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覺得累?我們通常認為的答案是缺乏鍛鍊,缺乏營養,生活不規律。
聽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時間觀念,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知道我們的生物鐘。
生物鐘是一個複雜的控制系統。而生物鐘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我們體內的生物鐘與外界的時間並不完全匹配。在外面的世界裡,一天是地球自轉的時間,大約24小時。
另一方面,一天的生物鐘設定可能更短或更長,這因人而異。說白了,生物鐘並不“準時”。因此,從出生起,我們就必須不斷地調整我們的生物鐘,使其與外部時間保持一致。
正是因為生物鐘具有“需要校準”的特性,才產生了不同型別的人。對於一些人來說,一天的生物鐘比外面的世界短,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早起成為雲雀。相反,如果生物鐘的一天比外界長,那麼這個人就是晚睡晚起的貓頭鷹。
在這一點上,有必要為貓頭鷹說一句正義的話。既然生物鐘是天生的生物程式,那麼時間的型別就不應該是好的或壞的。過去,在許多文化中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即早起的百靈鳥更好,熬夜的貓頭鷹更懶。
你會發現,起得晚的人不一定懶惰,早睡的人不一定懶惰,生活也不一定太枯燥。這樣,我們可以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更寬容的態度。那麼,如果我們想要校準生物鐘,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事實上,它是使用一種可以校準生物鐘的機制。你可以把生物鐘想象成一個人在盪鞦韆,一天的週期相當於盪鞦韆的時間。如果你想準確控制揮杆的節奏和幅度,你需要有人把它推到你背後。
這個推銷員是誰?它是外部環境釋放的各種訊號。影響最大的訊號其實是光。白天看到的光越多,生物鐘週期就越短;晚上看到的光越多,生物鐘週期就越長。
你一定認為校準生物鐘的方法是人為地改變明暗。這就是為什麼教你如何睡個好覺的書會說,如果你晚上睡不著,就不要看螢幕;如果你早上起不來,你可以拉開窗簾,讓陽光進來。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規律的明暗變化的環境中,你的生物鐘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