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鉅製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中,總前委領導鄧、劉、陳一出場就是一口濃濃的四川口音,非常容易給人錯覺這就是四川人指揮的一場戰略大決戰。
電影《淮海戰役》劇照
想起總司令也是四川人,真是妥妥的“無川不成軍”,於是有了系統瞭解四川開國將帥的想法。由於川渝已分家,只好分開說,而云貴川作為一個地理分割槽往往放在一起說,索性擴大到整個西南地區,一起盤點了。
抗日戰爭時期,陳毅、朱德、劉伯承在延安
1955年至196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十年間,大西南地區(川、渝、雲、貴、藏)共湧現出開國將帥109人,四川佔了80%以上,如果按老四川算,妥妥的90%。
以下是具體分佈四川籍90人
元帥2人:朱德(儀隴縣)、陳毅(樂至縣)
大將1人:羅瑞卿(南充市)
上將3人:張愛萍(達縣)、陳伯鈞(達縣)、傅鍾(敘永縣)
中將3人:畢佔雲(廣安市)、吳瑞林(巴中市)、賀誠(三臺縣)
少將:黎光(儀隴縣)等81人
1940年春,115師領導到129師交流經驗。左起:聶榮臻、朱德、劉伯承、鄧小平
重慶籍8人
元帥2人:劉伯承(開州區)、聶榮臻(江津區)
少將:譚右銘(雲陽縣)等6人
雲南籍5人
中將2人:趙鎔(賓川縣)、曾澤生(永善縣)
少將:徐文烈(宣威市)等3人
正中朱老總,左五劉帥,左七陳帥,左一聶帥
西藏籍4人
中將2人:阿沛·阿旺晉美(拉薩市)、朵噶·彭措饒傑(拉薩市)
少將:桑頗·才旺仁增(拉薩市)等2人
貴州籍2人
上將1人:楊至成(三穗縣)
少將1人:陳沂(遵義縣,曾用筆名陳毅)
看這個分佈情況,讓我不禁想起了三國,三國時期,四川盆地是蜀漢政權的心臟地帶,也是出將領人才最多的地區,而位於南中地區的雲、貴,人才較少,尤其貴州基本就是湊數的。
真是經濟基礎決定了所有,1800年過去了,西南地區人才格局還和三國時期差不多。
而西藏應該由於和平解放藏區及民族政策照顧,給了幾個名額,按照軍功正常評銜,感覺評不了4個將軍出來。
說完地域分佈,來分析將帥個體的特點。通常習慣把中將以上將領稱為高階將領。篇幅有限,本文重點介紹16名高階將領,每一位的事蹟僅做亮點簡介。
先說4位元帥朱總司令大家耳熟能詳,“紅軍之父”,儲存了八一南昌起義的最後800人革命火種,領導湘南起義之後帶領部隊上井岡山與毛主席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建了“朱毛紅軍”,1930年開始一直擔任我軍三軍總司令,毛主席晚年都還在說:朱毛紅軍,先有朱、再有毛。
劉伯承元帥,有“軍神”、“謀帥”之譽。最會打仗的元帥之一,負傷最多的元帥(9次),也是最長壽的元帥,享年94歲。八路軍129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中原(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與鄧小平是長期鐵桿搭檔,指揮了淮海、渡江戰役,指揮解放了大西南。如不是小平同志固辭元帥,川人將有5位元帥。
陳毅,“詩人元帥”。紅軍長征後,留在贛粵邊區領導遊擊戰爭,後任新四軍軍長,解放戰爭時期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參與組織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首任上海市長、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等職。詩作《梅嶺三章》、《青松》很有名。
聶榮臻元帥,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司令員,促成綏遠國民黨軍和平起義,為解放華北做出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我軍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家科委主任等職,為發展“兩彈一星”傾注了全部心血,被稱為“科技元帥”。
其次1員大將羅瑞卿大將,抗戰初期在抗日軍政大學任副校長,為我黨我軍培養和儲備了大量軍政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任公安部首任部長。因個子高被毛主席專門給取了個“羅長子”的雅號。
再說4名上將張愛萍,軍政全能、文武雙全,被譽為“軍中才子”、“馬背詩人”。張愛萍將軍不僅仗打得好,軍隊建設能力也很強,是我軍首任海軍司令員兼政委,為海軍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大功。1955年,指揮了著名的一江山島戰役,大獲全勝。
傅鍾,是1614位開國將帥中黨內資歷最深的,1921年冬赴法勤工儉學時入黨。回國後主要從事政治工作,“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作了《增強黨的團結,反對山頭主義》的發言,受到毛主席的稱讚。
楊至成,“紅軍大管家”“供給部長”,幹了一輩子後勤,我軍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製造了紅軍第一身軍服,提出了中國軍隊第一部後勤供給標準,創辦了第一所軍事後勤學校。
陳伯鈞,黃埔六期生,井岡山時期就當過軍長,毛主席心腹,被毛主席譽為“紅軍幹才”,後來因為少將旅長名片事件讓毛主席很生氣,一生高開低走,只評了個上將銜。
中將共7人吳瑞林是陸戰、海戰、空戰全才,抗美援朝戰場的鐵血虎將。朝戰中,他率部“活埋”美軍坦克力,挫美國王牌軍,麥克阿瑟手下指揮官十都說:“碰上吳瘸子,你就可能變成瘸子!”,由此名揚海內外。
畢佔雲,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領126人加入紅軍,編為特務營,畢佔云為營長。畢率部起義,開創了國民黨軍隊整連、整營成建制加入紅軍的先例,被譽為“率部起義第一人”。
賀誠,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我軍首任衛生部長、黨和軍隊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8年補授中將軍銜。
趙鎔,從井岡山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從事部隊後勤工作,為我軍戰時供應及後勤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澤生,原國軍中將,1948年10月率領國軍六十軍於長春起義,促成長春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期間,率領志願軍50軍入朝作戰,非常勇猛,戰績不凡,獲得彭老總鞠躬致敬。
阿沛·阿旺晉美,原西藏昌都政府總管、噶倫(噶廈地方政府高官),1951年作為西藏首席代表赴京,同中央政府簽訂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為西藏和平解放和西藏文化傳承保護起了關鍵作用。
朵噶·彭措饒傑,出身西藏貴族,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噶倫之一、藏軍總司令,為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西藏和平解放後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93人少將人數眾多,不一一詳說了,著重說一名代表:黎光。
黎光將軍,和朱老總是同鄉,有勇有謀,戰爭年代多次負傷,差點被截肢,上將呂正操部下悍將,呂稱其“個性強、作戰勇敢、決心硬”,建國後任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等職。
如今,健在的開國少將僅有7人了,而1955年授銜的只有3人,分別是黎光(1914)、鄒衍(1915)、楊永松(1918),黎光老將軍年齡最大,已經107歲了。
祝老將軍們壽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