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女阿胖
兒子開始學琴了,這次是他主動提出要學大提琴的。
有一天放學回來,他興沖沖同我們講:
我被老師選上了學校的樂隊。
他把「選」這個字說的很重,意思是——不是阿貓阿狗隨隨便便都能去樂隊的。
然後我就去家長群打聽了一下:
全班三十二個小朋友,有三十個小朋友被選上了樂隊。
剩下的那兩個——哦,他們那天沒來學校。
我給兒子打預防針:
學樂器很辛苦,每天回家都要練習,而且一旦你決定要學就不能放棄了,你能堅持嗎?
兒子想了想說:那算了,我還是不要學了吧。
哈???
過了幾天,老師跟我兒子說:
學樂器很辛苦,每天回家都要練習,而且一旦你決定要學就不能放棄了,你能堅持嗎?
我兒子睜大眼睛喊:能!我要學的!
哈???!!
老師到底有什麼本領,孩子在他們手裡一個個乖巧又上進!!
就這樣,兒子踏上了學琴之路。
準確地說,是兒子和他媽一起踏上了學琴之路。
去付錢的時候老師對我們幾個家長說了:
學琴不光是小孩一個人的事情,只要大人能堅持,孩子就一定能堅持。
你們能不能堅持?
我們幾個一起捏著拳頭喊:能!!我們能!!
天吶,老師到底有什麼本領,讓家長在他們手裡一個個乖巧又奮進!!
時間安排成了最大問題——大提琴課安排在了工作日下午。
老師說,一開始我們要求家長陪孩子一起上課。
我剛想講話,老師就笑眯眯說:
我知道挺為難的,但希望媽媽們克服一下。
咦,爸爸呢?
老公給我出主意:
你不是還有年假嘛,那你每個禮拜請兩小時假,陪他上完課再回去上班,不就行了嗎?
我問:那你怎麼不請假。
他嘆口氣說:唉,我哪跑得開嘛。
你不用擔心爸爸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因為照顧家庭從來不在他們的第一志願裡。
於是,之後的每個禮拜五,我都會在中午去公司樓下買個漢堡,在出租車裡吃完午飯,帶著一肚子的消化不良趕回家。
我一隻手拎著大提琴,一隻手拎著兒子,帶他去上課。
一小時後,我又一隻手拎著大提琴,一隻手拎著兒子,把他送回家,再趕回公司繼續搬磚。
在這一小時裡,我的腦子裡一會兒是 La Re So Do,一會兒是 EBIT;
一會兒提醒兒子認真聽課,一會兒跟同事解釋工作問題;
我一會兒用手機拍上課影片,一會兒又用手機查公司郵件。
我現在明白了:
每個媽媽都不容易,職場媽媽都是三頭六臂。
而職場的琴童媽媽最為苦逼。
養娃費錢,學習費神,學琴費媽。
每天晚上,從兒子把大提琴從琴架上取出的那刻起,我就開始加班了。
我要瞪大眼睛,豎起耳朵,一刻不停地提醒兒子:
注意坐姿,左腳位置呢?左手的把位呢?右手手型對嗎?
背挺直,弓拉直,聲音不對啊。。。。
你的坐姿呢?左手的把位呢?右手手型對嗎。。。。
我曾經以為看孩子練琴是這樣的:
現在才知道,其實是這樣的:
拉不到五分鐘,兒子開始喊:
媽媽,我手痠死了,我不行啦,我要死了,可以結束了嗎??
等我耐著性子安撫好他重新開始,又是新的一輪:
注意坐姿,左腳放在哪裡了,左手的把位呢?右手手型對嗎?背挺直,弓拉直。。。。
每五分鐘兒子喊——媽媽我不行了,再是我喊——時間還沒到堅持。
迴圈往復,週而復始。
可弓還是斜的,弦還是混的,拉出的音是隻有輪船汽笛一般的:
嗚——嗚——嗚。
兒子又在喊手痠了,今天的練習時間還沒達標;班主任要求每天半小時的課外閱讀還沒完成;課外班的作業還沒補完;書包還沒理,牙也還沒刷。。。。
開始練琴後,時間要重排,精力要重組,每件事都敲打著我的神經。
趁兒子坐到馬桶上,我再次開啟手機里老師上課的練琴影片——慢放、倒放、暫停、放大,一遍遍重溫老師的動作。
我疲倦地揉了揉臉,這時,老公從沙發上抬起腦袋問:
怎麼樣?練好了嗎?讓他早點睡覺吧,不然長不高的。
看,只要不斷網,這個世界就沒有任何事能影響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