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馬未都,很多人都是從電視上一個個公知談話節目裡知道的他,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而他本人其實也是很厲害的作家、編劇,除此之外,他還是古董文玩收藏界數一數二的“大佬”。
他參與創立的個人博物館至今仍然開放,他本人更是對古董文玩的鑑賞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讓人信服。熟悉他的人也知道,他是個很愛說實話的人,他的某些發言往往切中時弊,說著別人不敢說的話。
馬未都
專家真的足夠專業嗎?馬未都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他買不到真東西。文物鑑定專家只看書不上手,就像看書學游泳一樣,一下水肯定沉底。”
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絕對是當今古玩市場的真實樣貌。
很大一部分專家,壓根算不上專家。我們經常說,某某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該如何去定義專家二字呢?
如果開啟字典會發現,專家指的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 ”。
這種解釋,也有著他的道理,專業技能與學術知識,是一個專家的根本,但也只是根本。換言之,僅僅具備知識的專家,可能並不是專業的專家。因為他們缺少了重要的實踐一環。
在馬未都這句話裡,這些電視上的專家有很多都是這種不專業的專家。他們在知識方面,確實有著尋常百姓所不具備那一部分,但人的生命畢竟有限,而人的精力也有著上限,在精通了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想要有實踐過程,可以說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耐心與努力,而這確實最難以修煉的。
唐三彩
在1992年,北京故宮的專家就發生過一起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間,事情的起因是海關在一位即將出境的旅客身上發現了珍貴文物唐三彩,但旅客卻聲稱這是工藝品,並不是古董。海關為了驗明真偽特意請來了故宮專家進行檢驗,經幾位專家確認一致認為這是古董真品。
旅客為了表明清白,就帶領一行人去到了自己購買唐三彩的地方,結果發現這裡的工匠是一位仿製唐三彩的高手,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這樣的事件之所以會發生,一方面是這位高手的技藝確實了得,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故宮專家們也有著失手的時候,而他們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專家了。
很多的專家,都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了紙上談兵,也讓文物鑑定這個學科成為了撈金的一種手段,畢竟電視節目都有著自己的臺本,而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只是一場經過精心安排的盛大表演秀,而想要躋身於這場秀,專家的身份就是一張很好的入場券。
馬未都曾經表達過對很多電視節目裡專家的不認可,有些專家在替嘉賓鑑賞寶物時,總會有一些在馬未都看來的錯誤。比如,很多電視節目的專家都喜歡在鑑定時帶著白手套,看上去就顯得專業,可馬未都指出這樣的做法有時候也是錯的。
鑑寶節目
假如鑑定的物件是瓷器或者玉石,本身就需要鑑定時的觸控來給出結論,而帶上手套只會讓這一項變得困難。再加上這些器物比較光滑,容易掉落,而戴上手套更是增加了掉落的可能性。
在某些需要佩戴的場合,如古籍書畫的鑑定時,很多專家又脫下了手套,這對於脆弱的紙張,可以說危害極大。
這樣的專家,就是馬未都口中在市場裡活不下去的專家,因為他們很多人的能力或許都配不上專家二字。
鑑寶專家
專家不一定有德行在2009年9月,一個男人帶著自己的傳家寶參加了一檔電視鑑寶節目,這個男人叫做朱雲,而他的傳家寶就是赫赫有名的《嵩陽漢柏圖》。
這幅畫是乾隆皇帝的御筆畫,是他在嵩陽書院見到兩棵古樹時心中有感而畫,畫上還有乾隆的題詩,哪怕對文物不懂得人都知道這幅畫背後蘊藏的巨大價值。
朱雲家中並沒有古玩的愛好者,所以只能透過電視鑑寶來試一試畫的真偽。在活動現場,鑑寶專家劉巖並沒有當場下定論,而是讓朱雲晚上再見面詳談。
當晚,朱雲去到了劉巖入住的酒店,一番攀談,劉巖表示朱雲的這幅畫是仿製品,不值大錢,但自己可以幫著找個買主,賣個幾萬元還是很輕鬆的。
朱雲見畫是贗品,也就沒了保留的意義,還不如出手賣了它,也就爽快答應了。沒過幾天,劉巖就帶著賣家找到了朱雲,最終以17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完成了這次交易。
《嵩陽漢柏圖》
