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摘要:我也不喜歡標題中的“爛“這個字,但還是要讀完整篇論文再作評價。康德曾說,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的人。像海洋一樣深遠廣闊的康德哲學,是能夠容得下一個“爛“字評價的,不會侮辱康德哲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自說自話缺少爭鳴的學術沉悶中,這種毫不留情指向權威、甚至聽起來有點兒刺耳的尖銳學術批判應該得到寬容。

  | 趙冉(華中科技大學)

近期,一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有人稱其“挑刺式的研究毫無學術價值,本末倒置,有博取名聲之疑”,還有人認為“學報不是網路論壇,這個詞根本就不該在一個學術論文中出現”,評價以反對聲為主。針對輿論的批評,論文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教授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筆者也不喜歡標題中引起爭議的“爛”字,但認為更該超越個別語詞口水爭端去看文章核心內容:空口指責不如用理性批駁,不妨藉機掀起一次“康德倫理學論辯潮”,用理性卸下道德審判,用辯論呼喚真理。

截至發稿前,該論文在知網的下載量僅為195次,不難判斷,網友們的批評大多停留在論文的標題,還有少數則透過轉載他人點評文章的截圖進行批評,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舉存在斷章取義之嫌。由此看來,很少有真正對文章內容邏輯進行全面批評的人。思想就是一種否定,哲學是一個充滿主觀認知的學科,但其論證思路自有客觀的邏輯,一篇文章的主觀判斷的合理性是依靠其論證的支撐程度決定的,一味對著題目指責其用詞“不客觀”,而不是去分析論文字身的論據與論證,不回到文獻文字本身,這並非學術論爭應有之道。

我仔細閱讀了那篇論文。根據原文,作者透過對康德的研究方法、倫理議題觀點進行評析,認為其原作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康德)在開始部分僅從幾個有關責任的例項推出具有普遍性的‘意志的原則’,不僅在方法上不合邏輯,而且在觀點上也是錯的。這個初始性錯誤導致後面以它為前提的所有論述及觀點也不可能正確。”不完全的歸納推理本就存在謬誤的可能性,作者對康德的否定並不是無的放矢。而且,作者並非網友所推斷的“傲慢至極”。首先,作者始終強調在倫理學範疇內對康德的批評,而非將其全部思想精華一竿子打倒。其次,在論文結尾,他謹慎地寫道:“在以往的倫理思想史上,對這兩個問題的確都沒有讓人滿意的回答……我們還得繼續尋找至善和道德最高原則。”通讀全文,筆者覺得這篇論文是在學術框架中對康德倫理學進行反思和批評,標題略顯誇張,但內容其實很學術。

諸多網友認為作者對康德的批評無端而過重,本質上是“服從權威”的心理作祟,覺得權威不能碰,權威就是定論,權威得供著,特別是像康德這樣的權威,只能膜拜不能碰,更不能以“爛”去形容。但學術的發展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批判地否定,正如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亙古不變的真理,才完善了新的物理學理論。“爛”字值得商榷,但不要被“爛”字遮望眼。不要說一個哲學教授,就是一個哲學門外漢,也是可以批判康德哲學的,哲學是人學,是智慧之學,有智慧的人都有討論康德的資格。

哲學,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追求智慧”,而理性的辯論則是追求智慧的重要途徑。古代雅典,蘇格拉底和無數哲人學者常常匯聚一堂,彼此辯論,取長補短,甚至不乏挑戰冒犯之語。這種自由批判精神,共同締造了哲學的首個“黃金時代”。英國當代哲學家以賽亞·伯林也曾就穆勒的哲學著作《論自由》提出批評,認為其對自由的概念具有侷限性,引發了諸多學者撰文指責。為此,他用書信一一論證迴應,亦不乏通俗之詞,文章後被收錄於《自由論》,書中作者詳細論述並創造性提出了“自由多元主義”學說,成為了當代自由主義哲學的奠基人。此外,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作者“不服來辯”的強硬態度,反倒是對學術規範的最好維護,也是推動學術發展的最佳方式。

我也不喜歡標題中的“爛“這個字,但還是要讀完整篇論文再作評價。康德曾說,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的人。像海洋一樣深遠廣闊的康德哲學,是能夠容得下一個“爛“字評價的,不會侮辱康德哲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自說自話缺少爭鳴的學術沉悶中,這種毫不留情指向權威、甚至聽起來有點兒刺耳的尖銳學術批判應該得到寬容。在作者的宣告中,刊發原文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也順帶釋出了徵稿啟事,面向全社會徵集與原文相關的學術文章。只希望全社會能夠以理性批駁呼喚百家爭鳴,為我國倫理學的發展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曹林點評:我也極不喜歡“很爛”這個標題,不能怪輿論和網民盯著標題的批評,一篇學術論文,如果讓人只看到了標題就停止了思考、刺激情緒形成爭端,某種程度上不是輿論膚淺,而是文章和刊物的失敗。這是一個失敗的標題,標題是為內容服務,要能概括內容並提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嚴謹的學術論文,標題不能超越內容意涵,以讓人眼前一亮的方式將讀者引向內容、讓讀者讀完內容後回味標題的妙處、與內容互相成就的標題,才是好標題。

但是,我很欣賞這篇評論為內容所作的辯護,在眾人停留於標題爭端時,她仔細閱讀了這篇論文。這是評論作者應該做的,當別人在某處停止思考時,她能夠往前走一步,避免停留在事實的山腳下和邏輯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或破口大罵。標題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耐心去看下內容並嘗試去理解其深刻意涵,在內容層面去交鋒辯駁,這才是可貴的。小眾的學術論文常被頂上大眾傳媒,引起輿論口水戰,認真讀原文的不多,這就使讀全文有了可貴的品質和評論的附加值。

文章的結構有清晰的質感,三個層面的論證:一,超越標題看內容本身的價值,引用原文作論據。二,學術史上的爭端,很多問題越爭越明,不乏激烈的交鋒、站在前人肩膀上推動哲學正規化轉換的佳話。三,當下的學術沉悶需要被打破,稍顯偏執的語詞應被寬容。內容、歷史、現實,三個維度有緊密的勾連。評論寫作需要這種批判性思維,從“無知的確定性”“有知的混亂性”走向“尋找複雜並使之有序”的清晰性。讀完你未必認同她的觀點,卻能清晰理解她的論辯思路。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蓬佩奧發飆攻擊普京,特朗普罕見斥責,美官員:他可恥背叛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