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陰寒至極時,寒冬節至。太陽至此執行至黃經270°,所謂“冬”者,陰也;至者,極也,值此陰陽轉化的節點,陰極陽生,迴圈往復,“一陽”始生。
冬至日,日南至,至此而後,晝漸長,夜漸短,陰極而至,陽氣萌生。其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皆為陰物感陽生而萌動。
冬至大如年,便孕載著歷史的沉澱。民間延續古法,必有祭祀賀冬之禮,以求明年風調雨順;冬至入九,文人便自創“數九歌”,畫”九九消寒圖“,取九九消寒之意,以消磨漫長寒冬日,待來年餘寒消盡暖回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歌
冬至食俗,南北略有差異。民間素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談到習俗,數南方地區愛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而其主料糯米更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之意;北方常吃餃子,意為“交子之半”,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所創“祛寒嬌耳湯”,以強體禦寒。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至此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冬至養生要點則尤為關鍵。
飲食重養腎冬令寒氣通於腎,故而冬至到立春的這個階段,重在養腎為主,兼以養陰助陽。
1、養腎
黑色通於腎,故而冬至以後可多吃些如黑豆、黑芝麻、木耳、黑米、紫菜等食物;另外,堅果性偏熱,有補益腎精之效,可適量食用如核桃、杏仁、栗子等堅果。
2、滋陰
中醫認為“秋冬養陰”,冬季氣候乾燥,且人們進補過度,容易損耗陰液,故而應多食滋陰潤燥之物,如白菜、蘿蔔、銀耳、蓮子、阿膠、山藥、紅棗等。
除此之外,在此時節,飲食不宜過鹹以傷腎,且需少食肥甘厚膩、辛辣燥熱之品,以免擾動相火,瘀堵脾胃運化之通路。
3、溫陽
冬至一陽生,主要以性溫之品為進補要點,如適當使用牛肉、羊肉、糯米、生薑、韭菜、紅薯等溫熱之品,以補中益氣、通暢氣血。
冬令進補,更適合陽虛之人,而陰虛火旺或實火人群則不宜進補,以免上火。
【冬令溫補膳食——羊肉湯】
冬至是食羊肉湯的時節,若屬經典膳食,必當《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值此以其原方稍做改良,以補養心陽。
材料:羊肉、當歸、生薑、黃芪、熟地、大棗、山藥。
做法:
羊肉切塊焯水,去除血沫腥味;當歸、黃芪、熟地浸泡半小時,山藥去皮切塊,大棗洗淨;起鍋加入開水,放入羊肉、當歸、黃芪、熟地,大火煮開;放入山藥、大棗、黃酒,轉小火煲30分鐘;待羊肉軟爛之時,加入適量鹽、胡椒粉即可。作用:此湯中羊肉主補虛,生薑溫中散寒,當歸養血止痛,熟地平衡燥性,整體有溫補脾胃、補益氣血之功。
起居當養藏1、子時當沉睡
冬至日,陰極而陽初生,關鍵在“養藏”。故而起居當早睡晚起,尤以子時一陽生之時,必當沉睡,以固藏陽氣。
2、重避寒保暖
俗話說,冬至“商旅不行”,此時人體陽氣雖值初萌,但仍較弱。故而外出時需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寒邪侵襲人體。
“寒從腳起”,故而每晚睡前可用熱水泡腳,按摩腳心湧泉穴,以疏通經絡、溫腎助陽,泡至微微出汗為宜,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大汗耗傷津液。
鍛鍊需固陽1、天灸即曬背
冬令養生,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便是天灸,即曬背。選取每日上午至中午陽光最好的時段,雙手抱膝,背對窗外,均勻呼吸,讓陽光照向背部。
背部是人體的督脈和太陽經,經常曬背部,有助於通暢此二經之氣血;且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經常曬背,有助於補益陽氣,抵禦風寒之邪。
2、運動當適度
冬令運動,講求動中求靜,保證“慢、緩、少”的原則,強度以微勞、微適、微汗為宜,以免損傷陽氣。如快走、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站樁等,都是比較適合的運動,可以放鬆身心,幫助陽氣的生髮。
最後,冬至養生,仍需遵循養藏之道,情志調養當需“靜養”,以保持心情的安寧、清淨、調暢,追求“恬淡虛無”的境界,以刨除雜念,平息神志,養護心陽。