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印度這些年屢屢將中國視為對手,就是在製造業上也不例外,經常誇下海口要讓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不過印度製造多年發展,直到如今也只能用失敗總結,很多人就不懂,印度製造為何始終比不上中國製造,在我看來 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印度工人太懶了。

為什麼說印度製造失敗呢,2014年,印度宣佈實施“印度製造”計劃,擬定要將印度,打造成中國後又一個世界級製造中心,因此在這些年,印度借鑑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利用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開放市場 吸引外資 ,透過這些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經濟舉措,不可否認,確實一定程度振興了“印度製造”,可以看出,這幾年 印度的廉價手機,在孟加拉國、緬甸等國家中,都有一定的銷售量,仿製藥雖然不道德且爭議大,但也給印度帶來了不錯的營收,同時還有紡織業,更是接手了大量的歐美訂單。

不過看似不錯,但這還是和印度的原目標相差甚遠,原本印度是打算透過這個計劃,每年創造1000萬個崗位,讓製造業佔據GDP比重達到20%以上,但如今 印度的失業率常年在7%徘徊,而在疫情期間,更是飆升到27%,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成了無業遊民,並且現在製造業的產能增幅也不大,只佔GDP的15%多一點,和實施前變化不大,所以說 印度這6年的努力,整體而言是白費了,因此歸納來說 ,印度製造的失敗,主要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就業解決不力 ,還有一個是工業產值不高,而這些就和印度工人的離不開關係。

印度人評價中國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制度而有迷之自信,但也恰好就是這個制度,讓印度製造發展舉步維艱,1947年的時候 印度獨立,因為沒有管理過國家的經驗,印度人在各領域上仿效英國制度,而勞動規章方面也不例外,在這一年中,印度擬定並透過《勞資糾紛法》,來保護工人的利益,被譽為印度民主、平權和保護弱勢群體的象徵,也因為這部法律,讓印度誕生了強大的工會組織,竭力解決勞務問題。

但這個法律真的這麼好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在某方面,這部法律其實很奇葩,具體分析來說,首先印度工人在入職的時候,僱主需要將工人要做的事都清清楚楚寫在合同上,原因是一旦有超過這個工作的內容,工人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如果協商不來,就能夠基於這個到工會舉報這家企業。這聽起來很人權很人道,但印度全部都是低端製造業,低端製造業都以流水線為主,流水線講究分工明確,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一旦有印度工人請假、偷懶的情況,整條生產線就會陷入生產緩慢或者停工的情況,別以為 會有印度工人會願意頂替一下,他們恨不得隨時隨地都能休息,因為印度很多都採用工時計算工資,工作有錢,不工作也有錢。

而在中國,這樣不負責任的工人,多數都是會被開了。但在印度,僱員還不能被隨意開除,因為《勞資糾紛法》規定,如果企業的僱員人數達到100人以上,那麼企業想要解僱員工,就需要到政府機關或者工會進行稽核,因此這條奇葩的規定,導致了印度企業和職工之間的官司不斷,為了避免這個情況,也導致了企業行賄的事情不斷髮生。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的問題,多數印度企業的規模都不大,根據2009年的統計,職員不足50人的印度企業,達到了製造業的84%。並且《勞資糾紛法》還規定,一旦企業和員工簽署超過240天的合同,解僱員工還必須支付一定遣散費,印度製造企業本身規模就小,自然想要避免這個損失,因此在這部法律的影響下,印度製造企業基本都是產業規模小 ,員工短期合同偏短,在這樣的條件下,印度製造業又怎麼發展的起來。

而在印度,就業問題還有一個重災區,那就是農村,2005年 印度通過了農村就業保障法,它規定了,農村人口只要向當地機構申請,就一定能夠得到一個非熟練的就業機會,持續100天,這個舉措的作用,是為了讓沒什麼勞動技能的農村人口,在參與就業的時候,能夠有一個100天的過渡期,來熟悉工作業務,不過 如果15天內沒有解決就業,政府還會提供失業津貼。所以和原意背道而馳,大量印度農村居民發現,似乎不打工也能夠賺錢,因此經常在一到稽核期,就去申請工作機會,然後在離開這個崗位,從而獲得失業津貼。

從這些例子 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勞動法律,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借鑑歐美,學習歐洲發達國家的體制,但印度明顯就是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的體現,人家歐美的發達國家,經歷過原始積累,經歷過工業化和金融化的發展,才能擁有這麼高的社會福利保障,但印度明顯是沒有這樣的條件的,反而過度注重這些,自然就讓工人持續變懶,製造業難以發展起來了。

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鑑真東渡日本記:一位盲僧穿越狂風巨浪的如鐵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