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AI婚配系統”將在日本的25個縣實施,婚配系統根據年齡、學歷、年薪、興趣和價值觀等進行匹配,在早期部分地區測試中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反饋,於是日本政府決定,在2021年強推這一“AI婚配系統”。
AI婚配並非新概念,基於智慧資料進行的異性匹配大家都不陌生,包括市面上很多交友APP、婚戀網站都有這樣的功能,但日本政府推廣的“AI婚配系統”被人們認為更值得信賴,有政府背書,參與者需要提交單身證明,降低了人的主觀選擇權,這些因素促成了該婚配系統的良好效果。
當“國家分配物件”成為現實,社會討論依舊分成兩派,有人認為或許AI真的比自己更瞭解自己,脫單太難了,有國家“分配”物件也是好事。但也有網友提出,資料可以造假,AI系統分配的本質是演算法,如果大家都開始學習推薦規則,造資料、刷人設,最後網上再開設各種“人設班”、“百天斬獲高富帥”訓練營,那麼最後一切又將回歸原點,和現在市面上大同小異的交友軟體都有同樣的問題:不靠譜。
日本政府強推婚配系統的背後,是對老齡化、低結婚率、少子化的擔憂。社會低慾望,年輕人對結婚生子避而遠之,為此日本政府沒少出臺激勵結婚生育的措施。從2016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推行“結婚新生活支援”,男女雙方年齡低於34歲,家庭年收入少於480萬日元的可以申請30萬日元(約合1.88萬人民幣)的新婚生活補助,不過這一政策效果不好,婚育率持續走低,因此到2021年,新婚生活補助將翻倍至60萬日元。但選擇結婚與否,真的是補貼能改善或改變的嗎?
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據資料統計,我國結婚率自2015年以來持續下降,而離婚率則從2003年開始連續上漲17年,2019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470.06萬對。
談感情太累、找不到志同道合價值契合的人,還有各式各樣的現實原因,人們選擇單身的原因有很多,落實到個體也不盡相同。
某機構大資料在19年推出的“單身人群專題研究報告”顯示,33%的單身族將單身原因歸結為“經濟基礎較弱,無法支援婚戀”。有分析指出,和過去不同,現代社會對建立婚姻和家庭所需的條件在提高,而孩子的養育以及房價是主體。
可見,單身人群並非自願單身,每個人在年輕懵懂的時候都有憧憬的愛情、婚姻和家庭,但社會現狀和現實讓越來越多得了“愛無能”的病。
愛無能的概念來自同名書籍《愛無能》,書中展現的是年輕人在追求“錢途”和自我的年代裡失去了愛的能力的現狀,慾望越多,愛情越脆弱,現實更現實,而愛情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愛無能可以從兩種角度去看待,一種是無能力去愛,物質、金錢上的匱乏讓人沒有勇氣去談戀愛、憧憬結婚和婚後生活。
而另一種是失去愛的能力,後者更多是精神層面上的頹喪。從事心理輔導的諮詢師認為,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是自我價值不足。無法活出自信的人很容易陷入孤獨怪圈,既察覺不到自己的優點,也不認為有人會愛自己,偶爾間的衝動也會在躊躇和不自信間很快消退。
某種程度來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不敢愛了。這才是最可怕和糟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