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潰瘍性結腸炎是日本唯一以首相名字命名的疾病,被稱為安倍結腸炎。它還被稱為“綠色癌症”,意思就是說它雖然大部分情況下不影響患者的壽命,但是它會伴隨患者終身。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有哪些?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在北美和西歐比較多見,我國發病率遠低於西方國家,近幾年發病率逐年增加,粗略估計目前中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在十萬分之十一點六,有著從罕見病到少見病甚至發展為常見病的趨勢。此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同。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通常在15-35歲和50-55歲,由於個體差異,青少年發病的也比較多見,最小的還有3歲的患者。越是低年齡發病,越是預示著疾病以後可能不容易控制。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尚無定論。可能是基因、環境、免疫和其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觸發了機體的炎症過程,而且這個炎症過程無法正常關閉最終導致了疾病的發生。炎症過程一旦開啟,雖然無法被關閉,但卻是可控的。以安倍為例,精神壓力大、工作疲勞都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限於粘膜與粘膜下層,範圍多累及遠端結腸,病變可逆行向近段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及末段迴腸。臨床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口腔反覆潰瘍、外周關節炎等腸外表現以及衰弱、貧血、消瘦等全身表現。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將潰瘍性結腸炎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好比腸道變成了一根硬“管子”,無法再吸收水分,也不能正常運送排洩物,常常會讓人十分尷尬。據日媒報道,安倍病情嚴重時一天要跑30次廁所。外出站臺助選,工作人員要先行確定路線,特別是途中廁所位置。國會開會時也是頻繁中途離開,導致在野黨屢次發問時找不到他人在哪裡。患者會經常處於疾病活動期和緩解期交替的過程,活動期就像“火山爆發”,每天要跑十幾二十幾趟廁所,持續血便,腹瀉,腹痛,導致出現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大出血等併發症;而緩解期就像“火山休眠”,患者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如何診斷潰瘍性結腸炎?

如果出現頻繁腹瀉、大便帶血、粘液膿血便等症狀,並且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大於6周),反覆遷延不愈,就有可能得了潰瘍性結腸炎,那麼如何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呢?各大指南中指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需要有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典型的腸鏡、病理、鋇灌腸X線表現綜合判斷,而且需要排除能造成結腸炎的各種原因,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腸炎及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藥物性腸炎等疾病。所以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不是單純的內鏡和/或病理診斷,它不像結腸癌,病理見癌細胞即可診斷,診斷非常強調的是必須排除其它原因,凡是能找到原因,都應該幫患者排除。畢竟,在我國感染性腸炎更常見。臨床中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在一開始並不能確診為炎症性腸病,特別是早些年醫生對此疾病的認知也不夠,因此容易被誤診。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怎麼治療?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現在還沒有完全能夠治癒的方法,但是可以完全控制症狀,延緩活動期,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患者信心,國際通用的治療原則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腫瘤壞死因子(TNF) 製劑,其中氨基水楊酸類常作為首選和維持治療的藥物,皮質類固醇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多用於急性發作,而免疫抑制劑可以減輕或消除對激素的依賴,並且在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失敗時可以用於潰結的維持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需嚴格把握手術指證。一般都是在病變腸管發生了穿孔或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變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治療。而全結腸切除會帶來很多術後併發症,更應謹慎。據報道,全世界大約有20%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其餘可以利用藥物控制病情。所以大多數患者都是輕中度患者,可以在門診接受藥物治療。根據疾病的分期、分度、病變範圍以及是否有合併症等合理選擇中藥或者西藥不同種類和劑型,或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情大多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但一般療程都較長,需要堅持用藥。很多人認為只要排便正常就不用再吃藥,這是錯誤的觀念。治療應遵循醫囑,必須讓醫生用腸鏡去看腸壁黏膜是否都已癒合,之後還要維持治療一到兩年。因此病人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歷代中醫學文獻中雖無此病名,但自《黃帝內經》、《難經》以來,歷代醫家已有許多相關記載,如“痢疾”、“久痢”、“休息痢”、“腸澼”、“腸風”、“髒毒”、“滯下”等。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腸,同時又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性屬本虛標實,以脾腎虧虛為本,溼、熱、瘀、積為標。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先天稟賦不足及外感等因素,均可導致脾氣虛損,脾胃運化傳導失常,溼滯腸中,日久化熱,溼熱蘊結,雍滯腸間,與氣血相搏,使得腸道傳導失司,脂絡受傷,氣滯血瘀,腐敗成瘍,化為膿血而致病。潰瘍性結腸炎情志致病的發病率正逐漸增高,很多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發病、復發或加重,受情志影響非常明顯。我院王新月教授治療此類患者多在分期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從肝論治入手,調理氣血,兼顧脾胃、心、腎,收效顯著。臨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多配合四逆散加減治療。常用柴胡、白芍、枳實、香附、烏藥之類,這類藥物多味辛性溫,既能疏肝之氣滯,又能暢脾健胃。近來,有研究顯示糞菌移植可改善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緩解率,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醫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雲生團隊研發了腸道微生態的移植治療,在治療了400多例次患者後,發現腸道微生態的移植治療比現有藥物的治療有效率或者成功率要高。透過糞菌移植調控腸道微生物群可能為另一種治療策略,仍在進一步探索中。

如何預防潰瘍性結腸炎?

由於潰結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因此無法有精準針對病因的預防措施,而是更強調早診、早治、儘早誘導緩解,避免病變長期處在活動期,早日達到黏膜癒合。即使沒有潰瘍性結腸炎,定期體檢必不可少,一般推薦40歲後每年做糞便潛血試驗,每5-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而對有大腸癌高危因素者,如像腸道病史,或是有家族史、大腸腺瘤病人等,每年結腸鏡檢查則必不可少。對於進入緩解期的潰結患者,可以透過有效的方法預防潰結的復發。避免焦慮、情緒低落等精神刺激,要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包括新鮮水果、蔬菜等,少吃辛辣食物,減少腸道感染機會,加強身體鍛鍊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預防潰結的復發。

撰稿:徐佳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人在成長的路上,能夠被理解是幸運的,不被理解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