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像
753年12月20日,大唐僧人鑑真在日本鹿兒島上岸,開啟了他在日本十年的弘法事業,直到最後病逝於日本。這是鑑真第六次東渡日本,前面五次都失敗了。當他終於踏上日本國土時,已經66歲了,而且雙目失明。並且,他的這一次海上旅程依然兇險。在海上漂泊了一個多月,期間經歷了與船隊失散、兩條船觸礁沉默,多名船員在風浪中喪生等種種變故,但他依然不改初衷。
鑑真為何如此執著地要東渡日本,甚至失敗了五次了還是矢志不移?
大唐時代的中國,是周邊國家仰望的存在,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文化。東邊的島國日本,則有一船一船的“遣唐使”和“留學僧”前來大唐。
742年,遣唐使中的兩位留學僧榮睿、普照,跪在揚州大明寺的大殿上,懇請大唐高僧東渡傳法,但眾僧“默然無應”。因為佛法在西,僧人們樂於學習玄奘西行、穿越西域大漠去印度求取真經,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東渡。
再者,當時的大唐皇帝唐玄宗崇尚道教,更明令禁止僧人出國。大唐一直如此,當年玄奘西行也是“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僧人如果偷渡出國被抓,輕則遣返,重者監押。
第三,東海自古浪高風惡,暗礁眾多。日本三年籌備一次的遣唐使,每次到達唐朝國境時,所剩人數總是不到出發時的一半,沒到達的,永遠也不能到達了——都隨船沉沒在了大海中。
眾僧沉默,榮睿和普照也沉默。這時,鑑真卻忽然站了起來,他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取經不如傳經,鑑真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然後,鑑真開始準備“偷渡”日本。
奈良唐招提寺
第一次是742年冬,鑑真帶著21名弟子,連同4名日本留學僧,於揚州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當時,榮睿和普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堂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也熱情地加以援手。不曾想,鑑真弟子道航與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道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次去日本是要傳法的,像如海這樣學道未久的,是不是就不要去了?
如海把道航的玩笑話當真了,勃然大怒,回頭就向官府誣告稱,鑑真一行造船是另有所圖,是準勾連海盜攻打揚州。當時,揚州沿海海盜猖獗,官府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接報後馬上派人拘禁了鑑真一行,雖然他們很快被放出,但日本僧人還是被勒令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等到東渡再啟,已經是兩年後了。這一次,鑑真和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一起,做了充分準備,也順利出海了,但沒想到敵不過造化之力:船剛出長江口,就遇上風浪,在東海上更遭遇了颱風,鑑真一行被吹到了舟山群島,所幸被島民所救,第二次東渡又失敗了。
被島民所救後,鑑真落腳於浙江明州阿育王寺,一邊為當地僧眾講法,一邊籌備下一次東渡,就在準備得差不多的時候,榮睿忽然被官府押入大牢。原來,當地僧眾為了挽留鑑真,竟然去官府告發榮睿違反驅逐令仍然潛藏中國,引誘鑑真去往日本。鑑真第三次東渡,跟第一次一樣,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接著,鑑真先讓弟子法進帶幾個人去福州準備,因為那裡朝廷監管不嚴。為了迷惑官府,鑑真帶著三十多人假稱向天台山國清寺供奉,從明州出發,一路翻山越嶺奔向福州,然而,在走到浙江黃岩禪林寺時,忽然大隊官差飛馬而來,將鑑真等人扣押,原來是留在揚州的鑑真高足靈祐,不忍師父漂洋過海,竟向官府請願追回鑑真一行。第四次東渡又失敗了。
揚州鑑真圖書館門口的櫻花大道
之後,榮睿和普照為減少官府的關注,去了長江邊的同安都(今安徽安慶),一住三年。
天寶七年(748)春天,榮睿、普照又來到揚州,和鑑真謀劃第五次東渡。這次倒是順利下海了。但是,由於逆風,船在海岸停留了三個月,才等來順風,然後起帆遠航。不曾想,一出海不久,又遇到了大風,船在風浪中顛簸起伏,很快就偏離了航線。他們在海上飄了足足半年,最後竟飄到了海南島。
當地太守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極力挽留鑑真,但鑑真仍不放棄東渡之念,太守只好派人護送他回大陸。這次失敗的遠航後不久,榮睿病故於肇慶鼎湖山龍興寺。普照則因為覺得拖累鑑真,自行離開了。也是這時,鑑真因為輕信了一位胡醫,導致雙目失明瞭。眼看著弟子一個個離去,鑑真也有些灰心了。
753年,一位已經改了中國名字的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呂),出現了鑑真面前。整整十年後,鑑真再次收到東渡日本傳法的請求,這讓他想起了當初普照辭別他時許下的宏願:“不至日本,本願不遂。”這位66歲的失明僧人,心中弘法之願再次被喚醒,他決定第六次東渡。這一次,他終於成功了,雖然途中依然艱險萬分,其中,晁衡也險些喪命。訊息傳到大唐,李白還專門寫了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
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其實,晁衡是被風浪吹到安南去了。
鑑真到達日本後,受到了當地民眾的至高禮遇。他在日本傳法十年,最終也在那裡圓寂。鑑真圓寂之前,弟子們按其容貌製作了乾漆夾苧像,迄今仍保留在日本唐招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