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蛇敬而遠之,而在印度,蛇則被人們看做朋友。印度有蛇廟、蛇村比舞、蛇船賽,每年還有蛇節。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儀式,許多印度教徒會在蛇節祭天給蛇神獻上雞蛋和牛奶作為供品。
印度雪拉萊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每年8月份的蛇節,雪萊市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會不約而同到野外捕蛇。他們將捕來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廟宇裡“囤積”。
吃過晚飯後,他們就會來到廟子裡,爭先恐後徒手捉起一條蛇或數條蛇, 步出廟宇外開始盡情狂歡,與蛇共舞。他們幾乎人人手上都揣著一條蛇,有的人將蛇抱在懷裡,不停地親吻著;有的人將蛇纏繞在身上,大搖大擺地邁著方步,像是藉以炫耀自己的膽大無比;有許多年輕的女性竟然把蛇繫縛在肚臍間,當做美麗的“腰帶”;還有一些小孩子,只穿著短褲赤裸著的身體上倒掛著八九條紅綠斑紋相間的小....
儘管眾多人會被蛇咬傷、纏傷,但他們卻引以為豪。這些人認為,被蛇咬、纏了預兆著今生今世無災無病。蛇類在南亞文化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也由此誕生了“舞蛇者”這一獨特的舞蛇人群體。
千百年來,他們一直活躍著。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一根笛子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印度蟒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自然環境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與毒蛇為友。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眼鏡蛇、蟒蛇在他們的指揮下,無不俯首聽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們也會用草藥迅速解毒。
捕蛇是這些舞蛇者的看家本領,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他們便四處覓蛇。舞蛇者們都隨身攜帶著一種類似笛子的獨特樂器,先是用它吹出來揚的樂曲,讓蛇變得安靜,再用特製的金屬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誘它將嘴張大,然後以極快的速度將藏在蛇牙後面的毒囊取出。
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區的街頭,可以看到許多從事舞蛇表演的人。舞蛇者把含有劇毒的毒蛇纏繞在自己的身上,蛇能伴隨著笛子發出的樂聲翩翩起舞,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不到恐懼,看到的僅僅是陶醉其中的快樂。據悉,他們大多數是印度教信徒。
這些舞蛇者常年在巴基斯坦農村雲遊,生活異常艱辛。在虔誠的印度教教徒眼中,蛇並非動物,而是通人性的靈物,眼鏡蛇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化身。 上千年的歷史也讓舞蛇者們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每當他們的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們便在他身上滴幾滴有毒的蛇液。他們相信這會幫助他生來便具備辨別蛇性的能力,並增強嬰兒的免疫功能。
他們還相信,蛇可以治癒很多疾病。巴基斯坦舞蛇者協會的負責人法切爾.巴哈拉尼說:“現在巴基斯坦有56種毒蛇,他們中絕大多數都能分泌出有藥用功能的毒液。”舞蛇者們除了在街頭賣藝外,他們的另一個副業是賣蛇藥。由於蛇渾身上下都是寶,蛇皮可以做鞋子和皮包,蛇膽可以入藥。因而一些舞蛇者開始走上了順賣統的道路。
不過,那些保持古老習俗和傳統的舞統者堅決反對這種“數典忘祖” 的做法,他們認為舞統者可以用充來賺錢,但絕對不可以賣蛇或系統,因為假如世界上沒有了統,他們的古老職業也將徹底消失。
在巴基斯坦,舞蛇是合法的行為。不過在巴基斯坦的鄰國印度,獵殺或者利用爬行動物謀生都是被嚴格禁止的。
隨著歷史的進步,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也給舞蛇者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常年在街頭從事舞蛇表演的阿吉.喬基斯說:“舞蛇是聖人們給我們的神聖生活方式,但是現在人們並不尊重我們,也不給我們鼓勵。”耍蛇行業也是一種“眼球經濟”,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衝擊下,古老的印度耍蛇業如今已呈現衰敗的跡象。
動物保護主義者對舞蛇者們的行為也陷入了困境,他們一方面痛恨這些利用毒蛇來表演牟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卻又深知這種存在了上千年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舞者們希望政府能夠出面為他們提供經濟上的扶持,並且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居住地和研究中心。一方面可以研究他們上千年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研究他們是如何養的毒蛇。
而且最近幾年印度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挖掘本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專案,印度雪拉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故印度旅遊部門將之列為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印度政府為了禁止蛇皮貿易,1972年後嚴厲打擊街頭要蛇藝人。 或許印度政府意識到一門千年藝術即將失傳。為了保護耍蛇人,政府即將推出“耍蛇人培訓”計劃。參加過政府培訓的要蛇藝人將正式成為國家動物園的馴獸師,被冠以“爬行動物專家”的頭銜。耍蛇人將向來動物園參觀的孩子們講解野生動物的趣聞和叢林生活。此外,政府將建立“耍蛇人專線”,為市民捕捉忽然爬到家中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