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從1980年開始從事職業教育,至今整整40年了。不用說,我對職業教育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就像一條魚,掐頭去尾,我把生命中最好的一段(24歲至64歲)獻給了職業教育。

40年做著同樣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產生倦怠感的。慶幸的是,我從來沒有過倦怠感。回首職教生涯,自我總結了三句話:這一輩子只幹了“職業教育”這一件事;這件事到退休還是感覺幹得不夠好;如果有可能我還願意再幹下去。

種種跡象表明,這位“老同志”的觀點是有著厚實的群眾基礎的。舉例說明:

我在某職校講座,主持會議的校領導在講座結束致辭時說,感謝劉校長語重心長的講座,他希望我們能增強幸福感,這是個不討好的話題,但我被劉校長的精神感動了。不要說在座的各位老師了,平時我都不想進學校的大門;一想到每天要面對上課睡覺、下課胡鬧的孩子,我的頭都大了……

在某職校講座,一位教師一邊聽講座,一邊給我畫了一幅頭畫素描。她將畫像發給我時,說我像一位“士”,像一位“古人”……。言外之意昭然若揭:我的講座距離教師的現狀太遠。當然,這位教師也安慰我說,你是個理想主義者,這個世界要是缺少了理想主義者,也就不可愛了。

前不久在某職校講座,我做了現場調查:感到自己職業生涯幸福的教師請舉手!偌大的禮堂,只有一位教師高高舉起了手……

如此說來,絕大多數職業學校教師是不幸福的了?如果是,那麼我想反問:幹一輩子自己感到不幸福的工作,這樣的人生值得嗎?有意義嗎?

我正在寫自己的回憶錄(書名暫定為《且行且吟:我的歲月我的夢》),回首我的“職教生涯”,自我感覺活得很充實,走得很堅定。有人說,那是你的職教生涯太順利了,所以你才會有幸福感。事實上恰恰相反,我經歷的艱難比一般職校教師要多得多。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必須面對很多考驗,跨越很大障礙。

我成長的每一步,最初都是不被“關鍵人物”認可的;在經過努力獲得認可後繼續前行時,又面臨再一次地不被認可;然後再繼續努力;反覆如是。這一點,很像我們“中國的崛起”。

我的回答是:

1.來自於我的生活信條。

生活信條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可以說是包羅永珍的。就我個人而言,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服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儘量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這句話說出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是很困難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基本上做到了。

普通人的一生是平淡無奇的,但是再普通的人,一生中也要經歷一系列重要時刻、緊要關頭。在我人生經歷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或緊要關頭,我都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我的良知在呼喚什麼?這樣做我會不會後悔?當確定符合自己的良知,確定自己不會後悔時,我就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

實際上,正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生命軌跡。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文章《我只能成為我自己》。我所能做的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

2.來自於我的使命感。

使命感,即一個人對自我天生屬性的尋找與實現。使命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沒有人能夠清晰地知道“自我天生屬性”究竟是什麼?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努力去“尋找”,努力去“實現”。在“尋找”的過程中不斷“實現”;在“實現”的基礎上再不斷去“尋找”,反覆如是。我的大半生就是在尋找——實現——再尋找——再實現的過程中走過來的。

我做過許多“夢”,作家夢、指揮家夢……,這些都是我曾經“尋找”過的。

我不喜歡會計專業,偏偏在財經學校工作了近四十年;我從來沒想過幹教育,卻幹了一輩子教育……,這些都是我在“尋找”過程中有所“發現”的。

我的生活信條,使得我經常說“不”;我的使命感,使得我做什麼工作都全身心投入。矛盾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我”。

一個從不違背自己內心良知的人,一個做什麼都全身心投入的人,一定是個充滿幸福感的人。

如果有人進一步追問我:你的生活信條和使命感又是從哪裡來的?實話實說,我沒有確切答案。如果非要回答,我想來自於三個方面:先天稟賦;家庭教育;讀書。

先天稟賦我說不清楚,要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等方面做出解釋才行。但是常識告訴我們,每個人先天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讀王鼎鈞的書讀到一個小例子:兩名小學生(一男生和一女生)在路上同時發現了一張面值100元的鈔票,女生說,我們應該交給警察或學校,男生撿起鈔票就往家裡跑。女生在後面一邊追一邊指責男生不該這樣做。就這樣一直追到了男生的家。男生的媽媽正在打麻將,問明情況後大咧咧地從牌桌上拿起50元錢給女生:“不要吵了,不就是100元錢嘛,給你50元,好了,好了,趕緊走吧!”女生沒有拒絕,而是把這50元錢交給了警察,並且說,本來應該交100元的,沒辦法,我只拿到50元。後來,一個來警署找新聞的記者知道了這件事情,很快寫出稿件在廣播電臺播出(當時還沒有電視)。電臺採訪了這位女生,問她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做法?她說,平時媽媽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電臺又進行深度採訪,把女生的媽媽請到了電臺。這位媽媽淡然地說,這件事沒有什麼可說的,難道不應該這樣教育孩子嗎?

