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從高曉松被“罵”到關停直播,到方方的書被公眾唾棄;從一個個微博公知門庭冷落,到一批愛國的知識分子發聲反擊,壟斷公眾輿論數十年的公知群體,終於被公眾唾棄。

為什麼公知名聲變“臭”了?應該說,公知名聲“臭”才是常態!

真正異態的是,過去三十年,公知竟然變“香”了!公知是如何變“香”的?

先得界定下,什麼是公知?

百度百科給的解釋是:公共知識分子,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具有批判精神道義擔當理想者

說實在話,這個定義,挺公知的。

我翻譯一下,即有一定知識儲備(知識者)、批評公共事務(批判精神)、善於扯出道德大旗(道義擔當)、但不給出解決方案的人(理想者)

公知總是會把魯迅先生綁上,說是繼承了魯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沒有“魯迅先生”,這些公知才得以跳梁數十年。

公知們的批判與魯迅先生的批判有何不同?批評沒問題,但得實事求是;指出問題沒問題,但得給出行動方案;為了批評而批評,其心可誅。

一句話概括:有沒有建設性!

明末和民國,是公知“輩出”的時代。我姑且數數:明末范文程、孫之懈、錢謙益;民國周作人、胡蘭成等等。

即便在他們所屬的時代,這些公知也遭公眾唾棄。可為何高曉松這般的公知,會在數年前影片播放上億,圈粉數千萬,甚至粉絲們都不在意他的案底:

高曉松本人,可是曾因醉駕被刑拘過!

為什麼社會輿論會出現“牝雞司晨”的異相?

從外觀,就輿論生態的層面而言:一則文人精神的變異,二則資訊資源的壟斷。

向內觀,從公知運營的策略而言:批次化生產,流水線打造——打造高知分子人設-輸出錯誤價值觀-西方話語權助攻-強化高知分子人設,一個公知影響力的正迴圈。

先說外在:一、公知病:文人精神的變異

中國傳統文人精神,即士大夫精神,是以報國為初心、實幹為底色。無論是李白,還是杜甫,再抑或是白居易,都尋求出仕做事、不止於寫寫文章。

然而,西學東漸的強勁風氣,引起文人精神的變異。這種變異後的文人精神,我稱之為公知病,兩個臨床表現:懶惰症和軟骨病——

一方面,懶惰症:文人不幹事了——諫與仕的分割,使得報國和實幹,也分割開來——紅嘴白牙批判不公,即算愛國;

另一方面,軟骨病:文人沒骨氣了——認定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文化上抬不起腰桿子,就忽視現實、一味向西方看齊。逢中必反,逢西必諂。

在這種變異之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自由主義的瘋狂輸出,引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懶惰症和軟骨病的大爆發——

一時間,公知蜂湧,公知病,成了顯疾。

二、標籤怪:資訊資源的壟斷

從 1995 年中國內地第一個 BBS “水木清華”創 辦,到 2009 年底新浪微博上線,相當長的時間裡,網路意見領袖都活躍在部落格和微博上。

在移動網際網路到來之前,並不是所有人的發聲都會被看到。部落格和微博時代,壟斷資訊資源的意見領袖都是“標籤怪”,這些人有兩個集體標籤:

第一,竭力博眼球——網路社群的開放性和話題性,使得意見領袖必須憑藉吸引眼球的話題資源和表達方式獲取並維持關注度。語出驚人、語氣強烈、表達抗議、關注社會不公就成為集體標籤。

第二,精英身份——加劇的資訊超載環境使得注意力資源變得稀缺,加V成了一道影響力門檻。什麼人能加V呢?只有精英名人。精英博主自然壓倒草根博主。

也就是說,壟斷資訊資源的,一面要能竭力博眼球、另一方面又要是精英,這些人後來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

公知。

再說內裡:

公知是怎麼佔領輿論制高點的?不得不說,他們的運營策略太“聰明”了。批次化生產,結成戰線;流水線打造,建立影響力正迴圈。批次化不必多言,今天要細說說這條公知生產的流水線?姑且以高曉松為代表——

第一步,打造高知分子人設

回想一下,高曉松在凸顯什麼身份標籤?一是書香門第、清華子弟,林徽因是鄰居,外婆陸士嘉,創立了北航;二是音樂才子,《同桌的你》傳唱30年;三是好萊塢新貴,跟傳媒大亨、共濟會大佬談笑風生;四是人生贏家,阿里高管,大文娛boss;五是哈佛大學研究員,學養突出(雖然其後被哈佛學生戳穿,只是有張“校外人員圖書館借閱證)

這樣的人設,要說不是博學多才,恐怕都沒人信!尊重知識的人們,會在潛意識層面,將高曉松其人等同於知識本身。

不得不說,高曉松很聰明,在其他自媒體還沒有人設意識的時候,高曉松已走在時代前面了。

第二步,輸出錯誤的知識及價值觀

人設歸人設,有沒有知識,還得看說了什麼。高曉松說了什麼呢?