時間來到兩年之後,朱雲在電視上發現這幅自己兩年前出手的《嵩陽漢柏圖》居然現身在知名的拍賣會上,最終還以87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此時的朱雲只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一紙訴狀將當時的中間人劉巖與買家告上法庭,可惜後因證據不足,一直沒有定論。
此事在網路上引發了一輪很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是朱雲看錯了,那副8700萬的真跡壓根不是他的那一副。
也有人說,劉巖作為專家,公然買賣假貨的行為令人不齒。還有人覺得,整件事情就是炒作,博人眼球。
可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劉巖作為受邀的鑑寶專家,就應該公平公正,他的首要目的是鑑寶而不是買賣,可他卻私下裡慫恿朱雲交易,這樣難免不讓人心生懷疑。
這事件背後所展露出的問題就是專家們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的問題。在某些鑑寶機構裡,證書代表的就是這藏品的價格而不是價值。一件高仿品只要有了證書,就能提高身價,甚至以假亂真。
而這些專家們也能從中獲利,也就是大家說的吃回扣。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專家本身就不夠專業,他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在學習與經驗積累上,還不如多發些證書,多用自己的專家名頭來賺賺錢。
普通人對於文物領域的知識空白,就成了這些專家們大肆斂財的最好機會,他們只為了錢的價值觀早已經讓他們對不起自己身上的專家二字。
而事實上,這些專家中的很多人獲得這個稱號時,就沒有付出太多的成本。根據業內的很多人爆料,電視上的許多鑑寶專家或許都未曾系統地學習過文物古玩類的知識,他們的水平與真正的專家有著天差地別,而也正是這些區別,讓他們更願意藉著專家的身份來販賣良知,賺昧心錢。
寶物有專家鑑定,那這些專家又靠誰來保真呢?而這些無法保真的專家在文物市場上會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嗎?
古玩瓷器
馬未都為什麼敢說這樣的話?很多人都對上面提到過的專家不專業和專家無德行表示譴責,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為什麼有資格這樣說。其實,他之所以敢這樣說,也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就是他豐富的古玩知識。中國有句詩寫的很好,叫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重要嗎?那是自然,可比書本上知識更重要的,是一次次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一點在古玩行尤其重要。
假如到潘家園去,看看路邊蹲著的大爺,這其中總有幾個有真本事,哪怕沒專門在學校裡學習過,他們的眼力也比天天抱著書本看古玩的學生要好。
馬未都
馬未都就是這樣的人,他早在80年代就開始收集古玩,如今已有千餘件藏品,他並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早年間自己在市場上一點點琢磨探索出來的。
曾經有外國人拿著瓷器來鑑定,他連包裹都沒開啟,只瞧了眼蓋子,就說出了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瓷器。而這些,都是他自己用時間與精力沉澱出的能力。
其次,就是馬未都作為一個文人的氣節。他曾經表示,如果有人拿來個好東西,讓我給出個價,我可能就不給他鑑定了。因為在馬未都眼中,文物被衡量的標準並不是價格,而是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數字所不能表現出來的。
古玩
這也是馬未都有資格說出那些專家在市場上活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在他眼中,古玩並不是賺錢的工具,他的收藏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渴望透過這一件件器物,去感受遙遠時間那一頭中那些人的生活。
專家也好,普通人也罷,每個在古玩圈子裡摸爬滾打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理由,無論是真的喜歡古玩,還是單純地想借著古玩賺錢,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只要不觸犯道德與法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堅持下去。
畢竟觸犯法律時,有司法部門對他們進行懲處,而觸犯道德底線時,還有馬未都這樣的人願意站出來說句實話,告訴矇昧的大眾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