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體電路晶片起源於北美洲的美國,現在全球的晶片霸主也是美國一家獨大,很多人尤其是00後的小朋友們很多都以為美國在這方面長期都是壟斷地位,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美國的晶片霸主地位差一點都就不保了,而當時美國的對手則是我們的鄰居——日本。
別看現在全世界流通類電子消費品基本看不到日本的品牌,即便是從十幾年前在我國比較火的夏普手機現在基本也是銷聲匿跡,但是曾經日本的半導體產品的輝煌遠非現在我國華為可比,對於60後、70後、80後和早期90後而言,東芝、索尼、日立、富士達等日企的產品在我國也是如雷貫耳,日本出品的半導體商品曾在上世界七八十年代風靡全球,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優勢地位。
因此美國當年針對日本的半導體強勢崛起,也是採取了極度高壓態勢,生生的把日本從佔據半導體半壁江山的地位直接拍熄了火。不過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美國更多的打擊物件是日本的經濟,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落寞並非完全是美國方面的原因。
今天就來好好聊聊日本半導體的興衰史。
日本半導體的黃金年代1945年,日本法西斯戰敗。雖然國內經濟當時被戰爭拖的是一塌糊塗,並且全國的很多工業設施、工廠都被美軍炸了個稀巴爛,但因為國際政治因素,戰後重建的日本的得到了美國的大力幫助,加上50年代初朝鮮戰爭的爆發,作為聯合國軍在亞洲地區的中繼站,日本也靠著朝鮮戰爭狠狠的在軍工方面發了一筆戰爭財。因此雖然戰敗後的日本國內一片破敗,卻在重建時保持了高速的發展態勢,給後來積體電路半導體的強勢崛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
日本國內第一臺臺電晶體收音機誕生於1955年,其製造技術是被後來索尼的創始人盛天昭夫從美國購買回來的,如果說日本的半導體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那絕對是從這一臺收音機開始。
儘管當時全世界還沒有出現積體電路這個玩意,但是日本還是憑藉其價格低廉、做工紮實的收音機在4年內的時間把對美國出口量從四百萬臺提升到了6倍之多,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因此在1959年美國人發明出積體電路以後,日本已經有雄厚的資金的技術實力能夠把半導體元件進階到小型化的積體電路之上,不過那個時候日本的主攻方向並非是CPU晶片而是電腦記憶體。
論產品質量,美國出產的積體電路產品自然是獨步天下,不過要是論起價格來美國的產品就不佔優勢了,在價格方面日本的企業具有優勢,原因也無它,僅僅是因為日本當時的勞動力價格很低廉,並且企業管理模式非常高效,站在某種角度其實也是吃了人口紅利的福利。
資本都是逐利的,日本當時的半導體產品在效能上雖然略輸於美國,但是勝在便宜,加上70年代以後電腦這個新鮮東西逐漸在全球發達國家政企內廣泛使用,日本的半導體產品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年代。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出口的半導體產品尤其是電腦記憶體一舉吃下了美國市場的大量市場份額,最出名的要數卡西歐公司,其電腦記憶體直接拿下了全美8成的訂單。
頂住了美國的斷供卻沒頂住經濟制裁儘管當時美國已經意識到來自日本的威脅,並且採取了IC禁售的方式企圖掐住日本半導體制造產業的脖子,雖然這個禁令讓在美的日企大放血,但當時自信心和財力都很雄厚的日本卻並沒有乖乖的被整,而是由國家出面牽頭,整合了全日本最頂尖的半導體企業組成一個超大的半導體聯盟。
此外,給優惠、給補貼,日本直接用砸錢的方式來鼓勵日本的企業在技術革新上大力趕超美國。大力出奇跡,日本的企業果然是沒有辜負日本政府的期望,僅僅在幾年之內就在半導體尤其是儲存晶片上迅速拿下一個又一個的專利,迅速縮小和美國產品、美國技術的差異。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出產的儲存晶片良品率已經大大的超過了美國的產品,加上其價格優勢,直接超越美國成為當時全球名副其實的半導體產業霸主。也就是說,美國禁售IC這件事情不僅沒有把日本的脖子給卡住,並且還給自己搞出了一個巨無霸的對手!
不得不感嘆一句,日本企業的工匠精神確實在全球罕見。
霸主地位被奪的美國自然是不甘心,既然禁售IC不起作用,那就換一條路,當時美國選擇的是整垮日本的經濟!
