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和抑鬱是全球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超過5億人受到影響,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為兒童和年輕人。這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尋找有效的干預措施上。
近年來,人類和動物研究都反覆強調了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大腦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腸道和大腦透過腸-腦軸連線,包括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通路的雙向通訊。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本身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不斷變化,並對壓力和生活方式選擇(如飲食)等因素做出反應,已被證明可以調節基因表達和大腦代謝產物的釋放。
此外,在成年人中,微生物組組成的非典型變化已被證明與焦慮和抑鬱症狀有關,但我們對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發育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知之甚少。動物研究已經表明,青春期是微生物群落調整腸腦軸的一個重要視窗,這可能是導致此期間心理健康問題顯著增加的一個因素。
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一種方式是透過飲食控制。研究表明,飲食結構的劇烈變化可以在短短几天內改變細菌多樣性。“益生菌”是有助於宿主腸道微生物菌群的活微生物,而“益生元”是為宿主微生物提供營養的不可消化的食物(如纖維),即有益腸道細菌的食物。益生菌和益生元沒有與藥物干預相關的副作用,可以很容易地納入我們的飲食中。
方法
Liu等人搜尋Embase、MEDLINE和PsycINFO,並搜尋所有與抑鬱和焦慮相關的既往系統綜述的參考文獻。為了納入研究,研究必須使用以下方法:1)對照臨床試驗設計,2)人類參與者,3)益生菌/益生元作為干預的唯一有效成分,4)抑鬱和/或焦慮測量作為結果,但需要單獨分析。
34項研究符合標準,Liu和同事從以下方面提取了資料:1)樣本年齡組,2)平均年齡,3)樣本型別,4)女性參與者百分比,5)口服益生菌/益生元的形式,6)結果測量工具,7)研究設計,8)干預時間。當研究同時呈現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結果時,作者選擇狀態焦慮作為更直接的治療效果指標。
結果
納入研究的一般特徵
最終的研究包括34項:7項益生元和29項益生菌試驗。兩項研究同時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1項三臂平行設計,分別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條件。
益生元
在7項益生元研究中,使用的益生元化合物是雙糖-半乳糖低聚糖(B-GOS)、果寡糖(FOS)、GOS和短鏈FOS (scFOS)。干預時間在4小時到4周之間。在薈萃分析中,沒有發現益生元和安慰劑條件之間的差異,即使經過敏感性分析,焦慮和抑鬱結果也沒有變化。
益生菌
在29項益生菌試驗中,有兩項試驗集中在長雙歧桿菌和凝結芽孢桿菌,其他試驗集中在單獨或與其他菌株聯合的乳酸菌。干預時間從8天到4周不等。
益生菌治療抑鬱症的試驗
益生菌治療抑鬱症的試驗共有23項研究,有24種獨特的效果。總的來說,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干預後抑鬱水平較低(d=-0.24;95%CI: -0.36--0.12;p<0.01)。異質性水平適中(I2=48.2%,p=.01),因此進行了調節因子分析。這一效果並不因平均年齡、女性參與者比例或干預持續時間的影響而改變。然而,將後一個變數二分法處理後,僅在超過1個月的治療中顯示顯著效果 (d=-.28; 95%CI: -.44 to-.13; p<.001)。對樣本型別的調節因子分析顯示,與社群樣本相比,臨床樣本具有顯著且更大的影響 (d=-.45; 95%CI: -.68 to-.23; p<.01) 。沒有發現顯著的發表偏倚。
益生菌治療焦慮的試驗
益生菌治療焦慮的試驗共有22項研究,具有23種獨特的作用。總的來說,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在干預後表現出更低的焦慮。沒有觀察到顯著的異質性(I2=5.0%,p=.39),因此沒有進行調節因子分析。最後,發表偏倚比較溫和。
敏感性分析
作者發現,在益生菌試驗中,當乳酸桿菌益生菌與其他益生菌菌株聯合使用時,對抑鬱症有更大的影響。然而,在只使用乳酸菌的試驗中,對抑鬱沒有影響,對焦慮也沒有效果。
結論
作者的結論是:目前益生元和益生菌治療內源性疾病的證據基礎似乎不大。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報告了益生菌對焦慮和抑鬱的綜合作用,儘管只是很小的效果。研究還發現,單獨使用乳酸菌似乎根本不能影響焦慮,但與其他益生菌菌株聯合使用時,可以減少抑鬱。
實踐意義
這篇綜述概括了目前關於益生元/益生菌給藥以改善精神健康結果的研究。益生菌有望減輕抑鬱症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強調,有幾個因素在決定益生元和益生菌療效中起著重要作用,強調需要制定適當的研究框架。這應該是多學科的,遵循研究領域標準給出的例子,以多層次的方式研究微生物-腸-腦軸。此外,應該更多地關注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和相關的發育階段,因為補充益生元和益生菌對大腦生理的影響可能具有時間敏感性。
我們同意並建議,為了更好地支援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我們需要考慮個人情況和年輕人的日常經驗。研究工作也必須反映這一點,我們建議在隨機對照試驗中使用多學科方法(彙集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如醫學、微生物學、神經科學、營養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以便更好地測試心理生物製劑對年輕人精神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