諸如說八國聯軍裡的美國人從沒屠殺過中國人,八國聯軍只是向清政府要人;再如就世界上沒有四大發明這一說,中國人自己佔便宜;再比如漢服就是“樹葉兒”,漢人沒音樂細胞;再比如“印吹”,說印度佛教氣息、生活幸福指數高、犯罪率低……我正是去了印度之後,才徹底看清了公知的畫皮。

錯誤的知識之外,還有錯誤的價值觀,比如蘇軾把妾送人別人沒罵聲,西門慶對老婆好卻名聲臭,他坦言:“其實仔細想想西門慶究竟做錯了什麼?”

殺夫奪妻、欺行霸市、橫行鄉里、作惡多端的西門慶,還比蘇軾好了?

再有說中國人不該親俄反美,相反的,美國沒做什麼對不起中國的事兒,應該親美反俄。

第三步,西方話語權助攻

要說公知背後沒有西方話語權助力,恐怕沒人相信,畢竟,方方剛剛“提名”BBC全球百大巾幗。話說回來,英美疫情這麼嚴重,哪怕獲獎了,恐怕也得猶豫要不要去領。

說到底,只是賺名賺利,無需賣命,公知們多聰明啊!

再看高曉松——在好萊塢風生水起,與比爾蓋茨和克林頓談笑風生,在美國資本市場大殺四方,還被西方捧為中國形象代言人之一。

這風光無限的背後是什麼?細想想怎不令人心生寒意?

而這三步下來,毫無疑問,又進一步強化了高知分子的人設。

於是,便形成了一個關注度的正迴圈——打造高知分子人設-輸出錯誤價值觀-西方話語權助攻-強化高知分子人設,公眾注意力就會源源不斷地被公知群體收割。

如果沒有新媒體的強勢崛起的話,普通人依舊沒有發聲的機會,這樣的資訊壟斷,恐怕還會繼續。

查閱公知的資料,對我而言,就彷彿潛伏進一個“公知群”,我驚歎於他們的聰明,又恐懼於“聰明”背後的醜惡——

在高曉松主導的一語言節目選秀中,一位清華畢業的博士生,向他問了一個應屆生都會問的問題:

“我該做什麼工作呢?”

對於迷茫的畢業生來說,這再正常不過,清華大學的學生也是人嘛。

但這位名校生沒有想到,他遭到了高曉松的痛斥:

“一個都讀到博士的人了,還要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幹嘛’這樣的問題……名校是鎮國重器,不是用來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嗎……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震耳發聵吧、義憤填膺吧,這發言讓高曉松收穫一眾讚譽。

而這個站在輿論反面的名校生,成了眾矢之的。

扯出道德大旗、把別人打成不義、加強自己的人設、賺取巨大流量,真是聰明。

而被犧牲掉的這位名校生,只笨笨地笑了笑,沒有迴應。

一年後,他站在了《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以“‘笨’向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

他在演講中開了個玩笑:“笨是什麼?我知道你們會說,能問出這種問題的就是笨。”

似是遙遙地迴應當時那位老師的奚落。而他之後的發言,狠狠地反擊了公知的“聰明”:

“小聰明,幫不了我們!中國人是個不會取巧的民族。”

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但你說的,是真理嗎?以及,除了說之外,你又真正做什麼呢?中國人不是靠聰明、而是靠著“笨笨”的實幹,才創造了奇蹟。

這之後,他拿到了這一比賽的全國總冠軍。

2018年,他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他叫梁植。

最終,聰明的公知,被“笨笨”的人民,擊敗了。這才是歷史的常態,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使然——

說到底,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些空談者的聰明勁兒,我們可瞧不上。

2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不要拿命去發生性關係,摧毀你,一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