其實就算是沒有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稱霸,美國也會對日本的經濟下手,因為當時的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不僅國富民也富——日本的企業家和富豪大量購買海外資產,日本民眾則全球到處旅遊購買奢侈品(和現在的我國很像),甚至日本國內都傳出了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言論。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高調的日本自然是要被美國大力打壓的, 並且打擊日本的經濟對於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也是必然的,因為半導體晶片領域除了技術最需要的就是砸錢。
中間的一些經濟戰我們按下不表,這是另外一個故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百度查一下“廣場協議”。總之,在日美兩國簽署了“廣場協議”以後,日本的經濟開始斷崖式下降,為保證本國經濟不至於完全崩盤威脅到國家安全,日本政府不得不“大開國門”允許海外企業進軍日本的半導體市場,此外為了防止日本的價格優勢反彈,美國對日本出口的晶片徵收全額的懲罰性關稅,使得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在市場份額收到擠壓的同時利潤進一步被壓縮。
這招釜底抽薪導致日本的半導體企業沒撐多久就開始出現全面潰敗,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儲存晶片業務在全球的份額直接回縮到不足1成。但此時其實日本的其實還沒有走到最後一步,因為距離日本不遠的我國正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商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給日本的半導體企業續了命,所以在90年代至2000年的十年,我國市面上還是存在著大量的日本半導體商品。
那麼日本的半導體產品是什麼時候開始幾乎退出全球市場的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最後的潰敗呢?其實這個答案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信,最後的潰敗不是因為美國,而是他們自己的工匠精神!
執著工匠精神而錯過晶片產業轉型升級在透過對日本經濟全方位打擊重創日本半導體產業以後,美國的半導體產品重新回到了世界霸主地位,但是美國並沒有選擇深耕儲存晶片領域,而是精準的抓住了晶片產業未來的風口CPU和邏輯電路,花大力氣開始大搞產業轉型和升級。
而此時的日本正在忙於收拾自家慘淡的經濟,失去了國家的統一排程和指揮,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在一片哀嚎之下只能選擇自生自滅,不服輸的日本匠人還是想在半導體領域扳回一局,但是他們的努力方向卻出現了偏差——沒有適時的跟上21世紀以後個人電腦的全面普及後CPU晶片一日千里的進步速度,而是繼續深耕自家固有的產品,企圖打造更加精心的產品得到世界的認可和購買。
但此時的市場環境已經變了,個人電話和個人電腦的火速普及導致半導體晶片技術飛快的發展,日本卻還在打磨已經過時的產品。加上韓國三星、我國的臺積電敏銳的捕捉到未來的發展風向,花大力氣對晶片半導體進行技術迭代,並且保持和美國的良好關係,半導體產業的下游行業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成為了最賺錢的領域,三星和臺積電等企業循序站穩腳跟並且賺的盆滿缽滿。
而此時的日本呢?還在家裡自己跟自己玩呢,隨著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家用電腦的全面普及,日本丟失掉了最後的一點下游產業市場,幾乎被韓國三星給取代。也就是說,真正完全摧垮日本半導體的並非是美國,而是他們自己的“倔強”和韓國的圍剿。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最終害了自己。之前總是鼓吹日本的匠人精神,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盲目追求所謂的匠人精神,最終只會害了自己,丟掉了最賺錢的下游產業。
上游產業雖不賺大錢卻掐住了命脈圓晶代工是中下游產業,那麼半導體晶片原材料供應則是上游產業。日本晶片業確實衰落了,但是晶片材料方面,它依然是壟斷地位,由於下游產業的全面潰敗,日本的企業不得不放棄了終端產品售賣的市場,轉向對上游產業加大投資和研發力度,而其工匠精神雖然讓他們錯過了下游市場,卻讓日本的企業在晶片原材料的供應上走的很穩,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它之前的失敗去否認匠人精神。
時至今日,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生產裝置製造領域,和美國、歐洲荷蘭並稱全球三大巨頭,佔領了全球市場半數市場份額的日本企業就高達十家,甚至在蝕、均膠顯影等關鍵領域甚至超過了7成市場佔比。
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日本那一天不高興了全面限制原材料和生產裝置的對外出口,全球大部分的半導體大佬,包括韓國三星都得跑到日本去求爺爺告奶奶,否則就得面臨停產。
結語不得不感嘆日本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其工匠精神確實很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也值得我們警惕。日本的經歷告訴我們,要想發展屬於我們國家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並且做大做強,僅僅是最好產品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緊跟時代的進步適時的對自己產品進行迭代升級,否則如果只是閉門造車,總有一天我們會輸的連底褲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