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加我的朋友都會有這種疑問,因為狀態太少,總覺得我是分組遮蔽了他們。
其實這並不是我想扮演高冷,而是“懶”。
很多時候明明已經點開編輯介面,剛加上照片,就開始打退堂鼓。
想到要一字一句斟酌,還要商業回覆,就一陣心累。
朋友說,我這是“懶癌晚期”。
但我覺得,“偷懶”是這屆90後的常態。
記得我有個朋友,已經連續一年半十點睡覺,不是為了養生,而是因為懶得下床關燈,於是趁天沒黑就洗漱完準備入睡。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家裡有一堆外賣筷子,因為懶得自己做菜。
不談戀愛是因為懶得適應另一半。
不參加任何雙十一雙十二,因為懶得分析那些複雜玩法。
聚會能推就推,因為懶得化妝打扮社交。
日常在家的的運動是在床上躺累了翻身,以及在被子裡找充電器和手機。
如果你符合三條以上,恭喜你,已經病得不輕。
你永遠想不到這屆年輕人為了偷懶,能使出多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招數。
買外套一定要有個又大又深的兜,這樣必要的東西都能揣進兜裡,連揹包都省了。(尤其是上班,有這件外套在,起床出門只需十分鐘。)
在家隨手拿著充電寶,這樣就不用下床走到書桌找插線板。
我有個朋友,可以說是偷懶界的箇中翹楚。
熱衷購物,但僅限網購,為此學會自己量身體尺寸,因為在實體店一件一件實在是太累。
在她的淘寶訂單裡,退單率為零。
不是因為會挑選,而是買了不合適,想著退貨又要叫快遞,又要寫退貨理由太麻煩,於是寧願閒置在一旁也懶得退。
現在年輕人出門聚會安排的專案,也不再是為了“熱鬧”,而是以不費力為首要衡量標準。
於是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是三五好友找個繁華地帶開鐘點房(因為這裡外賣選擇多),然後打牌、看電視順便躺著聊天,如果餓了,連出門排隊的功夫都省了,畢竟外賣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要問為什麼不在家聚會?
當然是因為這樣就不用結束後還要收拾房間了。洗碗,是橫在當代年輕人面前的“瓦屋山”,但沒幾個人還甘願老實做愚公。
不得不說,雖然“偷懶”在辭典中是貶義,但有時候卻是一種愛的表現。
是不願在乎的人辛苦才促成的兩全其美辦法。
記得老一輩總說看不慣我們年輕人的“懶”,但有次家裡想吃火鍋時,我直接叫海底撈上門,
看到從菜品到蘸料再到最後收拾都有人幫忙處理,再也無需他們在冬天冰水下切菜洗菜煙熏火燎,我爸也忍不住拍拍我的肩說,“你們年輕人啊,確實會想辦法。”
除了生活方式,這屆年輕人也開始“懶性社交”。
中學時期會因為朋友一句誤會,手寫三頁信件解釋來龍去脈,必須每天一起上學放學吃飯上洗手間,永遠膩在一起才能彰顯關係密切。
而現在,相比每段關係都鬧得轟轟烈烈,我們更喜歡順其自然。
懶得耗費大量時間去維護一段關係,懶得在與朋友產生矛盾後去辯解,懶得因為朋友做出背叛友誼的行為而憤怒詰問。
不再把目光放在朋友的數量上,更在乎每一個還在身邊的人是否飽含真心。
我們都在期待著更舒服自然沒有雜質的關係。
是一個眼神交換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即使不聯絡但見面永遠熱情如初。
“懶性社交”更像一種大浪淘沙,我們在呼朋引伴的浮華中走出來,等待著相同屬性的人自然吸引,我們的精力不多,真心一顆,所以只想把最好的留給最值得的人。
但偷懶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們過著拼命壓縮體驗的生活。
我們對生活中種種繁瑣的事儘量逃避,是為了省下時間花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上,無論過程多繁瑣,需要耗費多少精力。
相比在無限的家務中浪費一個寶貴的週末下午,還是把它留給曬著太陽看本自己喜愛的書更值得。
身邊有許多朋友,在他們身上有著非常極端的兩面。
一邊是為了省時省力降低自己各類需求,但另一邊在他們所鍾愛的事面前,又有種超乎尋常的熱情。
有人成年後為了圓小時候的夢開始練電鋼琴,一年下來已經可以彈協奏曲。
還有人在畫架面前,能從太陽初升坐到星空升起。
也有人周遊城市角落做志願者,救助流浪貓狗。
那些遊戲發燒友的朋友,手裡的通關遊戲也不知幾何。
在城市中討生活總是辛苦而忙碌的,其實只是更希望把時間留給自己最期待的事,哪怕簡單發發呆。
偷懶也不過是我們在篩選著生活,把事情做的更極致。
就像出門聚會時和朋友們去酒店看電視,我們很明白,初衷並不是玩,而是為了陪伴在想念的人們身邊。
所以戀愛時,對我來說最好的情話,並非海誓山盟,天地作證,只需一句,“我不怕麻煩”。
那些為了約會清晨起床化妝搭配的瞬間,為了博她一笑,奔赴幾十公里開外帶一袋小吃的瞬間,為了給他驚喜,省吃儉用出一張車票偷偷見他的瞬間,為了多留在對方身邊一些時間,哪怕下著雪也在樓下散步轉了一圈又一圈的瞬間。
是這些讓習慣“偷懶”的你不嫌疲憊,心甘情願付出只希望對方開心的如金子般珍貴時光,讓這份感情更加有重量感。
這屆年輕人很懶。
“但在你面前,我可以多受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