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實很簡單,也很老套。
講的是一個富足的人家,老大是個敗家子,在父親死後守孝的三年時間裡,成為了一個五毒俱全的人物,也在這三年時間裡把家裡的土地和房屋全部踢出去了,氣死了母親,埋的時候沒有棺材,兩張葦蓆草草了事,這個敗家子最終只好帶著老婆孩子外出去乞討,不知所終。
如果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就有點無聊,也很無味,這樣的人物無論在以前還是現在,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基本上都是重複的,不是故意重複或者抄襲,而是所發生的事情基本上都一樣,其作用也就只是起點警示作用而已。
這個故事還沒有完,還有一個激勵後代的老二。老大走了,老二在,而留給他的僅僅只有一間灶房,可供他一個人居住。小的時候幫著村裡的一些人家乾點活,或者依靠鄰里的施捨,糊弄口飯吃,活下來了,而且長大了。長大之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走得很艱辛,但是卻很成功。
在黃土塬上,有一項工作,其起步的成本很低,那就是用一個木製的模子和一隻石質的平底錘子製作土磚(作者稱為土坯,但我個人覺得叫土磚似乎更恰當一點)。只要有黃土,就可以作業。
很小的時候,家裡蓋房,也曾經請過別人來幫忙做這樣的土磚。底部一塊平整的大石頭上放著一個木製的模具,旁邊放了一籠草木灰,先在模具裡撒一把灰(為了便於分離),然後往裡面填入高出模具一倍多的有一定溼度的黃土,走上去,先轉圈用腳踩上一圈,然後用那個有點重的平底石錘,轉圈錘平整,將邊緣的土刮掉,開啟模具,一個瓷實的土磚就做成了。土磚會一層又一層地擺放在一個空場上,土磚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隙,第一層微向右傾,第二層則交錯開來微向左傾,這樣能夠保證充分的通風和穩定性,使得土磚能夠早一點乾燥,風乾或者曬乾之後的土磚(比普通的磚要大四五倍,強度比燒製的磚要低)非常的結實。在壘土磚時,每層最好為整數(根據場地的大小,50、60、70或者100個都可以),這樣計算起來比較簡便,也好結算工錢。這個活計的技術含量不高,只要有力氣就可以,我在年級較小的時候也少量地製作過這樣的土磚。
因為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附加在產品上的附加值就很低,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一個土磚大概也就一二分錢,基本賺的是苦力錢。但是對於沒有技術,又想賺點錢的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對這項工作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後,我們還是回到《白鹿原》主人公的那個故經中來。那個老二就是幹這個營生的,早出夜歸,村裡的人幾乎見不到他的面,除了雨天(雨天無法從事這項工作),他基本上都在製作土磚的現場,和黃土在一起,揮汗如雨。
這哥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次把賺回來的錢都裝進一個自己做的黑木匣子裡,這個黑木匣子的特點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儲錢罐,只有一個很小的進口,而沒有出口,銅子、麻錢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裝進了這個木匣子。
三年之後,這個匣子裡裝滿了錢,老二將匣子底部的木板拆下來,用自己所有的積蓄買了一畝一分二釐水地,是一塊很好的水地,人們在驚訝之餘多出了很多的感嘆、豔羨和讚美。
第二年,老二用地裡打下的小麥磨成面,給村裡的每戶人家送去了兩個雪白的饅頭,以感謝在他困難時候鄉親對他的資助和施捨。他懂得感恩,儘管兩個饃饃並沒有什麼,但那是一種德行,那是一份心意,那是一種回報。
又過了兩年,他蓋起了自己的房子。
後面的事情就有點順理成章了,娶媳婦,生孩子,過日子,不僅買回了哥哥賣掉的地,還有了以前那樣規模的家畜和房屋。
這個故事是《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軒的前六代發生的事情,人雖已經五六代,也有一個世紀的時間了,那個黑木匣子卻就這麼流傳了下來,“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窮的莊家人咀嚼著品味著刪改著充實著傳給自己的後代,成為本原無可企及的經典性的鄉土教材……”
這就是整個故事,一個勵志故事,一個家庭的故經,一個村莊的經典故事,他的激勵意義現在應該還有,甚至將來也會有,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你能夠勤儉節約,能夠咬牙堅持,能夠忍受寂寞,能夠始終如一,能夠不斷積累,總會成功的。無論做什麼,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故事也可以是這個故事。
2012年1月30日
後記:
這種黑匣子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其實用性並不大。一是土地已經承包到各家各戶,地主已經不存在了;二是土地是國家的,個人不得隨意買賣,否則就是違法;三是土地的升值速度遠大於人民幣的升值速度,等你積攢了三年的時間,準備買地的時候,你會發現地是原來的兩倍或者三倍;四是這麼一黑匣子錢,這麼三年時間的辛苦,儲藏在黑匣子裡,一旦被人偷走,那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五是光靠土地去發家致富已經成為了一種泡沫一般的夢想,種地已經淪為最不賺錢的生財之道之一。
有了錢怎麼辦呢?最少有兩種選擇方式:一是把錢存到銀行裡,儘管也會在三年後貶值,但比存到黑匣子裡要安全,而且多少還會有點利息,像這樣子一點一點地積攢,最好選擇零存整取的方式,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二是用於投資,這種方式的收益比較大,但是風險也比較大。投資房子不行,打土坯那點錢,三年下來,也就能買一平方米。投資股票就更沒有譜了,一個農民要搞懂中國的股市,比讀懂一部天書還難。投資古玩得有點鑑別能力,這個估計那農民也不行。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你還是存銀行吧,省心點,也省事點。
故事還是那個故事,道理也還是那個道理,但是方式和方法,你得做到與時俱進。
寫於2012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