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省省吧,關心他人,不如多關心自己的問題怎麼解決!
人生是一場遊戲,找對了方法,就可以順利快速通關;方法不對,當你還在一個地方被卡脖子,被拽住大腿時,有的人已經到達了“終點”。不是每個人天生都佔有那麼多外掛和秘籍的資源。
對於這場遊戲,愛因斯坦說:成功=正確的方法+艱苦勞動+少說空話。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不愧為物理界殿堂級的人物,把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最令人魂牽夢縈的命題“成功”,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輕而易舉地就終結了。
可是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因人因事因地因勢而異,涉及面太廣,公式分解到這一層,命題就是一個無限量(∞),愛因斯坦“表示”:我也無能為力啊!
幾十年後的今天,網際網路基本上破解了這一難題。比如你不會寫簡歷可以找網路,不會寫文章,不會做PPT還是可以找網路;覺得外賣又貴又不好吃,想自己做飯,可以拿著iPad一邊聽著歌,一邊按著影片的步驟學;和女友吵架了,感情問題出了問題,你同樣也可以找網路……
總之,有太多的不會不懂,網際網路基本上都可以幫你解決問題。方法有的是,只要你稍微用點心,花點時間,比較一番甄別比較,按照自己的需求,就可以篩選出合適自己最最佳化的或是“最佳”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心智成長模式,然後展開行動,最終獲得真正意義上工作、生活、情感等等人生能力的成長。
如果你不喜歡現狀,想改變自己,做你想做的事,喜歡的工作,你還是可以透過網路來學習。
換句話說,只要不要上天遁地的技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今天知識所產生的體量和傳播能力足以解決我們大部分的人生問題。
但多數人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嚴重。就拿中年危機來說,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時至今天,依然是最大的熱點之一,大家邁不過去的一道坎。而更糟的是,時代的鉅變,讓90後與70、80後的“中年危機”已經同處在了一個起跑線上。
問題的根源在哪,為什麼會這樣?
就像一位網友“回首紅塵”說的:如今錢越來越不好賺了,大家都在尋找出路,最令人痛心的是:我們寧可把精力都花在尋找新的捷徑上,也不願意花在提升自己上,我們寧可把聰明都花在玩新花樣上,也不願意花在改進產品(服務)的質量上。什麼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短影片等等,都是在變著花樣地賣貨,卻鮮見沉下心來做產品的,更很少有人願意去沉澱下來學習的。
這個浮躁的時代,急於求成,急於財富變現,抬頭看天的人擁擠不堪,連最基本的努力都喪失了,又何談什麼是正確的方法。
比如,我之前寫過很多實用方法論的文章,很多人點贊、收藏,給予很好的反饋評論,但真正會把方法論用到實處的人卻很少。這點我很清楚,網路的傳播形式,用於與不用全在個人,你無法逼他去做出有效的改變行動。所以我的觀點是:方法論只是為極少數人寫的,那些真正渴望改變,積極思考,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並把方法用於實踐的人。
但總有一些人,若無其事地告訴你,“文章很好,方法很實用嗎,看了一點,先收藏了,有空再看”,然後繼續去刷其他的內容,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想學不學是你的事,沒有人逼著你接受,逼著你改變,人生是你自己的,活成什麼樣也是你自己的事,你又何必自作多情,自欺欺人,多此一舉,默默收藏就好了,剩下的交給時間去做評判,它會給出公平合理的結果。
這類人無意改變人生現狀,大腦處於走馬觀花的遊離模式,我稱之為被獵奇心毀掉的人。
還有一類人也很有趣,“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無比堅定相信這是真理,卻也迷失了自己——沉浸在方法論的世界裡,不停地學習方法論,不停地找方法,感覺如獲至寶,甚至成了方法控,蒐集一堆的方法,但5年、10年後,這類人會變得更好嗎?實際上人生現狀並沒有改變多少,往往情況反而變得更糟。
我思考了半天,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本書、一篇文章的方法一旦呈現出來,再複雜的事情在大腦裡都會變得“輕而易舉”。因為大腦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幻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方法,自信心爆棚,有一種被“成功”附體的感覺,人的大腦會自動營造出一種自己離成功很近、唾手可得的假象。但現實離成功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任何一種方法,要想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都離不開“行動驗證、反饋糾正、持續精進”這些關鍵環節的刻意練習。而一旦掉進這種成功的假象裡,很多人就會沉浸在愉悅的飢渴中,貪戀這種成功假象的快感,繼續尋找方法論的快感。這種衝浪式的學習,會廢掉了一個人自己最真實的意圖——用正確的方法,改變當下自己不滿的現狀。
多數人要的不是成功,也並沒有多大的野心,只是從這些資訊中找到離成功那種很近的感覺,享受片刻的“一切皆有可能”的自嗨!
拋開所謂的成功論,人只要活著,就得解決問題,只有停止呼吸那一刻才算終點。從獨立起,無論工作、生活還是情感等等,總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解決;今天一個小問題不解決,堆積到明天,以此類推,幾年後這些問題就會變成人之不能承受的不堪重負。
但同樣有那麼多帶孩子的寶媽,鮮有人像她那樣實現了中年危機的逆襲成長,可以把原本一道育兒的“家常菜”最後變成自己的事業。
差距在哪?
某寶媽把自己育兒的經驗和同齡孩子的問題事無鉅細地形成了一套有案例,有科學原理的方法論日記,可實操性極強。而絕大多數寶媽只限於網路碎片化的育兒知識學習和鄰里朋友之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經驗分享。這就是平凡與非凡之間本質上的差距。
方法論幫這位寶媽成功度過了中年危機,度過了一個寶媽自我價值定位的迷茫和焦慮。透過這個事例,反觀中年危機這個問題,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任何一種再普通的工作,再普通的職業,善用方法,精進極致,都會平凡變成非凡。
所有偉大的開始,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這個開始是什麼,就是從最小的問題開始,找到相對應的方法去解決它。
活在當下,不是及時行樂,而是純粹當下,遇到再小的問題也不能對它漠視,置之不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別等到問題堆積如山,成了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時,才發現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也喪失了“愚公移山”的勇氣。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危機從來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中年危機的必然,背後的隱性失敗是對一系列小問題的漠視。
這個時代特別諷刺的一種普遍現象:關愛他人遠勝於關愛自己,拿著月薪3000的工資天天去操心身價過億富豪的生活,吃什麼,欠多少錢,和那位女星擦出了緋聞……
普羅大眾在娛樂(明星的是是非非)、熱點事件、他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那些成功人士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勝於關心自己問題——今天工作挨領導罵了,我該用什麼辦法避免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今天在因為一點事和老公發生了口角,我該用什麼辦法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氣;今天孩子又不做作業,我該用什麼辦法引導他……
這是一種個體的“社會性死亡”現象,勒龐稱之為“烏合之眾”。
而精英的做法則是:關心自己的需求,解決問題刻不容緩,尋求或探索方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問題。
結束語
我們常說,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個時代提供的方法已經足夠多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別浪費這些方法,按需所求,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