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中國人大都活得太累,有理想、有事業心的人尤其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無法迴避"窩裡鬥"。

內耗,俗稱"窩裡鬥",是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良現象。內耗不僅耗掉了許多社會資源,也耗掉了我們太多的個人精力。

01

鷹鴿博弈是英國生物學家約翰·梅納德·史密斯提出的一個博弈論模型,用來解釋自然界中的鷹與鴿子兩個物種的進化與共存現象。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物種,每個物種都要獲取資源才能生存,資源是有限的,不同物種之間會有競爭。

對於競爭,不同的物種會有不同的策略。鷹的戰鬥力和戰鬥欲都很強,遇到對手總會主動出擊,就算不能戰勝對手也會戰鬥到最後一刻。

鴿子相對老鷹來說戰鬥力為零,如果遇到競爭,鴿子會逃跑或者藏起來,如果對手沒有主動出擊,它則就會很小心地收集資源。

在一個封閉(資源有限)的環境內,如果全是老鷹的話,它們會打得你死我亡,死的死傷的傷,最後誰都討不到好處,這時如果其中一些老鷹變成鴿子,鴿子會避戰減少損失,還能收集到一些無需競爭的資源,無論是整個系統還是變成鴿子的老鷹,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如果全是鴿子的話,雖然它們相互不會戰鬥,所以不會受傷。但是會因為謹慎失去很多資源,這時如果其中一些鴿子變成老鷹的話,老鷹會賺得盆滿缽滿,鴿子小心翼翼不敢接近的資源也會被老鷹收集。

對於整個系統和變成老鷹的鴿子來說,收益都會增加,所以在自然界中,既要有鷹也要有鴿,整體和個體才能獲得最大收益。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也有一個著名的"鷹鴿博弈"理論: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合作,也可以選擇競爭。選擇合作策略的結果是,可以避免對手之間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消耗鬥爭,可以像眾多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但如果選擇的是競爭策略,那麼雙方必定會因為爭奪戰利品而像老鷹之間那樣鬥個你死我活,即使是獲得勝利,也會被啄掉不少羽毛。

有好多人都會擔心,抱著雙贏的態度會讓自己吃虧,但實際上正如你對鏡子笑鏡子才會對你笑一樣,雙贏的合作態度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02

一隻獅子和一隻野狼同時發現了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配合得很默契,當野狼把小鹿撲倒後,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

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野狼共同分享這隻小鹿,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後來野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了,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這個故事中的獅子如果不起貪念,和野狼共享那隻小鹿,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如果它不咬死野狼,而是和野狼平分獵物,不但自己不會受到重傷,也可享受美味。

內耗的結果,使大家白忙活了一場,誰都沒得到好處,還導致兩敗俱傷。內耗是造成很多人忙碌不堪、身心憔悴的重要原因,只有抱著雙贏的心態,才能讓自己避免捲入這種"窩裡鬥"式的低效忙碌。

通用電氣公司一個名叫唐·瓊斯的員工。在她高二的時候,曾是學校籃球隊的女籃隊員,球打得相當不錯,身高也足以達到大學籃球隊的首發隊員的標準了。她有一個好朋友瑪琳,也被選入大學籃球隊成為首發隊員。

瓊斯比較擅長中遠距離投籃,常在10英尺外投籃,一場球打下來瓊斯能投中四五個這樣的球,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賞。但是,瑪琳非常不喜歡瓊斯在球場上成為觀眾注意的中心,無論有多好的投籃機會,瑪琳都不再將球傳給瓊斯了。

一天晚上,在一場激烈的比賽之後,由於瑪琳在比賽中一直不給瓊斯傳球,瓊斯像以往一樣都快氣瘋了。瓊斯的爸爸告訴她,最好的辦法就是瓊斯一得到球就傳給瑪琳。瓊斯認為這是最愚蠢的一個建議。

很快就要打下一場比賽了,瓊斯決心讓瑪琳在比賽中出醜。她做了周密的策劃,並開始著手實施讓瑪琳丟臉的行動。但是當瓊斯第一次拿到球時,她聽到爸爸在觀眾席上不停大叫:"把球傳給瑪琳!"瓊斯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球傳給了瑪琳。瑪琳愣了一下,然後轉身投籃,球應聲而入,2分!瓊斯在回防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為另一個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興。更重要的是,她們的比分領先了。贏球的感覺真好!後來,瓊斯繼續同瑪琳合作,一有機會就將球傳給她。

