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古玩街曾經繁華一時,人聲鼎沸,不僅雲集著眾多的文物愛好者,國內許多頂級鑑定大師也徜徉於此,流連忘返。這是因為在迴歸之前的香港,成為了走私文物的重要關口,國內外的文物販子就以此處為交易中轉地。為了挽救文物,博物館的專家們經常親自上陣,盡最大可能為國護寶。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就是如此,他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被譽為“青銅器鑑定第一人”,上博的青銅館館藏眾多,在國內佔據半壁江山與馬承源先生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馬先生在當時的香港,收歸青銅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1995年歲末,他與副館長汪慶正又意外地發現一件珍貴文物。
這件文物的外形就很獨特,看起來像青銅鼎或青銅鬲,也有小口、圓腹和三隻獸形鼎足。但是,它還有一條弧線優美、小龍環繞的提樑,提樑上面還有一條鏈子,一端鎖住器蓋,一端鎖住器身。這種造型實在讓人困惑,上面像壺,下面像鼎。更為重要的是,文物上面清楚地刻著12個字的銘文:
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
其實,馬承源先生看過之後,心中有數。這件文物應該叫盉,器型現在是消失了,但在古代卻是並不少見的酒器。不過,店家雖然不懂青銅盉,但他卻認得那些銘文,更何況期中的“夫差”二字如此顯眼,所以開價就是150萬。
雖然時間倉促,但馬先生和汪先生對視一眼後,已經確定文物的真實可靠。銘文中的“夫差”就是大名鼎鼎,幾乎家喻戶曉的吳王。關於他的故事很多,國內也出土過為數不多的“夫差”銘文文物,但都以兵器為主。這種酒器、禮器,還是第一次見到。
在八十年代,150萬可不是個小數目。更何況當時已到年底,上博用來徵集文物的經費已經所剩無幾了,賬面上的20萬,遠遠不夠。然而,這件難得的文物,錯過了不僅可惜,還有可能流失海外。馬承源先生一狠心,咬牙提出先支付定金。按照古玩界的規矩,在約定付款日之前,店鋪老闆便不能將文物轉手他人了。
而且,馬先生還憑藉著自己的口碑和信譽,帶著文物先行回到了上海。博物館的其他專家看到之後,也是讚不絕口。然而,資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期如果交不上錢,不僅文物要還回去,定金也打了水漂。
就在這萬分緊要的關頭,香港富商、英國慈善家何鴻章得知此事後,連文物的面都沒有看到,就將錢撥付給香港的店家,同時也將文物捐給了上博。這件堪稱國寶的文物,被命名為“春秋吳王夫差盉”。
文物能夠重新回到祖國,足夠讓文物愛好者興奮。更讓人遐想連篇的還是那段銘文,既然是吳王夫差所制,銘文中有提到是為“女子”所鑄,那這件文物的真正主人莫非是西施?
你別說,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猜測還讓人覺得挺有道理的。吳王夫差本是一代雄主,打得越國差點亡國。只不過後來越王勾踐的隱忍,讓他沒有斬草除根。越國奉獻的美女西施,更是讓夫差醉生夢死,喪失鬥志。既然西施能讓夫差神魂顛倒,夫差為其製作青銅器並刻上銘文紀念,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而且,從史料上來看,與夫差關係最密切,最受寵愛的“女子”,也只有西施了。因此,儘管銘文中並沒有提到名字,還是有學者撰文表示“不能排除女子其人為西施的可能”。
但是,還是有古漢語學者一針見血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完全排除了可能,因為在文言文中“女子”的是“女兒”的意思。“子”這個字,就是孩子的意思。《詩經》中就有“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的說法。
根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有三個女兒,有中途夭折的,有外嫁聯姻的。吳王夫差的這件青銅盉,應該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女兒,絕對不可能是為西施所制。但是,它依然不失為一件稀世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