這個小例子揭示了一個大道理:在通常情況下,家長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我出生在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

我父親做了一輩子會計工作,他的工作配得上兢兢業業這四個字。他最自豪的就是:一輩子和錢打交道,沒有出現過一分錢的差錯。其實何止是沒出過錯,他的敬業精神體現在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那個時候發工資都是發現金,每個職工一個信封,裡面裝著工資條和麵值不等的鈔票和硬幣。全廠800多號人在同一天領工資,而財務科就幾個人,每個會計人員的視窗前都排起長龍,就屬我父親的視窗排的隊最長。因為職工都知道,“劉會計”發工資的速度比其他會計要快得多。職工們不知道的是,父親在背後是下過功夫的。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背誦記憶全廠職工花名冊的細節:父親把厚厚的花名冊交到我手裡,他一邊喝著酒一邊說:“提吧,不要按順序,隨便提。你提名字,我就報工號;你報工號,我就說名字。”我隨便開啟一頁,隨便提了一個名字。父親立即報出了那個人的工號。報完後問我,對不對?我說,對的,父親就很得意;然後他會再抿一口酒說,接著來……。我開始對父親背花名冊很不理解,我問父親,領工資的人報工號,你按工號找工資袋不是很快嗎?有這個必要反覆背誦嗎?父親說,你不懂,有不少工人總是記不住自己的工號,有時好不容易記住了,廠裡還會調整工號,這樣一來二去,就有很多人記不住、記不清自己的工號了。我背熟了他們的工號和名字,遇到不知道自己工號的人,我照樣能很快地找到他的工資袋,這就是他們都願意在我視窗排隊的原因(再得意地抿一口酒)……

我母親是一名普通工人,先後在徐州製冰廠、水泥廠工作,一個是最冷的地方,一個是最髒的地方(在立窯、旋窯下面接水泥、裝袋)。母親對工作從無怨言,幹活也不惜力,髒活重活搶著幹,職工都願意和我母親分到一個班(那時是早班、中班、晚班三班倒)工作。母親沒有多少文化,勉強能看懂報紙新聞。所以母親給我講的道理都是非常樸實、樸素的,比如,“幹活累不死人,看見活不幹才急死人”“一個班反正就那麼活,你不幹,別人就得多幹,那樣的人不實在”“跟誰都不要鬧彆扭,讓著他們一點,什麼矛盾就都化解了”“不要說領導不好,向上面彙報情況的不是你,是他們” ……

我小時候家裡姊妹多(兄弟姐妹七個),經濟窘迫,生活困難。父母在物質方面沒有給我什麼,但給了我最好的影響:做一個勤奮、敬業、樸實、善良的人。

與先天稟賦和家庭教育相比,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讀書。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怎麼誇大都不過分。讀書的好處說不完,可以寫一篇大文章,也可以寫一本書或幾本書。老生常談,不再多說了,舉個例子吧。

十九世紀美國廢奴運動領袖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還是個小黑奴的時候,他的女主人開始教他讀和寫。許多年以後,道格拉斯成為美國黑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成了幾任總統的顧問。這時,他還記得當年男主人怒氣沖天的情景。男主人對女主人咆哮著說:你對他怎麼好都可以,但是千萬不要教他讀和寫。要是你教會了他讀和寫,那就再也留不住他了。道格拉斯說:“平日裡,女主人耐心的教導並沒有從根本上打動我,倒是這些話深深地打入了我的心。它一下子就點亮了我的心燈,觸動了我沉睡著的感情,一個深刻的認識產生了:原來‘讀和寫’是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通道。”

奴役,是人人都想擺脫的;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但是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功名利祿的所“奴役”?被吃喝玩樂所“奴役”?

自由,多麼神聖的字眼;自由,多麼高貴的品質;自由,多麼崇高的追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847年創作的一首短詩《自由頌》雖然只有四句,卻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革命家、演說家,弗吉尼亞首任州長(1736~1799年) 帕特里克·亨利在美國革命前夜弗吉尼亞議會的演講中以“不自由,毋寧死”作為結束語,從而聞名全世界。

你想做一個自由的人嗎?你想做一個幸福的人嗎?那麼,開始讀書吧!

本文的題目借用了我國已故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句。我把全詩抄錄在此,表達對汪國真先生的深深敬意和哀思。

嫁給幸福

汪國真

有一個未來的目標

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

就像飛向火光的灰娥

甘願做烈火的俘虜

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

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裡

誰能說得清

什麼是甜 什麼是苦

只知道 確定了就義無反顧

要輸就輸給追求

要嫁就嫁給幸福

2020年9月8日

1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俄阻止西方為敘利亞提供人道救援?敢問德國代表一句:誰搞亂了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