她們贏得了這場比賽。在以後的比賽中,瑪琳也開始向瓊斯傳球,而且傳球越來越精準。她們的配合變得越來越默契。那一年,她們贏下了大多數的比賽,並且兩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雙贏才能贏得更多,只有抱著雙贏的態度和方式,才能在激烈忙碌的競爭中找到那個願意和你風雨同舟的人,才能減少那些所謂的爾虞我詐的內耗忙碌對我們精力的損耗,才能丟掉不必要的包袱輕裝上陣,安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紐約客》的專欄作家Surowiecki曾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續忙碌,其實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而在這種自主選擇的忙碌背後,可能是低價值感,和一種深深的想要被看見的焦慮。

那些"不忙碌就空虛"的人,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的不是做不完的事,而是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行動背後隱藏的情緒。

正如電影《無問西東》中梅校長說的,"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一味沉浸在自我欺騙式的瞎忙中,很可能在碌碌無為的同時,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富蘭克林有句經典名言:"有些人25歲就死了,但是要75歲才被埋葬。"

瞎忙,意味著心靈的枯竭和死亡,人生終究一團亂。

有滿足感的忙碌,才是健康的忙碌。而病態忙碌者往往性格極端,或是無趣抑鬱,或是脾氣暴躁。

03

"內卷"一詞最早是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格爾茨對爪哇島農業經濟狀況的總結提煉,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名詞。最近的流行詞"內卷",更多的指人們拼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

最早把"內卷"這個詞引入中國的是一位從海外回國的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黃宗智 於1985 年出了一本書叫《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其中提到中國的小農經濟,勞動力過多,土地又有限,形成了一個"過密化增長"。投入到土地中的人越多,平均每個人就越窮,可以說已經是內耗了 —— 黃宗智把這個現象叫做內卷。

但如今內卷已經不是當初的意思了,它指一個組織、群體或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繼續前進或升級,只能不斷向內捲曲、收縮、並引發噁心競爭或持續內耗。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來最熱詞彙。

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都在不斷完善持續進步,內卷現象也伴隨著激烈的激烈的競爭應運而生。內卷現象引申到了各個社會基層、各個領域中,其中"內卷"在學校教學中較為常見,也引起了很大的共鳴。

教育"內卷"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形成了類似於市場競爭的格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為了將自己的考分最大化,考生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做題上,假設一個學生每天玩1小時、學8小時能得90分,而每天不玩、學9小時能得91分,那麼應該如何選擇呢?

在應試教育的思維框架內,人們都會選擇後者。因為沒有人願意承擔考試排名"一分一操場"的風險。可見,應試教育導致教育的"內卷"將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妨礙學生健康成長。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現狀:成績的取得,不是靠精心的講解和精緻的學習,而是拼時間,拼刷題,拼對學習的極限壓榨。低負高效的教學沒有了,取代的是時間擠、作業壓、考試逼,機械化重複性低效的訓練充斥我們的教學過程。

筆者作為首席教師,有機會到許多學校聽課調研,感慨許多教研之難,誰之過,假大空,形式主義,無實質內容。

在筆者看來,若學校強化內競爭(過分排名),則合作就難,學校引導外競爭,合作就容易。到過我們這裡一所名初中聽課,明明授課者有缺陷,該校老師點評不痛不癢,沒去說要害,事後問一些老師,為什麼不深入點評他的課,他們說他的帶的班級成績比我們好,還有什麼理由評說他人呢,再說如果我們說出自己經驗,他學會了,下次考試成績排名超過我們,臉朝哪擱。

太多的老師們工作壓力太大了,工作量太大了,他們需要的不是不停地督促上進,他們需要的是能安靜地休息一下,等休息完了再去琢磨一點兒自己的教育小理想。

實現教育小理想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時間學習,需要時間思考,需要時間實踐,需要時間反思。

各類考試、比賽、檢查固然重要,培訓固然精彩,但是,當你用這些把老師們的時間都塞得滿滿當當的時候,他們拿什麼去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拿什麼去在自己的試驗田上做點自己樂衷的教育?

我們做老師的都需要考慮孩子的內生動力,拒絕填鴨式的教育,但這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不是我們不想讀書,不想教學創新,不想用心技術教學,需要更多時間學習與反思。

而現在對老師的管理何嘗不是填鴨式的呢?雖然提出對教師減負,雷聲大雨點小,

任務一個接一個,材料一份接一份,會成長嗎?也許會,但更多的是內耗,一種疲於應付自己不希望做的事情忙碌之後的空虛,這與津津有味地忙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種忙碌之後的充實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教師的職業倦態感是很強的,因為被掏空。這種精神上的被掏空,讓老師們耗盡了熱情,也讓扼殺了教育的創新。

出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都避免不了受著內卷化,也許未來的路會異常艱辛,但是人生不就如此,不斷進擊,才能一站到底!

2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67歲法國夫人真時髦,穿露背泳裝像少女,同框女兒比基尼更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