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最大的悲哀就是鼠目寸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就以最近網上吵翻天的“電商與實體店”競爭的話題來說明問題。
許多人同時擁有“消費購物者”與“工薪勞動者”兩種身份
因為有人不清楚自已同時擁有的這兩種身份,他們在消費購物時,往往忘記自已還有“工薪勞動者”這一身份,並給自己帶來麻煩。
許多人只知道“工資沒有物價漲的快”,沒有過多思考這是因為什麼
消費者自由選擇,砍價競爭可以影響物價,而工資收入卻是老闆定的。
為什麼“工資沒有物價漲的快?”因為在老闆眼裡,“工資屬於能省盡省的成本,而物價高低則代表著企業的收入”。消費者再怎麼算計,也算不過老闆對員工工資的算計。
許多消費者都有一種追求低價的衝動,不會去想這種衝動對自已意味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實際購物時刻意尋求便宜商品,追求實惠,以圖省錢。同時也應該想到,全社會性的低價競爭同時傷及自已,使自己收入同步減少,加劇了“百姓無錢消費",陷入一種:購物省錢→收入減少→再省錢→收入再減少的惡性迴圈。
不少消費者都在為低價競爭辯護,不會去想這種辨護對自已帶來什麼
他們盲目以為低價競爭可以打破行業壟斷,讓百姓享受低價優惠。從不去想:你想打破行業壟斷,人家要追求“增強核心競爭力",結果許多人因為不適應“核心競爭力"的需要,要麼被降薪,要麼被裁員,代之而來的是“工廠自動化”,是“機器換人”。
你無形之中選擇了自由競爭,結果給自己帶來“降薪裁員",“淘汰下崗”的悲慘命運。
記 住,你的選擇權沒有老闆的選擇權大。
我們確實擁有一種權利,即消費購物選擇權
這本來是市場經濟賦予我們的一項權利。許多人錯用這項權利,追求“繩頭小利”,“抱團省錢",結果給自己帶來收入下降的無盡煩惱。如果你能運用這項權利為自已“抱團增收",可能極大地改善自已的生活。即“消費選擇權+易貨互換=以購促銷”。
可以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無知,或者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來只想為自已謀取一些小利,不曾想損失了更多的東西。
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幾十年了,人們一直幻想透過競爭打破行業壟斷,不曾想,舊的實體店壟斷被打破,新的網際網路壟斷又來。許多人幻想,透過自由競爭發揮自己的才能,掙更多的錢,可是等來的卻是“百姓無錢消費”。
這難道不值得人深思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