趣,專門為兒子準備了小孩的健身器材,有時間就陪兒子健身,練力量。
小小年紀的吳所謂,單手俯臥撐說來就來,讓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
我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
但是很多父母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和體力,以後孩子又不當運動員,所以完全不放在心上。
事實上,有遠見的家長更願意花精力在孩子的運動上。
越早養成愛運動並且常運動的好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01
科學的運動有助於身體的發育和健康
在綜藝《小巨人運動會》中,六歲半的泡泡俞佳池拿下了50米短跑的第一名,不僅如此, 在立定跳遠中還取得了1.69米的好成績,奪得大齡組決賽的第一名。
其實,泡泡並不是什麼天賦異稟的運動天才,甚至在五歲時就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預測他的身高沒辦法長太高,可能連正常平均水平都達不到。
運動不僅給了泡泡一個健康的身體,甚至還給他的未來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有時候,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帶著孩子輾轉各種興趣班,迷茫又焦慮。其實,對孩子真正好的起跑線就是多運動,這是最實惠卻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為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基礎。
根據最新的《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等素質的數值均出現全面下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成年疾病的發生呈明顯低齡化趨勢。
缺少運動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明顯:30%的兒童因缺少運動導致肥胖,體質下降,進而影響學習能力和成績。
有了健康的身體,知識才有意義;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話,再多的知識都無用武之地。
就像英國哲學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話》中寫道的:
“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
我們要有自己的工作,要獲得幸福,必須先有健康的身體。”
02
堅持運動的孩子,內心豐盈而快樂
前兩天,看到一則讓人十分惋惜的新聞。
四川瀘州一名小學生跳樓自殺,還留下了一封遺書,字裡行間透露著絕望與疲憊:真的太累了, 只想多睡一會。
一個正在綻放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真的太痛心了。
我們總是感嘆現在的孩子脆弱,卻忽視了他們的壓力真的太大了。除了在學校裡的課程,還要上補習班,興趣班,週末也得不到休息。有時候表現的不好,還會被批評。
他們把大量時間花在學習上,缺乏了運動,從而加劇了學習上的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產生。
據兒童研究發現,因為學業壓力巨大,我國青少年出現了一種叫做“童年恐慌”的現象,也就是某些兒童因為難以承受和理解壓力而產生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
而運動可以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孩子快樂起來,防止負面情緒的出現,讓孩子擁有正向的情緒。
安徽理科狀元邢夢琳在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就坦言,每天晚自習結束之後,最大的愛好就是跑步。
跑步可以帶來快樂的感覺, 能讓自己心情特別舒暢,不但鍛鍊了身體,更是一種特別好的減壓方式。
其實,不只邢夢琳,很多學霸都非常喜歡運動,他們不僅學業優秀,往往更積極、更陽光。
03
運動,培養了孩子的成長心態
知乎上有一個這樣的問題:運動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有多大?
有一條高贊回答這麼說:運動讓孩子變得勇敢而且自律。
美國有一位9歲的女孩Milla Bizzotto一夜之間成了小網紅,因為她完成了一系列許多成年人都無法想象的挑戰:58公里的馬拉松長跑,8公里長泳,25項障礙穿越等一系列海豹突擊隊的魔鬼挑戰。
這項比賽到底有多難?以往的參賽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完成比賽。而Milla作為唯一一位小於18歲的參賽者,硬是憑著讓人折服的毅力完成了比賽。當她跑到終點時, 雖然衣衫襤褸, 臉上的表情卻堅定而自信。
為了參加這次比賽,她每天早起,在海邊進行3個小時的體能訓練。無論多麼辛苦,都不曾聽到她說放棄兩個字。
運動不只培養了她的自律,更使她勇敢而堅強。
在堅持運動前,她是一個被同學霸凌,只會哭泣的小女孩。在參加比賽之後,她再也不害怕了, 那個躲在角落裡啜泣的小女孩變得強大無所畏懼。
“我愛我現在做的事,我會永遠這樣做下去。”
運動,不僅是身體的鍛鍊,更是性格與意志的鍛鍊。
在運動中,會遇到困難,問題,挫折和失敗, 孩子也是在一次次的淚水與汗水中明白了堅持的意義,學會了如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這就是孩子必須具備的“成長心態”。
就像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曾經說過的這樣:
“有意無意當中,體操對我的一些素質給了很多培訓,包括怎麼面對困難、怎麼樣能去找到戰勝困難的方法、怎麼樣去樹立一個目標、怎麼樣堅定自己的意志去實現這個目標。”
04
孩子的運動能力,來自於家庭
運動能讓人變得更聰明,智商和情商都能因此受益,對學習也是有所助益的。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體育老師”。
1)遵循發展規律,根據不同年齡選擇不同運動
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各個器官的承受性等都不同,因此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鍛鍊重點。
根據中國健康教育中心釋出的《兒童青少年家庭運動倡議》總結下來:
一般來說,孩子直到5歲以後,肌肉才開始迅猛增長,那麼在7歲之前,不適宜讓孩子進行力量的訓練。可以選擇一些原始運動,比如跑步,游泳等。
到了7歲以後,骨骼逐漸發育完善,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有意地培養孩子的力量和靈敏度。可以選擇網球,羽毛球這些需要身體協調性和靈敏性的運動。
12-18歲,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他們的骨骼發育相對來說會比較完善,所以可以選擇一些高負荷的運動, 比如足球,籃球,促進肌肉體積與力量增長。
2)要孩子感興趣,而不是父母感興趣
現在有些父母考慮到孩子升學,或是出國留學,逼迫孩子去學習某種運動專案。孩子只是為了滿足父母對某些體育專案的功利目的而接受訓練,這其實很難堅持下來。即使堅持訓練,孩子的內心也是非常痛苦的。
要知道興趣才是孩子堅持的第一動力,父母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找到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所在。
比如之前火爆全網的中國“福原愛”, 一邊哭一邊堅持打球的樣子萌翻了網友。
孩子的爸爸就表示,學乒乓球是孩子自己喜歡的,所以再困難,孩子從內心是不排斥的。
3)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堅持運動,尤其是與孩子一起,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有利於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
女乒世界盃第一位“五冠王”劉詩雯, 小時候最常見到的場景就是媽媽在乒乓球檯渾汗如雨的樣子。對乒乓球感興趣的媽媽,常年堅持打球,漸漸地劉詩雯也對乒乓球產生了興趣。
於是媽媽開始手把手教她正規的打法,無論工作多麼辛苦,她總是會在下班之後陪著女兒練球。
媽媽的熱情與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劉詩雯,助力她在乒乓球路上越走越遠。
曾擔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專業運動員,而是希望讓運動的習慣伴隨孩子一生,強健的體魄,自律而積極的生活態度,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軟實力,也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